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向下高校军事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06-05袁金明
陈 康 袁金明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高校军事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军事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军事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教育部、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指导高校开展军事课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照文件要求,一些高校在落实《教学大纲》和《建设标准》上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深入挖掘军事课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在完善军事课“金课”建设体制机制方面更需要加大创新赋能力度。
一、军事课程育人的独特优势
军事课程对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特别是促进国防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适应新时代军事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面向大学生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优化高校军事课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深化和拓展军事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军事理论育人和军训实践育人的质量效益[1]。
(一)有助于大学生军事素养的提升
军事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利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大学生而言,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军事课同思政课虽然在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上有明显区别,但在育人目标上殊途同归,在育人资源上相互融合,在育人效果上相得益彰。“国无防不安,军无才不兴”。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军事课主要是培育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防意识和较好的军事素养,从内涵上讲是大学生国防素养和军事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姓军为战、爱国拥军”的特质;从外延上说,是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知识与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军队作风、军人素养的有机结合,体现“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特点。军事课既要毫不动摇地守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循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与国防建设、国防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崇立德、重育人;又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军事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丰富军事课内容、平台和载体,充分挖掘军事课的思政育人资源,促进军事课教学与思政育人相融合,充分发挥军事课育人的独特优势(见表1)。
表1 高校军事课教学要体现“三育”并进
(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军事课应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把握好国防建设与社会建设对人才质量提升的共性要求,着眼军事职业与社会职业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共通特质这一契合点,将国防和军事教育的育人特色有机融入高校育人过程[2]。高校要通过深入挖掘军事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政治合格、思想纯洁,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培养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此,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学习军史、战史等红色历史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学习宣扬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课教育训练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面向大学生开展宗旨教育、军魂教育、本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等,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引进有部队工作经历特别是军事院校教学和管理经历的退役人员,充实高校军事课教学管理队伍,强化军事理论课的“军味”和军训实践课的“战味”。“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军事课要善于借助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增强“六种意识”,即忠诚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集体意识、服从意识、守纪意识,涵养“六种精神”,即爱国精神、尚武精神、吃苦精神、合作精神、时代精神、担当精神,努力成为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
(三)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军事文化育人氛围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校要注重通过包括军事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在内的国防军事特色文化铸魂育人,构建良好的军事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配备国防和军事文化宣传长廊、橱窗、灯箱、LED显示屏,要兴建“国防文化园”“军事文化园”“兵法文化园”“国防和军事文化宣教室”“军事题材影视演播室”等必要设施,购置与国防和军事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的图书资料、报纸杂志,要为国旗护卫队配备统一服装、操作装备和其他必要器材。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开设国防和军事文化选修课程、网络课程,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新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国防和军事文化知识,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防和军事文化精神食粮;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军事文化创演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国防和军事知识、增强国防安全意识、激发爱军习武热情、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奉献精神;定期开展国防和军事文化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国防军事知识的积极性。
