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
2022-03-17刘婧
刘 婧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培育学生计算机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关键课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计算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客观理性、求真求实等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在知识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融入华为“麒麟”“中国芯”“鸿蒙OS”等案例,站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把育人思想、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贯穿于课程之中,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1]。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受传统育人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的影响,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重技能轻立德”问题,不仅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切入不足,而且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普遍欠缺、课程思政考核指标点缺失,这严重影响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不利于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信息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目标定位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问题突出
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方向,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育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仍存在育人目标定位偏差的情况,“重智育轻德育”问题突出,多数教师仅仅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单纯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并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培养等思政育人目标全面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这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思政认同度不高,“课程的吸引力不强”“课堂的抬头率较低”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生教化与价值引领作用,严重阻碍了高职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2]。
(二)课程内容割裂,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切入不足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要求教师能够深度挖掘蕴藏于课程之中的显性与隐性思政元素,并将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重塑课程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然而,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多局限于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内容,缺乏计算机专业伦理意识、科学道德素养及技术应用使命担当等相关教育内容,这导致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课程价值内在关联性的割裂,严重影响了课程中所内蕴的思政元素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更不利于培育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人才,特别是兼具创新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实现。
(三)教学方式落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教师的德育水准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完成课程知识及技能传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能力以外,还要充当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路人,提升德育教育的执教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及国内信息产业现状,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不仅缺乏引路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普遍缺乏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加上教学创新意识匮乏,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知识讲授+学生实操训练方面,这导致学生为跟上教学进度只能被动地模仿教师操作,很难形成创新思维[3]。
(四)教学评价单一,课程思政与德育指标点缺失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课程思政渗透、融入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评价环节,通过将课程思政指标点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来达到提升课程思政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目的。然而,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仍沿袭的是传统评价机制,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作业完成度、课堂表现等方面,考核指标未全面覆盖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等课堂思政元素。评价结果不全面、不科学,无法作为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可靠依据[4]。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一)重塑教学目标,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
针对目标定位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问题突出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加快重塑课程目标,遵循德育与智育并重的基本原则,为高职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方向和指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修订课程标准入手,全面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思政教育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求解问题,并兼具培养创新意识与科学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除了修订课程标准以外,高职院校还要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面向国家实现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的战略需要,严格依循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基本原则,科学设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将兼具开阔国际视野与鲜明中国特色的信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计算机专业课程优势及特色的基础上,科学融入爱国情怀、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等思政核心元素,在坚定学生以技术应用为使命担当的同时,激发其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使之努力提升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5]。
(二)重构课程内容,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
针对课程内容割裂、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切入不足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重构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蕴含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显性与隐性思政元素,并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既要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心态、实事求是解决专业问题,又要引领学生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与方法论,使学生能够正视客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科学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能力[6];另一方面,教师要系统挖掘计算机专业课程德育元素,如网络安全中的网络道德、知识产权及知识保护意识,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软件工程中的团队协作意识等,还要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分组讨论中寻求德育元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切入点,使抽象的计算机知识更具象、生动,并推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实现计算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7]。
(三)创新教学方式,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落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快推进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德育执教能力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打造胜任、善任、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作为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既要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指导、培训与考核工作,又要聘请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及精英教师开展讲座,向广大教师传授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经验,还要通过校际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与互助、“同行课堂”教师观摩课活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8];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既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元教学方法,拉进课堂与学生距离,又要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实现精准教学,使学生能够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9]。
(四)改进教学评价,增设课程思政指标点
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和反馈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针对当前计算机教学评价单一、课程思政与德育指标点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快改进教学评价,增设课程思政指标点。一方面,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和德育目标分别细化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素质,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勇于攻关、自强不息的科学素养等指标点,并将其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其中,过程考核要着重对学生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查,结果考核要立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自然属性,将科学系统思维的启发作为重点,着重考查学生计算机操作的体验性、专业知识获取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合作探讨中的协作性等方面,在考查学生实操水平的同时围绕学生创新思维及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展开全面评价。此外,还要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10]。
三、结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内蕴丰富的思政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植及专业伦理意识的培育,还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科学道德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要全面把握和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课程思政”要求计算机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教学的多元方法,通过完善的考评机制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急行军”,而要注重科学性与伦理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相互统一,以此助力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