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致理与努力践行
——《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尝试

2022-03-17徐公喜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全书朱子理学

徐公喜

(上饶师范学院 朱子研究所,江西 上饶 334001)

朱熹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取得的研究成果亦不胜枚举,高水平的成果自然也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朱熹传记的代表作有束景南的《朱子大传》(1)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张立文的《朱熹评传》(2)张立文:《朱熹评传》,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等。关于朱熹思想研究的代表作有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4)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高令印的《朱子学通论》(5)高令印等:《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也是近年来在朱熹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最新成果。

《皖籍思想家文库》是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2017—2018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确定了22位安徽(籍)著名人物为研究对象,遴选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写作,著作最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发行。2017年启动项目,预计2022年结项。在此情形之下,吴冬梅老师作为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秀”,敢于承担《朱熹卷》的写作任务,勇气可嘉;能够于浩瀚的朱熹思想研究中独树一帜,实在不易。当然,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我们只能从她的“诸多的电脑屏幕的荧光漂白了我的双眼的夜晚之中”(6)吴冬梅:《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56页。为避繁琐,下引不再另外出注。猜测一二。曾经几多苦心孤诣,终于迎来了春华秋实,我们从中也可以惊喜地发现,在朱熹研究领域,她努力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对朱熹思想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

朱熹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涉猎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通,且多有建树。多数研究朱熹的著作,因为作者学术背景的不同,关注的领域各有不同,所以仅仅研究朱熹思想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然皆有独到见解。譬如,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朱熹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等,以期整体把握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乐爱国的《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7)乐爱国:《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将格致论作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强调格致论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格致论的思想架构及其传承和影响。田智忠的《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8)田智忠:《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以“曾点气象”为切入点,讨论朱熹对成圣问题的关注及其实践,引发了对传统中国哲学中境界论、本体论、工夫论等问题的讨论。

基于此,该书尝试对朱熹思想做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作者对朱熹思想做了全方位的研究,不仅研究了朱熹的哲学思想,还研究了他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经学思想、史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科技思想、子学思想等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朱熹思想的各个方面。

不仅如此,作者还勾勒出了贯通朱熹诸种思想的主线——理。她在今年刚发表的论文《朱子理学正名》中指出,“朱子思想始于理,成于理,归于理,理贯穿朱子思想之始终”(9)吴冬梅:《朱子理学正名》,《江淮论坛》2022年第2期。,其主旨就是在该书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因为理具有本体性,所以在朱熹思想的各个方面,理都是主宰者,决定一切,其它各方面思想都要依顺理,不能违背理。因为理之本体性,所以赋予了其参与性;理之参与性,恰恰说明了理之强劲的主宰性。理之参与性,表现在其自始至终都参与一切事物(包括思想),如影随形,须臾不离。也是因为理之本体性,致使一切事物(包括思想)都有趋向于理的可能,最终在理霸道的吸附力下,无法抗拒,无可奈何,又渐渐返回复归于理。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形成一个圆融流转(10)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联合出版,第3187页。的思想体系。总之,作者以理为主线,形象再现了朱熹思想体系的构建路径。

二、“理”与“事”相结合的研究理路

事与理相一致,使人价值性质的正当性得以实现。学者杨国荣近几年发表的数篇论文集中阐释了“事”,深刻分析了人、事与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作为人的广义活动,‘事’不仅展开于人存在的整个过程,而且内在于人存在的各个方面。人通过‘事’创造新的天地,并由此重塑存在。”“‘事’的发展趋向构成了势,这种发展趋向又关乎理。理表现为必然与当然,合乎理为顺,违乎理则为逆,‘事’合于理,则不仅与必然一致,并相应地具有适宜性,而且合乎当然,并相应地具有正当性。反之,则既不宜,也不当。所谓‘以其顺成其可,以其逆成其否’,便肯定了‘事’之‘可’与顺乎理、‘事’之‘否’与逆乎理之间的一致性。在顺逆之异、可否之别的背后,同时蕴含着对‘事’的不同价值性质的区分。”(11)杨国荣:《“事”与人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事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事有不同的趋向性,其趋向决定了人的价值性质的趋向。如果事与理一致,顺理而为,那么其与必然一致,则其具有正当性,人也就实现了正当的价值性质。相反,如果事与理不一致,逆理而为,那么事与必然不一致,则事不具有正当性,人也就未能实现正当的价值性质。事与理相一致,是人为了实现人性正当价值的必然追求。

