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迭代思维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布局研究
2022-03-17齐长利赵东方毛健萍
齐长利 赵东方 毛健萍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发挥出全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互融通,深入实施网络建设,以微视频、微博、微信、知识型社群、视频弹幕、表情符号与表情包、网络移动直播等互联网传播新媒介为载体和渠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互联网的多元性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眼界开阔、主体意识强烈、智力发展迅速、成熟自信、充满理想和激情;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信息传播迅捷化,大学生在认知上出现盲点,出现知识碎片化、社会责任感缺失、情感控制能力较弱、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这种现象极具危害性和破坏力[1]。利用迭代思维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进行研究,从满足学生“三观”成长发展期待出发,探究网络使用习惯对高校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载体的跨越式发展,牢牢把握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抢滩布局全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一、迭代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
“迭代”意思是更替和重复,是数学领域的一个算法,意在将初值经过合适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新值后通过相同方法对新值进行运算,经过几次反复运算得到最终结果的方法,每一次计算都是一次更迭,经过反复几次迭代计算为新的事物,这种重复计算的方法称之为“迭代”[2]。迭代思维既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批判性思维的范畴,它以实际发生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年轻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和需求的转变进行分析反馈,在最短时间进行修正和升级,进而为年轻群体提供更为满意的产品,解决在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迭代思维的特征是力求先有、小步快跑、紧盯反馈、快速迭代,按时间断代。 依托现代科技水平的提升,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迭代思维也从一种算法转变为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有效运用。总的来说,迭代思维具有打破常规、实现微创新、快速变更的功能和特点,在大规模持续性创新过程中作用显著。 迭代思维的应用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87年至2013年是概念的提出;2013年至2017年“迭代思维”应用于基础学科创新思维研究;2017年至今迭代思维应用到了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传播、通信经济、计算机和商业经济领域中,研究成果倍速增长,研究视角多元化[3]。
二、迭代思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运用迭代思维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迭代思维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快速总结,在互联网尤其是在越来越多年轻群体使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中,针对已发生的事产生怀疑与否定,再进行多次累积和变革性的迭代,由此让人的认知模式以螺旋上升以及有效改善的过程来实现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可以直观地得知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频率、喜爱程度及依赖程度较高,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存状态。高校的网络也成了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迭代思维有效地运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时代及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不忘记原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开头完成迭代,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二)运用迭代思维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互联网技术以及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移动互联化、大数据化、物联化、移动化等特征的不断涌现,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够精准地体现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征,迭代思维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种新型智能化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运用迭代思维的方式分析高校青年群体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微信、朋友圈、淘宝、微博等平台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将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状况,精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精准化实施。迭代思维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具有重大意义[5]。
(三)运用迭代思维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迭代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快和重复”,“快”属于必然的要求,“重复”是表达迭代的一种方式。迭代关键内涵在于积累、升华以及总结,它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可以说所有的迭代都是要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的一种形式。迭代算法在多领域使用后,其抢占先机、反应迅速的优势,能有效减少试错成本、避免方向性错误。这种优势在应用于互联网时代后,就演变成“发布-反馈-修正”,即通过用户反馈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产品再开发再升级,不断修补漏洞提高性能。高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要抓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机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多样化教学模式,运用迭代思维,通过迭代性的分布式拓扑结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实效性。以迭代思维为例,从大学生移动网络软件使用习惯入手,研究手机软件安装和使用规律,统计App下载次数、使用频次、时间分布、心理依赖程度、价值观影响效度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趋势,就能够打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瓶颈,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赋能。
(四)运用迭代思维示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这一命题放到迭代思维模式下重新审视考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量,从不断满足教育客体的体验感受出发,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索预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迭走向。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使用习惯特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实践探索,不断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有益尝试,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为同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具有示范的现实意义。
三、迭代思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布局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结合网络教育工作特点与规律去完善相应的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逐渐法治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利用迭代思维的快速反馈优势,通过高校、学生、教师三个维度拓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一)高校维度:顶层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排布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第一,着力建设校园网络设施,助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见效。高校层面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优势,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积极建设校园网络主战场,搭建学生、教师、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为纵线,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优秀骨干教师个人网络平台为横线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全方位地向学生提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网络阵地与学生的黏性效应。
第二,以校园网络品牌为依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一是积极鼓励各学院开展符合本学院特色的网络品牌建设,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二是以学校为依托,在国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开展主题网络文化活动,体现大学生爱国情怀;三是做好“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无缝衔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新格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6]。
第三,重视舆情信息精准探测,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靶向到位。在落实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要全力发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靶向施力,及时对学生的留言进行反馈,联合全校各职能部门,对出现的舆情信息精准排查,做好答疑解惑及思想引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在学生管理、服务及育人上真诚的态度。另外,高校也需要多关注非学校官方网络平台动态,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学生维度:激发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动能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客体,具有自主分析、整理理论知识、形成稳定知识结构的能力。大学生能够根据习得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创造,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线上和线下双维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范围、依赖网络程度、网络喜欢程度、使用网络的频率、网络使用方式等情况进行调研,运用迭代思维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后,提出如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7]。
第一,增强大学生网络甄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层次的信息充斥其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控制能力,提升甄别互联网信息良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加大学生网络监管力度。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把双刃剑,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与挑战。学校要及时跟踪、控制不良舆论的产生,分析学生网络软件使用情况,以此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地对突发情况与负面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为大学生营造出健康良好的网络氛围[8]。
第三,加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融合。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余,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学习,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班级中传播开来,并由点及面传播至学校各处,在增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融合。
从宏观层面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系统、凝聚起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从微观层面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个体提升对客观世界、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找到更高阶段的精神追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师维度:协同牵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全员育人”模式。为贯彻这一要求,高校一方面应深挖思想政治理论、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中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整体建设,融合全学科教师力量,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管理干部等教师的积极性,构建专兼统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教育乃国之大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对国家的教育形式有足够的认识,提升自我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有准确的把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基底,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手段,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形成专业化、创新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9]。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入,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管理,为大学生营造积极、正向的网络思想政治环境,保证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正确方向。如从最初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到现在各高校官微(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易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等新媒体应运而生。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正向引导,对引导大学生学习网络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良好的网络使用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已经成为互联网载体及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在我国,大思政建设的最大变量是网络教育,我们应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网络信息的扩散,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迭代思维概念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使用网络情况,探讨如何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话语权。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主体积极、环体充分、载体丰富、内容多元、形态多样、传播迅速”的原则,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实践路径,实现“基础理论构建、核心观点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实践思路调整”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不断引领下,打造在理性上说服学生、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在感性上吸引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优质新颖的文化内容充实学生的网络空间,真正占领中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双向深度融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的传播力度与时效性,为立德树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