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变”与“变”:中国共产党干部标准百年回望与经验启示

2022-03-17谢吉晨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不变干部队伍干部

谢吉晨

(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标准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土壤,充分吸收借鉴各国干部选任的成功经验,历经革命、建设实践经验探索之后确立的,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这一标准既有别于我国传统社会的干部(官员)选拔标准,又异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干部选拔标准,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干部选拔标准。站在百年的新起点,细致梳理干部选拔标准的“变”与“不变”,管窥其中的逻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供给更多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一、干部选拔标准百年演进之“不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回顾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百年演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构成了干部标准的“硬核”,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把“德”放在首要位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得以确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党员人数较少,尚没有专门的“干部”标准。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同时他还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6-527页。这标志着党的“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确立。1940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具体阐述了德才兼备标准,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主”。他提出干部选拔的四点要求:“忠于无产阶级事业,忠于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守纪律。”这四点实际上讲的是两个问题,即德和才的问题。陈云又进一步指出:“总之,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至于提拔干部,他更是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主”。(3)《陈云文选》(1926—1949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147页。由此不难看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195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必须坚决地贯彻党的根据政治品质(德)和业务能力(才)来挑选干部的原则;必须反对保守思想、本位主义、‘资格论’‘重才轻德’和任人唯亲等偏向。”(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6页。1957年,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根据形势需要地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表述为“又红又专”。(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但是由于后来受“左”的路线影响,“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没有得到执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得以重新确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以及干部队伍的现状,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选人用人的标准,总的讲就是德才兼备。”(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在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009年9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用党内文件的方式对长期坚持的干部标准加以制度化,这表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既是我们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干部选拔必须遵循的原则。

十八大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得到强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8)《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语气词“必须”显示出毫不含糊、无条件的意味,这表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干部选拔标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是干部选拔标准中的“硬核”,是不容动摇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9)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56页。2018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写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得到强化并锁定。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干部选拔标准,从“才德兼备”“又红又专”到干部“四化”方针,再到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话语不一,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是我们党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干部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10)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建研究》2011年第9期。

二、干部选拔标准百年演进之“变”:“德”与“才”

党的干部选拔标准的“不变”并不是说党的干部选拔标准从产生以来就不曾变动过,而是说,在坚持根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德”与“才”具体内容因时因势而不断调整。

(一) “德”:“保护带”的与时俱进

如果把干部的“德”理解为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体系,那么其基础或核心部分称之为“内核”,而包裹在“内核”周围的一系列辅助部分则可称之为“保护带”。其中,“内核”是不允许改变的,如果“内核”遭到反驳,整个科学体系即被颠覆。但“保护带”是可以调整的,调整“保护带”的目的在于捍卫科学体系的“内核”,并使整个科学体系保持足够程度的“开放性”。

1. “保护带”边界的延伸

在党的干部标准中,“德”是分层次的,“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11)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64页。政治品德关注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党性原则。如果把官德看作是一个科学体系,则“政治品德”就是这个科学体系的“内核”,围绕在“内核”周围还有一条“保护带”。百年来,“保护带”的边界不断扩展,具体表现为“德”内容的不断扩大并向“私德”延伸。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选拔、任用干部“德”的标准集中在“政治品德”,即要求领导干部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政治远见,富于牺牲精神,对党组织忠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干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受关注程度更加凸显。“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不纯粹是个人的私事,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干部“德”的内容规定在不断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干部选拔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一贯的对“政治品德”重视的同时,逐步延伸到“私德”“双德”并重。200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干部应有“四德”标准,“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12)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8日。(“四德”说),这是首次对干部“德”的问题较为全面的论述。“家庭美德”这一“私德”也首次被纳入干部“德”的范畴。2011年中组织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中对干部“德”的考核提出具体要求,“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考核干部的政治品质,主要考核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等方面的表现”,“考核干部的道德品行,主要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13)本书编写组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手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页。这样,干部“德”的考核范围变为政治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五个方面(即“五德”说),“私德”由原来的一个(家庭美德)增加到两个(个人品德、家庭美德)。

干部的“德”从最初的“政治品德”占据绝对地位到扩大“公德”并延伸至“私德”这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一方面,一个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干部应是表里如一的,日常生活中也必然是超越了“小我”的人;另一方面,大恶始于小误。一些领导干部走向犯罪深渊,往往是始于枕边人、身边人、八小时之外的社交圈中的“小事”。把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纳入干部“德”的考核范围,“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14)习近平:《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人民日报》,2018年7月5日。在“内核”的外围增加一条“保护带”,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小恶”积少成多,最后积重难返伤及“内核”。

2. “保护带”内容的更新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官德”整体上可以理解为一个理论体系,同样,“政治品德”也可以理解为次一级独立的理论体系。政治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最为鲜明的标志,构成了“政治品德”的“内核”,是不允许改变的。与此同时,政治品德的其它内容又应时代要求不断地变化着,从而在“内核”的外部形成一个“保护带”,使得“内核”保持适度的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作为党的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显然,“牺牲精神”“忠心耿耿”成为这一时期官德的标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1964年6月关于接班人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4页。“防修”和“反修”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官“德”最具特色的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把是否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作为主要标准,要求全体领导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因此,“坚持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成为这一时期官德显著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要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把那些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17)《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45-546页。因此,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官“德”的特色。“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后,胡锦涛提出“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18)《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样,“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德”的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但是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矛盾的尖锐性、困难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加强党中央的权威,全党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在考核内容上突出政治建设,着重考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情况。(19)《中组部负责人就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答记者问》,《人民日报》,2019年4月22日。无疑,“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及“两个维护”成为这一时期干部“德”最为显著的标志。“如果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党的中心任务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落实。”(20)李建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德建设的经验启示》,《道德与文明》2021年第3期,第5-13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心任务的实现,因此,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既包含着共产主义这一普遍性指向,又蕴含着时代特殊期待。这种特殊期待又赋予了“德”以时代新内容,围绕在“内核”周围,保障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任务不断得以实现。