朱熹生平之事正体现了他对理的坚定追求。(朱熹八岁时)“当读到《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志要学圣人之学,学做圣人,‘厉志圣贤之学’。”在朱熹的思想世界中,“圣人之心”是与理一致的,“圣人之心,则天理浑然”(12)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16页。,即“心与理一”(13)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4册,第219页。。可知,他自少时便有了寻理的萌芽心态。不经意间,朱熹却在耳濡目染中迷上禅学,“认识僧人道谦后开始真正进入佛道”。然而,在师事延平(李侗)之后,他即醒悟地走上了复归于理学之路,“在去同安任职的路上,朱熹反复思量李侗的告诫,觉得李侗叫他只读圣贤之书,注重日常体验和应用,不要被释道异端邪说迷惑,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朱熹试着按照李侗的话专心读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经书博大精深,意蕴无穷,读得越深入,越觉得有味,如李侗的话一样,回头再看看释道之说,觉得其漏洞百出。他立即写信向李侗报告自己的这些心得,并且请教自己读经书时的疑问”,走上理学之路,从此再没有易道。朱熹有一次曾后悔地回忆道:“熹天资鲁钝,自幼记问言语不能及人。以先君子之余诲,颇知有意于为己之学,而未得其处,盖出入于释老之学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14)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21册,第1700页。他对自己人生中的一段弯路——因为迷恋释老十余年,耽误求理,表示深深地遗憾;对于后来体悟到理,走上天理之路,又感到喜悦欣慰。自此以后,朱熹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大道(理)的坚守,哪怕是风波(15)即“奏事风波”。参见吴冬梅《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第62-73页。动荡、党禁(16)即“庆元党禁”。参见吴冬梅《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第82-93页。威压之时,他亦是抱残守缺,始终持守天理。穷其一生,朱熹格物穷理,持敬涵养,超凡入圣,心与理一。

故而,该书作者结合理与事来研究朱熹。她融理入事,以理统事,为朱熹作传。在朱熹生平研究方面,她既以时间为序研究朱熹的一生,又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主线贯通朱熹理学思想萌芽、发生、发展、完善的心路历程,从而将朱熹一生之“事”与其一生之“理”结合起来,渐渐趋于一致。这有别于朱熹传记大多长于叙事而拙于说理的书写方式。具体而言,该书以时间为序,从朱熹理学的维度将朱熹的人生历程分为出入佛老、复归理学、砥砺理学、践履理学、武夷讲学、奏事风波、振民革弊、庆元党禁等八个阶段,详细论述朱熹所经历之“事”与其所追求之“理”之间相互成就的复杂关系,论证朱熹之所以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的必然性,从而将朱熹的理学大师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对朱子博约治学精神的努力践行

究竟是“博”,还是“约”?究竟是“支离”,还是“易简”?这是朱熹与陆九渊之间关于治学方法争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朱熹曰:“盖所谓博约,由孟子之言,则博者所以极夫理之散殊,约则举是散殊之理而一贯之耳,是以既博学之,又详说之,而卒有会于约。”(17)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6册,第963页。根据朱熹所言,我们可知,他倾向于“博约”,即先博后约,由博入约。该书作者写道:“象山学派高举‘超凡入圣’的旗帜,注重修身养性,其说更加高深玄妙,其途更加简径省力,因而对学者具有更大的诱惑性。这就是浙东学派最终没能与朱学分庭抗礼,而象山学派最终崛起,将‘东南三贤’的格局改写为‘朱陆并峙’的原因。”照这样的发展趋势,陆学越来越威胁到朱学的地位,有鉴于此,“朱熹曾认真反省自己的治学方法,承认有某些不足之处,陆学确实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而朱熹主张取长补短,避免偏废。”可见,由于陆学“易简”之于学者的巨大诱惑力,让朱熹颇感压力,使他不得不吸收其长处,以弥补自身体系博大繁复之不足,由博中求约,由约中显博,辩证处理博与约的关系,以利于理学之可学、易学,增加对学者的吸引力,由此更加壮大门楣。

事实上,朱熹综罗百代,著作宏富。朱杰人等著名朱子学研究专家整理出版的《朱子全书》(18)朱杰人等:《朱子全书》(修订本),2010年版。就有二十七册,2002年首次出版,2010年出版修订版,总计达一千四百余万字。另有他们2010年首次整理出版的《朱子全书外编》(19)朱杰人等:《朱子全书外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四册,收录了朱熹生前编选的他人著作;这些著作虽不是朱熹亲自著述,但是它们中有的是经由朱熹之手才得以流传,有的是朱熹在编选过程中已经做过精心删削修改的。我们从《朱子全书外编》中可以窥视朱熹对理学的理解,对研究他的理学思想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如果想要全面研究朱熹思想的话,应该通读的原著就至少要包括上述两种。而这还没有包括《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很多朱子后学及其他古人研究朱熹思想的著作。

