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的运用
2022-03-17薛笑然
薛笑然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98)
在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确立了有关心理学的科学观念,即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是客观、精确、严谨的,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和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与自然科学相同,所以带有自然科学的特性,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但是,作为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且心理学同时还会研究人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现象本身意味着什么?要想回答这一问题,还需借助人文科学。人是拥有独特经验的生命体,其存在具有多种特质,如思维、自我同一性、语言、文化等,因此在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时不能丧失人的本质属性,而必须通过现象学思想、原则、方法来更进一步地认识并接近鲜活的心理现象,即心理学研究具有人文科学的特性,离不开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方法论,兼顾自然科学方法论和人文科学方法论,以此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类解决与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包括具体学科的方法论与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总结规律性,所包含的部分是哲学方法论,不以处理个别问题为主要目的[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通过使用多种方法完成对理论的探究,生动具体地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指出方法论必须以世界观为基础,世界观可以指导方法论并将其作为具体应用,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也是其方法论。其中,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要素,除此以外,还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其他具体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客观性、主体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中心思想和研究方法,强调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开展实践工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融合了人文科学方法论(认识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两种相互对立的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心理学专业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能为心理学科学研究提供原理依据,又能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文将具体阐述人们怎样把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这三要素综合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从整体方法的思想指导、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矛盾分析法出发,研究心理学中的发展趋势、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以及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和价值。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根本上是实践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心理学研究和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可以归纳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实证研究三条途径。因此,要想立足实际,做好实证研究,首先需要从理论研究出发。科学心理学诞生150多年来,已经发展为数百个分支学科,既显示了心理学发展的繁荣,同时也凸显出了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薄弱,这一缺陷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先天不足,且一直以引进与消化国外心理学理论为主,背负着“原创性缺失”的包袱。特别是在以潘菽为代表的老一辈心理学家之后,实证研究已占据了我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主流地位,而理论心理学研究逐渐被边缘化[2]。所以,国内的心理学需要更多立足于实践的本土化的基础性的、理论性强的研究。这就需要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社会历史文化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推广中华文明,有强烈的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有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认真掌握现实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心声,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共命运,从而深入理解和整合心理学理论,并通过不断探究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心理学实践过程中,要对经验加以研究并进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一再重申,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研究领域中,都应当从既定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也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因此,研究问题不能单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得歪曲和臆测。在数据收集阶段,由于研究者会以某些理论为指导,以相关研究为基础进行假设并设计研究,因此可能会通过一些方法(如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影响被试,从而让他们的反应符合个人期望,因此应尽力避免这种负面影响,即避免罗森塔尔效应,使研究客观公正。在统计分析和结果呈现时,不得歪曲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如伪造数据、篡改数据、增减数据,不得隐瞒那些不符合个人观点或其政治和社会信仰的实验结论[3],必须如实报告结果分析中被剔除掉的数据以及剔除标准,报告中所有测试的实验条件(包括操纵不成功的实验条件),报告所有的观测数据以及条目,以及报告如何确定样本量和停止收集数据的条件[4]。此外,许多研究者为了追求结果的显著性,往往先收集大批数据,然后使用一定的数据分析策略,获得显著的结果,进而推导出研究假设,这种以数据结果驱动的研究是有悖研究伦理的,应当遵循问题驱动的原则,先提出假设再进行研究。
(三)心理学的实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切学科的研究工作都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辩证地进行认识和理解。首先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念,就要毫不动摇地予以贯彻;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观念,就要积极而适时地予以纠正;凡是没有被实践所证实或证伪的观念,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钻研与探讨。可重复性危机是近年来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最早可以追溯至1971年Philip Zimbardo博士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一实验旨在从“狱警”和“囚犯”的互动中研究人对权威的服从。由于斯坦福监狱实验具有高度独创性,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都毫无批判性地进行了引用。然而该实验具有诸多问题,不仅在伦理上不道德,而且缺乏对照组和客观可量化的因变量,更被记者爆出当年参与实验的“狱警”并不是以他们的自由意愿参与实验,而是被研究者引导对“囚犯”们实施精神上的虐待。如今的许多心理学研究也常受到质疑或是无法重复。2012年,许多研究者对心理学家Daryl Bem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5]进行了重复实验,均未得到相同的结果[6][7]。此后,许多研究者对以往的大量经典研究进行了重复实验,均未能重复先前的结果。2015年,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开展了心理学研究可重复性项目,对心理学三本顶级期刊的100个实验进行了重复,发现虽然97%的原文报道了显著的结果,但只有39%的实验结果能被其他实验室重复出来,且出现了平均效应量下降的现象,其余高达61%的实验结果无法被重复[8]。这一研究结果的发表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警示我们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时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不迷信权威,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勤于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四、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
系统是由一些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是在对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运用在社会科学中则形成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整体分析方法
整体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考察整个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时,必须先把整个社会发展史看成是一个整体过程,社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体制、思潮等等,都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的组成部分。也因而,唯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它的局部性质以及整体和局部的内在关系。这一观点在心理学理论中也有所体现,如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应从整体出发,以便理解部分。受此启发,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对人的科学研究应当注重其整体性,并主张在实际情境中对人实现功能、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因为有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经验与人的主观世界都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而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越来越趋于整体化的,因此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有必要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对于脸红、发抖、口吃之类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个体的表达形式来研究,从它与个人整体以及与个体其他的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来认识。
(二)层次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强调,在研究历史时应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加以逐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各个层次的特征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揭示社会发展史整个系统的全过程,从而达到了解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实质和规律的目的。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按照这一方法,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涉及整个物种的生存,用来解释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如内含适宜性学说;中观层次涉及男女性因面对不同适应性问题而形成的各种心理机制,如亲代投资理论、性选择理论、互惠式利他主义理论等;微观层次则涉及具体的进化理论,该层次的理论解释都是依据中观层次的进化理论提出的,并且,每一个理论解释都说明了人类的一种用来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的特定心理机制。比如基于亲代投资和性选择理论,由于女性需要怀孕和哺育孩子,因此她们对后代的投资比男性更多,如果配偶不忠或不愿意为其投资,那么女性将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因此,与男性相比,女性择偶时会更为谨慎,择偶标准也更高。
