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2022-03-17夏金华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夏金华,朱 敏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重要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奔向现代化进程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文明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卓越的奋斗,中国现代化迅速推进,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自我觉醒的结果,不仅仅是物质觉醒,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觉醒,体现了中国人民内在的行动自觉和理性觉悟,这本身就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发展的逻辑。一是救亡图存的话语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此逻辑背景下,中国摆脱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和殖民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主体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人类新道路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成了工业体系比较齐全的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重要的基础。三是内生外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在此宏大的图景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现代化的经验,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是新时代以自主为核心的民族现代化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自主为核心的现代化逻辑理论史、实践史,独立自主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改造,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和中国现代化运动方向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救亡图存:西方现代化的精神依附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近代中国开始了探求自身的漫漫救亡之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了解西方、认识西方、学习西方成为他们的共识和声音。如何振兴当时的中国,如何找出御敌之策成为当时开明地主、官僚、绅士的选择。面对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积极介绍西方列强发展的经历,如林则徐主持编写了《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籍,介绍了西方的制度和文化。魏源更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则具体地实施了这些主张。

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是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想要灭亡中国的情景下被迫展开的。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主要学习西方的技艺,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是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内引进并学习西方的器用。当然,除了器物层面外,学习西方还逐渐延伸到教育、文化、商业事业上。比如王韬提出“商富即国富”(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富强御敌的精神逻辑,中国的官僚阶层、知识分子等又把目光转移到东方的日本,开始关注日本的发展过程,试图进行“中体”的改造,即制度层面的改造。梁启超、李鸿章、张之洞等提出学习日本的政体结构和制度框架,认为西学不仅仅停留在器用层面,还应该改革政治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否则中国现代化前途没有希望和未来。于是中国的改良派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要求学习日本进行戊戌变法,以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现象。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在另一层面上也同时展开,即主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以美国为样板的“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体现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成为当时国人效仿的模式。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近代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体西用下的求富求强的现代化实践达不到国强民富的效果,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及至其后的民国时期的政党与议会政治亦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以及大资产阶级官僚地主阶级穷凶极恶的统治使得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最终归于失败。在此历史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不甘亡国、不甘屈辱、不甘落后的伟大抗争,谱写了为解救民族危难,救民于水深火热而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建构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的不断侵略,先后强迫清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不断地被摧毁,国人以西方的视角来评价中国的文化价值生态,使中国人承受着由文化自负到文化自卑巨大心理落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自卑状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旨思想塑造国民精神新状态,走上了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文化叙述道路。从民族精神结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在中国行得通,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与中华民族人文心理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价值主旨高度吻合,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进的价值指引,进而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文化价值的现代化道路。由于西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侵略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对西方的军事政治文化攻势始终保持警惕状态,于是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紧迫而又急切。一方面西方的文明带来了西方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文明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使中国人民谋求独立自强更为迫切,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切合了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诉求。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自主、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绝不从西方列强的文明逻辑中找寻,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实际进行探索,这也恰恰构成了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线索。在分为东方和西方的世界中,东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传统和现代进行有效衔接,国家与市场进行紧密契合,东方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对象,而不是在西方现代文明中找寻。诚如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指导航灯,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现代化战略任务,在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开辟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这是当时改变贫穷落后中国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在建设四个现代化过程中毛泽东更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不要外援和闭关锁国,而是要与外部进行贸易和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规则,“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68-569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建构属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精神谱系。新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中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也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从而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独立性和国际认同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

三、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外鉴

20世纪以来,现代化加速发展,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整个世界被卷入到西方文明的漩涡之中。中国如何在世界变革中进行抉择,是抗拒还是融入?是主动还是被动?新中国刚刚成立,世界分为美苏两大阵营,社会主义的中国选择了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之路。但很快苏联模式呈现过渡集中和僵化的弊端,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破坏和阻碍,促使中国开始探索自主独立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第一,重新厘清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目的、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早日实现现代化,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的左倾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全排斥西方的现代化精神的错误思想逻辑进行了检讨。一是强调现代化的内生性,强调中国现代化必须基于中国国情;一是强调中国现代化外鉴性,中国现代化不能脱离世界历史的进程,追求高度发达生产力必须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内生外鉴,结合中国具有优势的生产关系,进而赢得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优势。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内涵性特征,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新型人类制度;另一方面达到每一个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达到社会主义财富共享目的。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分阶段性质,具有阶段性目标,初级阶段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人为跨越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强调阶段性目标,初级阶段为总体目标服务即建立共产主义。第三,坚持共同理想和与远大理想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现代化正确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借鉴吸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速现代化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不断调试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实践尺度和理性尺度深化现代化发展逻辑,升华现代化发展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原则,实现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达到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终极阶段的社会价值的有机衔接,契合了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旨趣,升华了社会主义实践理性精神,达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点,进而提升了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内生外鉴,借鉴西方现代化文明中的市场文明,培育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经济理性。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思维范式,一方面实行借鉴思维而不是拿来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中要求的独立、法治、自主等文明借鉴过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并根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形式;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现代文明和世界发展规律孕育了符合中国现代化精神的价值诉求。第一,坚持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毫不动摇,并在公有制基础上培育出能够超越西方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精神。除了西方的尊重效率、提倡竞争、注重管理、创造财富外,我们注重财富、资源的全体性分配。第二,注重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互为补充。西方现代化供奉自由市场理念,但是自由市场一方面带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财富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带来的经济金融危机、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社会资源浪费,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市场负面影响极易外溢,进而带来全球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又根据社会调节的需要,对市场科学规划、合理布置,消解“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政府”与“市场”的对立,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更加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而孕育出中国特色的公共价值精神,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精神的超越。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审时度势,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向。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开创了“五位一体”的文明模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伟大”工程建设,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新局面。