(二) “才”:从“革命人才”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否定之否定

干部的“才”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才”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对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成为干部标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1. 从“革命人才”到“建设人才”的转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够发动群众、带领群众打胜仗是干部“才”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革命党转变为带领人民进行建设的执政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各级政权的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干部,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向亦对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中共中央提出,“本着‘才德兼备’的原则,大胆地、大量地从有生产经验、有工作能力、有发展前途而政治上又忠实可靠的先进技术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中提拔干部。”(21)中共中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9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干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党中央适时调整干部标准,在“才”上更突出专业化、科技素养和业务能力。1957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今后干部工作方法的通知》指出:“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干部的职务稳定起来,使干部的工作专业化,避免不必要的调动,以便他们在相当长时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加知识,成为有经验有能力的熟练的工作人员。”(22)中共中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但是这条正确的干部选拔标准随后被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所取代,“五条标准”几乎完全忽略了对干部“才”的要求。

2. 从“专业人才”到“市场经济人才”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强调要着眼于能承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重任,把是否具有专业知识作为干部“才”的重要标准。邓小平认为,“做四个现代化的闯将,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没有干劲是不行的,没有精力是不行的”,“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强调:“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64、262、153页。应该说邓小平对于干部“才”的强调是全方位的,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学、文艺、法律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十年“文革”使我国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遭到极大破坏,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启时,“搞经济建设、搞教育、搞科学、搞政法等等,应该说,我们的专业人才太缺乏了”,(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4页。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按照“四化”原则选拔领导干部。在“四化”原则指导下,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干部队伍顺利实现从革命型精英向技术型干部转变,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明确写入党的报告中,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干部队伍中懂得经济理论、具备现代管理经验的人才严重匮乏。为此,全党号召领导干部“不仅要抓紧学习政治,而且要抓紧学习经济,学习先进经营管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干部选拔标准亦对“才”作出调适,要求“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89-790页。“政绩”一词也开始出现在干部选拔标准中。当然,此时的“政绩”更多的是偏向于“GDP”增长速度,这在我国人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总量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干部选拔的一个重要指标无疑是极具现实合理性的。

3. 从“社会建设人才”到“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为此,党中央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把党打造成为能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对干部“才”作出相应调整,“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才”的核心要素,“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6页。这样,一大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被遴选出来安排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为促进社会和谐、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来的一般化、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要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专业化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28)习近平:《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7日。要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29)习近平:《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对干部“专业能力”的强调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因此,新时代对干部队伍“专业能力”的要求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迥然异于改革开放之初“干部四化”方针中的“专业化”。

综上,从“革命人才”到“建设人才”,从“专业人才”到“市场经济人才”,从“社会建设人才”到“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人才”,每一个阶段并不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或“另起炉灶”,而是在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后,党根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而对干部标准与时俱进的发展。也正是这一与时俱进,使得干部队伍保持生机与活力,整体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守正创新:干部标准百年建设的基本经验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叠加,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也随之面临诸多挑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全面回顾和深入总结百年来党的干部标准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处变不惊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也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干部标准建设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历史主线

干部标准百年来一直处于动态演进、发展变化之中,随着时代主题、中心任务、阶段目标的转变而相应改变,但贯穿始终的历史主线——选拔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初心从未改变。

党在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30)习近平:《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此,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选拔干部时都无比强调政治品德,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到第一位,要求领导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建党百年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党将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遴选出来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为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要继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线开展工作,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选拔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组织保障。

(二) 干部标准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原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3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33)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2020年第15期。加强党的领导,这既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从“任人唯贤”路线到“德才兼备”原则,从“四化”方针到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无不旗帜鲜明地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干部标准中。通过这样一个标准,不但可以指引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而且可以把真正拥护党的领导、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干部遴选出来。两者协同互动,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好干部标准,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确保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领导核心。

(三) 干部标准建设必须以政治路线为内在根据

党的政治路线带有全局性、根本性,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由此,组织路线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政治路线。干部选拔标准作为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必须以政治路线为内在根据,服从并服务于政治路线,与政治路线相向而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政治路线来确立组织路线,并在政治路线指引下制定相应的干部选拔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围绕当时的政治任务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新中国成立后,着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又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提出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34)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并根据新时代工作重心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围绕正确政治路线确立组织路线,根据正确的组织路线指导制定科学的干部选拔标准,才使得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得以顺利实现。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 干部标准建设必须以世情国情党情为客观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受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中心工作调整及党自身状况的影响,工作重心多次发生战略转向,干部所承载的主体职责和角色功能亦不断变化,这在客观上对“德”“才”的具体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审时度势,科学地审视所处历史方位和实践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干部标准。

党的干部标准随国内外客观环境变化的发展创新。也正是这一发展创新,党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使得党在国内外复杂变化的形势下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可以说,如果没有“才德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标准,党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又红又专”的要求,党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如果没有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就不会创造改革开放的生动局面;如果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就不会有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如果没有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就不会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变化,以及经济建设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都会对干部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及时调整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才能使干部工作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并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互动的积极效应。

猜你喜欢

不变干部队伍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弘扬石圪节精神 锤炼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的“不变”与“变”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