(三)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能够体现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在研究时,首先应划分清楚它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分,进而研究这些结构的地位和作用。结构分析方法对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指导,心理学研究发展形成了四种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法、反应时法、资料编码法、因素分析法[9]。理论建构法主要根据某些理论材料或采取理论方法来形成结构,如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在深入研究人的认知特征时,通过比较两类事物主要方面的相似性来寻找结构上的相似性;反应时法主要借助时间特性来揭示心理现象的存在,如Posner通过减法反应时实验发现了短时记忆具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种编码方式;资料编码法通过个案研究、访谈法、观察法等手段收集有关某心理现象的资料,通过编码分析揭示心理现象的成分。马斯洛在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时,正是通过研究名人采访与传记,分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因素分析法从许多变量中提取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形成假设,然后反复验证假设,直至得出结论,如卡特尔通过该方法提出了十六种人格特质。
(四)环境分析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强调对整体系统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使用这种分析方法,更有利于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对社会关系的决策过程和运动的总趋势。在心理学研究中,年代是社会变迁的标记,社会变迁会引起研究效果的变异。一项元分析选取了1994-2004年内的31篇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效果量具有显著的出版年代效应,年代的解释率为19.7%。说明在这十年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随年代而上升的趋势[1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这十年内,不同出生组的被试会经历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这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况。横断历史研究是探究个人心理发展与社会变迁关系关联程度的有效方式,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元分析,定量揭示心理变量的历年变化,进而通过对个人心理变量与社会变量关系的统计分析,在宏观的社会变迁或环境变化与微观的个人心理发展两种层次间构建起相互联系[11]。自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要事件背后是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均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变迁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横断历史研究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五)动态分析方法
人类社会在客观上总是与环境之间维持着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因而只有用动态、开放的观点,人们才能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人类思维和行为具有复杂性、时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许多心理现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发展模式和动态特性,如态度形成、社会判断、目标行为定向。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很难捕捉到这一特点,而动态系统方法则可以有效捕捉到个体思维与行为上的动态特征,心理学界目前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动态系统行为模式确定、动态系统行为稳定性分析、定性模型分析和检验、人工神经网络和元胞自动机等计算机模型的使用[12]。
五、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研究中的矛盾分析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以发现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性,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问题则是人们对矛盾的理性把握,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矛盾,但却不同于矛盾。因为矛盾直接存在于对象当中,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而问题并不是直接存在于客观的对象当中,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
(一)心理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并非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当前,在心理学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在心理学视角中,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主要的矛盾点之下,衍生出心理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对于人类特性的两种认识,也就是人类心理特性的特质性(稳定的)和情景性(可变的)。
(二)根据矛盾分析提出问题和开展研究
什么是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何提出这样的研究问题?研究者们对此看法不一,但根据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有以下两点可以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和指导思想。第一,要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合理解决研究问题。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每一种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但不同范畴、各个过程和阶段之间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因此,必须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这一方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心理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研究者采用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当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对于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为例。在婴幼儿早期阶段,由于婴儿尚未发展出很强的接受环境影响的能力,环境并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遗传对婴儿的影响相对较大;但随着儿童逐渐长大,环境对其影响会逐渐增强,与遗传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即由于婴儿和儿童具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需要以不同的方法探究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要选择基于理论和以往研究最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如要想研究儿童短期内表征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微观发生法,在儿童表征水平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对行为进行高密度观察和逐一试次的分析[13];想要研究语言在进化中的变化,可以通过传递链方法,在实验室中模拟出语言的累积性进化[14]。
尽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但在许多人眼中,心理学依然是一门“伪科学”,因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是无根无源、脱离实际的,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是寥寥。因此,心理学研究者研究的问题应当要基于现实,对人类和社会有一定的意义。脱离真实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科学研究终究是书斋之中的独白、世界之外的遐想,必将失去生存的土壤,成为脱离人民大众生活的“玄学”。要想做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必须在研究和实践中勇于发问,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富有时代价值、科研价值、人生价值的真问题,如此得到的科学结果才能体现为时代立言、为生民立命、为社会立法、为未来立向的学术力量。以侯佳伟等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为例,该研究采取了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80年至2011年间开展的二百二十七项有关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考察了生育意愿的纵向变化趋势[15],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为了解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在我国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样的研究具有问题的“质量意识”,来源于生活又回报于生活,就是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此外,不仅要善于通过分析矛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后,通过回顾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来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做到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深化研究问题,进一步提升研究的价值。
六、小结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实质,掌握其发展的规律性。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除了上述三种方法之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还有许多具体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研究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展实践和指导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运用于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立足心理学专业属性,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门户之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加以总结和吸收,使心理学方法论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得以丰富和拓展,提升心理学方法论的整合性。正如本文所述,要重视原理和方法两大因子。原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引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此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心理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进其科学发展。而方法则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心理学方法论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操作的纽带。简而言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心理学专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