首先,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人民打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为主旨的话语体系,在世界面前展现富强民主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全面发展进步的中国、站在世界前列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美好幸福的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伟大梦想。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成为国家层面的主流话语。建设世界现代化强国是主流话语实现的最佳通道,所以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时代追求。话语体系的铸就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它以现代化建设和成就为依托,以中华文明作为滋养。诚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7)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日第2版。中国人民美好的未来是有历史逻辑支撑的,民族复兴的现代化话语逻辑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悠长历史、灿烂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来。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提升现代化话语坐标,为文化自信提供鲜活的支撑,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创造,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社会力量的源泉,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构成深层的基础,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的力量,是构成现代化话语的基石,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塑造和提升文化自信,涵养和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人类历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历史性创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化话语主导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完全不顾本国国情寻求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事实证明,完全模仿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造福本国人民,而是给本国现代化道路带来更多的困难,甚至适得其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基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基因,基于历史优秀传统的现代性创造,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本体性追索。但是现代化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物质情况、政治状况、社会契合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任何社会发展必定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脱离了时空创造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特定的中国时空创造具有自身的行动逻辑。中国在7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经历的现代化奇迹,体现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和价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和解放的终极价值,进一步展开了人类光明前景的道路探索,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和实践,契合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类本位”的人类价值诉求,是中国现代化价值本位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层次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取向吻合了中国对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的追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重任,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向强起来目标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从现代化向现代性的理论嬗变,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成就在国际上传播了中国声音,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认可,使中国故事得以在国际持久流传。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五位一体”、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样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根据中国的国情、人民的时代要求、人性发展的逻辑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努力奋斗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中国的美好未来。在社会发展战略上习近平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四个伟大工程”“四个全面布局”“新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中国于2021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小康理想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创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和人民要求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两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对发展方位的准确预判。十九大报告准确预判中国进入新时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也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一定从量变到质变,一定会发展到更高的文明社会形态。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2)《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96276,新华网,2021-1-1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征程都充分说明今天的中国更善于建设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人类文明新样态。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人民为主体、为中心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异化为自身的对立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人与自身的关系不是扭曲、片面的,而是合理、全面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自身越来越被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53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还有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生态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在此素质提高进程中,中国向世人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了“平等”“和谐”“诚信”“友善”新型的人际关系,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共同富裕、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也向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强以人民权力为中心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权力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资本权力作为支配社会的主宰性力量,资本的无限逐利过程就是支配、型塑社会过程。随着资本对社会各方面的控制力量的增强,资本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主宰一切的力量。在资本权力下,劳动人民丧失了自主性和个性,本该是生产过程的支配方变成了资本权力关系中的被支配方,人服务于资本,人沦为非人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劳动者在生产剩余价值最大化这个中心轨道上进行发展,他们很少有自我的时间和精力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他们成为社会上丧失主体地位的“隐形人”。资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支配性力量,而且资本在资本主义整个社会关系中也成为支配性力量。国家权力也服务于资本权力并且异化为资本统治社会的政治工具,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展现了资本的话语权和统治权。在对未来社会的宏大叙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始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依靠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超越资本权力的价值尺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强调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非少数人私有,为此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采用体现人民为最终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人大代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并保障人民有同等的人权、财权、事权等重要权力,而且政治权力机关必须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在我党工作方法和路线上,毛泽东提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从而使人民权力深耕于群众之中,保障了人民权力的执行和实现。

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习近平明确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16)出自戏剧《七品芝麻官》,转引自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找准权力的历史定位和现实定位。从权力创造的主体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权力创造的主体,权力的拥有者应该属于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然人民拥有权力,那么赋予权力的也是人民,既然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要认识到“我们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17)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公职人员是人民权力实现的勤务员,公职人员的职权来自人民的赋予,党和国家干部唯一身份是“人民的勤务员”(18)习近平:《之江新语》,第50页。。人民赋权以后,谁才是权力用途的最终价值归宿。习近平频频告诫国家工作人员权力“只能用来……为民谋利”(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7页。。权力是责任,是对人民负责,造福人民。权力决不能私有或者为利益集团服务,权力为人民拥有、为人民服务和谋利也是社会主义权力文明的价值表现。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人民网,2017-10-28。。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了人类幸福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诉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1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前提是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多元性、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寻求价值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展示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寻求整个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符合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条件性,反映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选择,蕴含着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和共通、共联、共发、共助及自律的现代性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类文明观的价值重构,强调了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为中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各国人民求平等交往、求和平共处、求和解发展、求互利共赢的人类心理发展规律,造福世界人民,体现了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