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探索
——以“文化资源学”为例
2022-03-17李军红
李军红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切实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1]无论什么课程都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专业实践课程也不例外,同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共同居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践教学是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校文管专业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旨在培养既具有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储备,又具有创意、运营等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笔者所在的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课比例占到总学分的25%,除了独立开设的实践课“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文化市场消费调查”“创意写作”“短视频编辑制作”等之外,在“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企业管理”“文化资源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中都适当安排了实践课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融合。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进一步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学思结合,而且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知行统一。
目前,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平台、保障等构建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很多成熟有效的做法。如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实训甚至是订单式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聘请业界导师进课堂,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这些实践内容及环节的设计安排都是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仿真或者是真实的社会化场景当中,学生更能深刻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繁荣之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让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积极探寻解决办法:如个人职业规划如何在文化强国的战略下定位,整顿“饭圈”等社会热点问题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项目在生产运营中如何实现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创业比赛中如何使团队共有凝聚力等。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团队合作等得到了训练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国情民意、增强了家国情怀、增长了智慧才干、锤炼了意志品质。因此,实践教学非常适合开展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资源学”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设计及效果
“文化资源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分类、价值,掌握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熟悉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方式等,以提高学生对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的能力与水平。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资源学”教学基本突破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的训练。通过“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参观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加大实践考核评价”[2]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但对于如何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探索。山东财经大学的“文化资源学”实践教学在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突出思政育人。教学目标除了传统的“强化学生对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保护与开发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为特定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可行方案的能力”之外,将落实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热爱祖国及家乡的文化资源,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价值塑造的核心目标。
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及流程。在课程第一节课就将实践环节的内容与任务传达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调查一项文化资源,在科学评估基础上,设计一份资源活化的创意方案,并于学期末进行项目路演。教师在分组-选题-调研-作业-路演的各环节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关注,及时指导学生调整完善,保证实践思政教学质量。在分组环节,教师将全班同学按照学号顺序平均分组,避免自由结合方式带来的组队不公平或结构不合理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及工作团队之后,面对陌生工作团队中同事随机组合等情境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建设与工作适应等社会化适应等问题”[3]。分组之后,各组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及特长,选出小组负责人、PPT制作人、方案撰稿人、汇报人等,初步进行项目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工协作能力以及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确定调研选题环节,引导学生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调研对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博物馆文化资源等,这些选题蕴含丰富的隐形育人内容,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教师对各组的初步选题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2019级学生的调研课题有《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曲阜文化符号的转化与应用》《石说新语-山东省博物馆汉石画像文创体验馆》《淄博乡村民俗实物的价值重塑》《鲁绣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天下第一泉文旅融合的模式》等,学生多立足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以期为其保护、开发、利用提出创意方案,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在项目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在既定任务驱动下,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和手段,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并从资源品相等方面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为其创意转化提供客观依据。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在撰写创意转化方案环节,要求学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为选定的文化资源撰写出保护传承的发展规划、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性设计与市场营销推广方案等。这个环节对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重要作用。在期末项目路演环节,各小组面对由业界人士、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将项目背景、产品设计、成本核算、推广方案等进行汇报展示,评委提问、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创意方案的“实战”过程将实践教学与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实难点问题实现了精准对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担当。
第三,实践教学思政融入效果突出。教师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随时指导与跟踪教学中,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专业自信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良好效果。学生在接受访谈时反馈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无比丰厚,传承活化文化资源是文管人的责任”“文化资源的实践调研使我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产生了兴趣”“我们小组把创意方案完善修改后,参加了‘互联网+’比赛,尽管比赛成绩一般,但学到很多”等。对2019级的60名同学进行的“思政融入文化资源学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认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8.7%)、坚定本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96.8%)、增强专业认同与专业素养(87.6%)、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5.1%)、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82.4%)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以立德树人引领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培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好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追求融入国家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中;深刻理解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导向,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时,除了知识与能力层面的考察,还需注意从思想政治层面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态度、纪律、创新精神、协作水平等纳入考核内容。既注重结果导向,也要注重过程评价,构建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统一的评价体系。
第二,教师要以德施教、潜移默化育人。“身教是最直接最扎实的课程思政教育”[4]。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要比理论教学中更频繁。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比如对待实践教学是认真组织实施还是敷衍应付?能否尽全力解答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是否尽量运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协助学生完成调研?能否潜心与学生一起深入钻研某个难题?对学生实践作业能否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教师对自身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对新知识和学术研究的热情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做事的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研究、爱上专业,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方式方法。要不断改进完善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法、项目驱动法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注重思政育人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要发挥好第二课堂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创产品创意策划大赛等相关比赛,创建专业类微信公众号,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等,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要强化产教融合,可以引入工作坊模式,在教师带领下参照文化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形成工作坊,以承接政府、企业项目为纽带,运用所学理论为服务方解决难点和痛点,在真实项目运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专业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都要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责任,两者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统筹共建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正确的价值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