二、军事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自《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颁行以来,高校依法开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军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军事课的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也有了明显进步。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高校开展军事课教学和训练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的高校军事课没有真正作为必修课开设,无论是教材使用、教学课时还是教学场地、设施设备都没有做到完全达标;有的高校军事课师资力量薄弱,没有选配合格的专、兼职教师任课,而是由武装干部、学工干部等非教学人员任课,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的高校没有严格按照《建设标准》抓好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军事课缺乏应有地位,被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高校军事课教学改革严重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大多是在新生入学期间采用“大水漫灌”的授课方法,教学工作存在被动应付、敷衍检查的问题;有的高校消极保安全,军事训练流于形式,存在训练时间不足、训练强度不够、训练科目不全等问题;有的高校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不讲求实效,存在讲排场、图形式、摆花样的作秀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军事课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制约了军训实践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
目前,高校军事课管理存在管理体制不全、人才资源不足、总体效率不高等明显问题:有的高校不设立专门的军事教研室,由体育教研室或思政教研室教师兼职军事课教学,或者由武装部直接管理和实施军事课教学工作,专业性不高,随意性大;有的高校没有按照要求落实军事课专职教师编制,有的专、兼职军事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尤其是缺乏服役经历和军事阅历,对国防军事知识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好;有的高校军事课教学考试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军事课学分制落实不够严格,对学生的考试考核放松要求甚至不安排必要的考试考核;有的高校对军事课科研工作不够重视,军事课教学在课题立项、论文认定和职称评审时常常缺位,挫伤了军事课专、兼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完善军事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必须对标对表狠抓落实,对原有的不当做法该纠偏补正的要立行立改,该补缺补差的要补齐短板。要对承担军事课任务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严格选拔和必要培训,实行“讲功不过硬不能上讲台、技能不过关不得上训练场”的考核把关制度,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军训实践效益[3]。
(一)完善高校军事课教学领导体制
领导重视是开展好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高校党委对军事课教学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位置、工作有部署、决策有依据、执行有力度,党、政领导要承担起抓好军事课教学的第一责任。高校要制定和细化各级领导的责任制,对各级领导负责军事课的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要完善军事课教学领导体制,实行分级领导、分工负责:第一级为学校层级,由分管校领导(副校长或校党委副书记)牵头,由教学科研、党委宣传、人民武装、学生工作等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对军事课教学的领导与指导,着力做好专、兼职军事课教师的选拔、培训和配备,提供教学条件和设施的必要保障;第二级为二级院(系)层级,由分管院(系)领导牵头,由教学秘书协同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军事课的计划制定、课程安排和工作落实;第三级为军事教研室,具体落实教学计划、集体备课、试讲把关、排课施教和评教评学工作。为了有效推进军事课教学改革出成果、见实效,高校要切实提高各级指导军事课教学工作的能力素质,采用岗位集训、送学培训、考研深造等途径提高军事课专、兼职教师的军事素养和授课能力。高校要像重视思政课一样重视军事课,实行校领导和二级院(系)领导带头上好第一堂军事课制度,真正让军事课有存在感和荣誉感,引领和推动军事课的“金课”建设。
(二)健全高校军事课教学管理体制
立足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军事课育人机理,深化和拓展军事课独特育人优势,在教学管理体制上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军事课教学效益(见表2)。高校必须坚持党对军事课教学和学生军训工作的领导,确保军事课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在军事课教学中赓续传承。要把军事课建设纳入党委会议或校长办公会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党政分工落实的军事课建设领导和管理体制。高校的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规划、学科、学工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确保军事课教学、师资、经费、科研、规划、学科建设等全面落实。
表2 军事课管理体制的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对比
高校开展军事课教学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必须做到与时代发展和要求同向同行。在教学建设上,要系统规范军事课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优化军事课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改善教学环境条件;在教育方式上,既要采用“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又要积极开展“键对键”的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在教育方法上,既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众式教学,又要积极采用慕课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在教育手段上,既要保持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讲授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等内容,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授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内容,如开发利用AR全场景学习系统、VR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军事课教学效果。
(三)优化高校军事课评价机制
军事课教学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育人效果?发挥的独特育人优势究竟有多大?对此,不能搞双标式的自我评价,必须有一个公正的评价标准、权威的评价办法和相对独立的评价体制。《建设标准》强调要“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高校要严格按照这一标准对标检查,看军事课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是否体现了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看军事课教学工作的领导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是否精准到位,看军事课学科建设是否完善并富有特色。同时,还要依据《建设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构建军事课的制度建设、场地建设、网络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系统评价机制,本着问题导向查漏补缺、固强补弱,不断优化军事课建设环境,着力提升军事课和军训实践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高校要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这既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必要举措,也有利于大学生打下献身国防、从军报国的良好基础。高校军事课专兼职教师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大力提升军事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育人效果,积极引导大学生把爱党、爱国、爱民和爱军、献身国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