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策略
2022-06-05薛丽平丛海燕徐丽丽
薛丽平 丛海燕 徐丽丽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大学英语课程融中西方多元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于一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发挥大学英语的学科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探索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用思政元素让大学英语课堂更有内涵,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中国教育的独特创新,是大学英语金课建设的灵魂和统帅。《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大学英语课程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作为数字原生代的Z 世代,当代大学生更广泛、更便捷地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自己、了解价值认知。在社会思潮碰撞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摇摆化、信息解读碎片化、社会认知两极化等特点。同时,大学生是青春富有活力的一代,他们站在新思想的前沿,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锐力量。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发挥其人文性的作用,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长远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念碰撞的前沿学科,承担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但是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仍存在重重阻碍:首先,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还是教书匠,没有真正转变角色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思政育人境界和能力有待提升。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层面,缺乏思政设计引导。传统的生硬说教将知识点与思政点分隔开来,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思辨、跨文化交际和语言产出能力的目标。另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主要源自英语语言国家文学和报刊等,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凸显,而中国元素只是在课后作业等边缘处零散呈现,未能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中国故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二、“讲好中国故事”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启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4]。因此,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技能的同时,亟须帮助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对外输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故事的能力。
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才能凸显中国特色。把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中华传统故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将推动大学英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扎根于我国国情,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切合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是开展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有理、有据、有趣、有情地讲述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实现“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中国知识、思想、真理传递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此外,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开展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英语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作用。教师自觉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5],合理设计教学并有效融入相关思政点。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增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一)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教师们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涵养、师德修养,提升育人境界,使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品格。同时,教师们要加强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升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英语表达能力,成为中国好故事的挖掘者、讲述者、传播者。另外,教师要协同共进,接触前沿的研究理论、学术热点、智能技术与创新模式,及时掌握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规律,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和手段。
(二)建设课程思政育人资源
教师们牢记“育人”本质,把握学生需求,启用大学英语思政版智慧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思政点,细挖深掘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引入中国好故事,重构大学英语思政育人内容。以《大学英语IIIA》为例,教师们坚持以教材为中心,围绕单元主题,确定思政元素案例和育人培养目标(见表1),采用系统化和和碎片化的方式,加大“中国好故事”思政点的植入,强化中国文化、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育人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大学英语教师集体讨论、共同思考,通过各种资源渠道增加、丰富关于中国元素的输入性材料,探索推动大学英语思政教材建设的路径,如“讲好中国故事”思政导学教材的编写、课程网络平台思政教学素材资料库的建设等。
(三)搭建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模式
以“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为指向,以“融入中国好故事,讲好大学英语思政课”为指针,以智慧教学为工具,探索网络平台智慧教学、实体课堂翻转教学、实践体验拓展教学“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该模式下,将中国好故事自然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增加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声音”,提升课程育人效能。
图1 “三维一体”的智慧混合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依托 U 校园智慧教学平台和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发布课程思政导学任务,上传文本、PPT以及微课视频等补充资源。学生结合 U 校园平台的Moral Education模块自主学习,尝试准备与“中国好故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演讲或者初步完成iWrite平台上的写作任务。
课中:实体课堂采用翻转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线上学习与检测反馈、课堂展示情况,借助时事新闻热点分享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故事,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或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同时,教师遵循教学促成原则,精准诊断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遇到的语言、文化、思维、技能等方面的障碍。此外,教师结合“讲好中国故事”的要点,全程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教学活动如讲授、鉴赏、操练、思辨,帮助学生拓展内容、搭建语言、转换思维,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产出任务。
课后:基于U校园、iWrite写作评阅系统、iTEST智能测试平台、学习强国、外交部发言人公众号等多元网络平台和资源,引导学生在练习、测评、阅读中重构中国元素知识点、重温红色革命经典、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拓展思政渠道,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巩固与延续课程育人效果。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角、地球村语言文化实践中心组织的情景话剧、中华文化词汇和热点时政词汇大赛等校内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演讲、阅读、写作大赛,比如外研社组织的“红星照耀中国”国才杯演讲大赛、“聆听世界,感知青岛—‘成功杯’”演讲大赛等。丰富的校内外课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中国视角进行分析、比较、思考的能力,关照现实,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声音。
(四)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学生具备胜任未来的关键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评价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U校园智慧云平台、iWrite写作评阅系统、iTEST智能测试平台等多元智慧平台为依托,以“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学评一体”的多元考核体系(见图2)。
线上线下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融知识点、能力点与思政点考评于一体,体现了对学生自主输入学习、互动输出表现、个性化学习进行多维度、全方位、个性的考核。课前评价激活学生讲中国故事的知识和思维元素。学生通过预习、搜索中国好故事案例,增加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输入与解读,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基础。课中评价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课程显性思政点与相关思想道德、社会热点等思政元素案例的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尝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课后评价促成教与学的反思,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进行经典阅读、竞赛和校内外实践,锻炼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图2 “学评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
四、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通过对师生的在线调查、跟踪访谈和课堂教与学的观察,结果发现:大学英语师生肯定了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效果。其中学生普遍认为:结合个人体会分享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为同学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机会,增强了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完成任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大学英语教师表示:通过坚持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重塑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今后大学英语教学仍需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一)树立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若仅停留于理论或认知层面的讲授,将无法继续肩负培养兼具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比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更多地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在真实、生动、亲切的叙事情境中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鸣,收获他们发自内心的关注和认可。学生只有真切地体会到自身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才能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去感染人、打动人。
(二)优化课程设置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恰当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明辨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融通中外的概念表述。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大学英语读写、视听说课程以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新闻传播学等科目的学习。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符合受众接受心理和阅读、观看习惯的讲述方式,培养他们以讲故事来阐发事理和理念的能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创新方式方法
信息时代,在智慧教学的趋势下外语教师应主动整合优质思政育人资源,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方式实现对面授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好地引入、呈现、传播中国故事。同时,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使用让故事展示得更形象、直观、立体,不但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图像、视频的感官需求,也能推动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与认同。此外,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精心挑选与授课内容结合密切的优秀历史故事影像资料,制作成文图精美、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诠释中国故事。通过多样性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优秀的新时代人物,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接受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五、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关注“讲什么、怎么讲、讲的如何”三个问题。首先“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觉悟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6]。其次,融入中国好故事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促进课程内容提质增效,帮助我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可以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再次,“三维一体”的智慧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我们在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途径。最后,“学评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为增进大学英语思政育人成效提供了保障。总之,“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继续努力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