且不说,这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即使是对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一般学者来说,要想通读全书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要想吃透全书,需经年、几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可能都不够。该书作者攻读硕士时,对朱子学已经有所涉猎,攻读博士期间准备写学位论文《朱子心论》时日夜泡在图书馆(20)其时,吴冬梅博士多次被来图书馆借阅的同学们误认为是图书馆图书管理员。通读《朱子全书》,写作、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又有目的地局部参阅。多年以后,机缘巧合,写作此书时又重新从头至尾翻阅,精心选录朱熹思想的代表性资料,并根据朱熹思想进行了分类、注释,为有心研究朱熹而无力翻遍朱熹著作的读者,阅读朱熹文本中最精华的内容提供了方便,为他们清晰刻画了朱熹思想的全貌,概括呈现了朱熹思想的脉络。这也正好印证了朱熹博约的治学方法。

四、对朱熹学而成圣精神的发掘与借鉴

作为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为学。他强调立志于学的重要性,分析为学方法,规范为学内容,锁定为学目标。朱熹认为,为人为学首先要立志,他说:“学者大要立志”(21)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4册,第280页。,“若志不立,又如何去学,又如何去致知、格物中做得事”(22)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4册,第612页。。只有立下学习之志了,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如果没有立志学习,那么又怎么能专心地去学习呢,怎么能进一步致知格物而最终获得对理的体认呢,怎么能向理想人格圣人渐行渐近呢?

其次是要掌握为学方法,朱熹曰:“穷理之学,诚不可顿进,然必穷之以渐。俟其积累之多,而廓然贯通,乃为识大体耳。今以穷理之学不可顿进,而欲先识夫大体,则未知所谓大体者果何物耶?”(23)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22册,第2257页。朱熹认为,因为所学内容“道”(即“理”)具有特殊性——高深、玄妙,所以要讲究学习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要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由近至远,日积月累,也许终有一天会豁然贯通,悟得天理。没有经历一番踏实求索,想要一开始,就能悟得天理,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有如此者,其可能性微乎其微。理既是为学的内容,又是为学的目标,朱熹“借用程子之语,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圣人的大道”(24)吴冬梅:《“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程子曰:‘学以致乎圣人之道也。’”(25)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6册,第109页。可以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心统性情”“博文约礼”“克己复礼”,修养心性,渐渐趋近圣人境界,“朱子之圣人境界不仅是‘心与理一’,还是经过历练和修为的自然而然的‘心与理一’”(26)吴冬梅:《“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学而成圣。

朱熹作为教育家,他的为学思想,特别是循序渐进的为学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值得继承与发展。该书作者在写作时就充分地展现了朱熹的为学精神,以小学生的态度,吸收诸种研究方法之长,参考前圣时贤的研究成果,细致描绘了朱熹格物穷理之路,揣摩他理学的心路历程;又以旁观者的心态,向读者传授自己的学习心得,告诉读者我们可以从朱熹那里学到什么?我们可以学到:忧国忧民、学无常师、“理”要愈辩愈明、诲人不倦、笔耕不辍,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也算得上是该书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易言之,研究古代思想家思想的目的,除了与思想家对话之外,还有与读者的对话,与当下社会、生活、工作的对话,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发掘其价值,彰显其意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余语

当然,人无完人,书无完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囿于体例,“必须按照丛书的总体要求来编写”;囿于学力,作者游弋于朱熹思想研究毕竟才十余年;困于态度,“固守没有‘创新之处’不肯下笔成文的‘毛病’”;等等。由于诸如此类的很多局限,该书难免有些微不足之处。如,初稿中本来有一目专门阐释“朱熹佛学思想”,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在最终出版时被删掉了。因为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所以反而使该书显得有些不专、不深。还有,因为篇幅有限的原因,作者只能按照出版社要求将初稿四十余万字删减到现在的三十余万字,致使本论部分略显简略,文选部分稍显不全,如此等等。我们希望以此书评引发更多讨论,以利于促进作者取得更大的进步。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们要学其可学之处,行其可行之处,努力做一个较为完美的‘我’。这个‘我’一直在途中……”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我们衷心希望她一如既往地不懈学习,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霜雨雪;虽不一定能至巅峰,但心始终向往之,足矣!我们热切期待她能继续包容创新,兼收并蓄,克服自身局限,写出更多更加完美的作品。

猜你喜欢

全书朱子理学
图片资料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