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17朱爱喆河南省中牟县滨河路小学
朱爱喆 河南省中牟县滨河路小学
目前,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古诗词教学不容乐观,与新课改后教学理念要求下的教学效果背道而驰。为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培养,古诗词教学效果差的问题需得到高度重视。为此,本文章着眼于核心素养来思考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以期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深度,解决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困难,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概述
(一)核心素养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容做出了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二)古诗词教学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也因此为语文学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途径。从我国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古诗词极富韵律性,通过平仄押韵使诗句具有音律美,诗中描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及所要抒发的情感,通过古诗词教学还原古人生活环境与情境,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知民族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古人的聪明才智、优雅情操发扬光大。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
(一)发展学生字词运用能力策略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任何体裁的学习内容教学均需在充分理解生字词基础上展开,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尤甚。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单的字与词往往就能描绘出或壮丽或悲怆或孤单的场景,是联系上下文内容、沟通古今的重要线索。另外,通过对古诗词字词的理解,将古诗词字词含义与现代语言背景相结合,可以指导学生在现代语言背景中灵活迁移与运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多选择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其中大多古诗词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与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语言驾驭技巧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将字词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解析,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部编版)《示儿》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古诗,将生字词问题解决,并通过朗读过程中对音律的感受,确保朗读过程中字音准确、不丢字、不读错,再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示儿”“元知”“王师”“家祭”“万事”“空”“悲”“同”“乃翁”“无忘”等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将诗中字词运用到现代语言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字词含义以及所传递情感、情绪的理解与感悟。如在《示儿》中,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生奋战,但终未能等到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哀痛,全诗以悲凉的口吻以及特殊的用词表述诗人的遗憾与悲哀。但通过细细分析与品味之后可以发现,在悲哀与沉痛之外,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诗句蕴含了诗人深切的期盼之情,学生只有在理解句意后才能发现,全诗情调在这句诗后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更多的是化悲愤为力量,后半段诗的情感更加激昂。在今时今日,实现祖国统一仍然是全民族的心愿,联系诗中诗人所述环境及所蕴含的情感,打破时空距离,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用词的含义。
(二)发展学生语言欣赏能力策略
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华精华,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欣赏古诗词是理解其内涵与思想情操的主要途径,也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所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对于其中蕴含的思想难以深刻领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古诗词语言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视,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从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部编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与以往所学《示儿》类似,均通过国家政治形势的描写抒发诗人情感,但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整首诗感情奔放,酣畅淋漓地抒发作者听到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喜悦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递的这种喜悦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回想在自己生活中最高兴的一件事,此时,学生的脸上大多浮现欢喜的表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朗读全诗,深入诗中体会诗人喜极而泣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直抒胸臆的自由与激动。在接下来分析全诗的过程中,可以将诗分为两部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部分通过直接描写表述诗人在听到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喜悦,其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更是感情的高潮之处,这是因为喜悦与激动而产生的泪水。但在这句诗中,诗人的情感其实十分复杂,并非如诗中表面描写的那么直接,这就需要通过欣赏来细致分析:在喜悦之前,诗人回忆了战乱之中、流离失所、漂泊在外的苦难遭遇,战乱即将平息,这种悲伤之情再次涌现,但转念一想马上要开始新的生活,从而实现了由悲到喜的转变。在诗的第二部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的喜悦升级了,有些癫狂状态,脑海中浮现出“回乡”的画面与路线,不仅是想象,更是诗人的心已经回到了故乡。诗的最后一句,通过情境的描写抒发感情,让人的感官感受更加丰富。很多学生在学习后表示,本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且朗朗上口。
从对诗的赏析当中可以看出,教学古诗词时,需要整合字词、阅读理解等相关知识,发现诗中的隐藏信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拓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如学习过程中想要了解诗人的喜悦之情,必然需要了解让作者产生喜悦感的事件,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实现历史与语文两个学科知识点的迁移,具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应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契机,让学生深刻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意境美,强化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高度认同,从而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