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3-17陈沛捷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陈沛捷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一、时代背景

新时代高校美育进入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全方位推进期,界定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美育内涵,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强化了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自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强调美育要与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的培育方式,为推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美育开辟了新的道路。高职院校肩负着“大国工匠”的职责使命,更专注于学生“匠心”的培育。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要深刻把握美育的育人本质,以“匠心”之美搭建审美教育体系。以培育学生卓越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体现对“美”的诠释,将“工匠精神”作为技能之极致,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作用在于唤醒自我、完善自我。美育的形式就是通过文艺作品或在其他生命体验中激发情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情感境界与精神境界。文学、绘画、工艺美术、舞蹈、戏剧等都包含有激发人类情感的元素,这些“以情为本”的教育都是实施美育的手段。近年来,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的美育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以构建现代化美育课程体系为奋斗目标,紧抓美育课程的建设,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高校对美育的认识不清晰,对美育的建设缘由、建设目标和建设手段认识不一。本文拟抛砖引玉,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二 、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的必要性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生活就与美息息相关。人不懂得欣赏美是一种遗憾,不懂得欣赏美,眼睛就是黑白相机,美育教学可以让它变成彩色相机,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五彩缤纷的[1]。审美对人类的生存幸福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将美育视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分裂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其实是一个远离自然的进程,进入现代化以来,人类的精神理想受到冲击,人类在感性方面的潜能愈加受到压制,长此以往会直接面临生存发展的危机。只有美育,能够使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力量实现平衡,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判断美、认识美、追求美以及创造美,已经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

当代社会的物质文化高度发展,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物质丰盈的商品社会,会出现各种能够给人带来短期愉悦的物质文化,比如刺激人们感官体验的手机游戏、挑战人们味蕾体验的外卖、带给人们娱乐享受的短视频等,如果人们不能加以克制,就会沉迷于此,甚至丧失自我。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信息社会,人们会常常被各种“美”所迷惑,短暂的愉悦美是一种及时享乐之美,我们视为流俗之美,那是假美;而有些则是心物交融、润物无声的美,那是一种通向灵魂之美,我们视为高尚之美,那是真美[2]。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美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育活动给我们提供一个感受真美、摒弃假美的环境,使我们能够“抵御诱惑、追求进步”,自行摒弃那些庸俗的、腐朽的价值观,树立高雅的、进步的人生观。因此,美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人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高尚的美,然后运用美的规律去美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美育首先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其次,美育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改进我们的生活方式,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美育在社会生活中能得到普及,那么人类也将获得一个更加温情的精神家园。因此,美育的目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完善自己;第二层是美化生活;第三层是贡献社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大学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人文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培养才艺兼备、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接班人。在大学阶段,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情感世界的完善,知识面的扩大,接受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审美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因此,从自我发展的层面上,在高校中开展美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升华,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另外从文化层面上,美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

三、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美丽中国”建设,为美育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20年10月,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基于美育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美育已成为每位大学生的必选课程。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开好美育课程就成了高校首先思考的问题。

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各个环节,凸显美育的育人导向,优化美育育人结构布局,全面抓紧构建新时代美育体系,普及美育工作,稳步推进美育课程建设,把实施美育教育提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大美育”工作格局,构建艺术教育、德育工作、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突出美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校美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师资建设,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美育团队。

(二)打造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是公共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领未来、探索创新的重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源动力。美育课程要求高校集合人文学科的师资,是基于一种大艺术观,培养学生对人文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它必须精选文学、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内容,将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经典名篇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并通过必修课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这样不仅破解了很多理工院校美育长期弱化的问题,解决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可有可无的窘境,这种做法是现阶段我国美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3]。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构建的学科体系,把学科切分的特别细,学科布局各自独立[4]。这种教育环境下已经很难培养出兼顾音乐、美术、戏剧、戏曲等领域的艺术通才。因此,开设好大学美育课程,就需要集中各个领域的教师力量,通力合作,才能将大学美育课程建设得更好。

美育课程离不开艺术实践。事实证明,有效的美育课堂需要生动的审美体验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节优秀的美育课堂,既要包含教师生动的讲解与示范,也要有学生积极的感受与参与,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依托专业实训、校企合作、专艺融合,用职业精神和美学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打造有精神追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普及美育与专业教育携手并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美育体系,促进美育与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塑造时代新人;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融通,美育德育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深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职业内涵和“工匠精神”,强化美育在高职专业教育中的浸润和渗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文化美育课程[5]。

(三)培养美感

美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专业型人才,这不符合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因此,美育的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人格为主,通过讲授美的东西,探索美的领域,使学生获得深层的审美感受,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人文修养。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格”而不是“专业的训练”,他指出良好的美感培养是思想、感情、理解力表现的根基,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美育,那么人格就会缺失。高职美育要按照“文化积淀为基础、艺术技能为辅助”的思路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感。美感的培养,需要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就容易产生审美偏见。比如有的人一开始并不喜欢中国的水墨画,觉得色彩单一,题材沉闷,那可能是由于他对中国画了解不深,但是当他了解了中国画的哲学精神、表现意境和骨法用笔之后,他又可能会对中国画爱不释手。

美感的培养与人的学识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高校开设美育课程,它不仅仅只是纯粹的美学理论说教,更重要的还要有艺术知识的普及。简单来说,美育课程要面向全校师生普及最优秀的人类艺术经典,讲解它们的历史文化、审美特征、鉴赏手段和表现技法,让经典文化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互联网时代的美育教育,其美感应该是一场全感官发动、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体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收集各类生动的美育视频和案例素材,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中华美学精神,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美学理论转化为鲜明、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使学生获得视觉、听觉上的“审美盛宴”。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学生青春个性,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四)深化教学改革

美育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感受、认识、创造才能逐渐提升,美育的培养方式丰富多样,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观赏歌剧、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重视民间非遗教育等都是较好的渠道。在当前环境条件下,艺术教育仍是实施美育最有效的途径。美育的培养,就是要“多看美的东西,多听好听的声音”,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提供审美的环境极为有限,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是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艺术教育的内容都是浓缩的人文精华,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美学教师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美育资源,筛选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积极健康的美学素材教学。因此,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美育就是空谈。

上好美育课,要牢牢把握住美育审美育人的培养目标,通过感性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情感上的投入,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情景交融、情感升华的课堂效果。如果课堂模式是机械式的、重复性的,那么也就丧失了美育的意义。比如在素描课程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在不理解艺术原理的情况下,单纯背诵“三大面”“五大调”,刻意模仿老师的绘画技巧,这些做法就违背了美育的目的。再比如,现在很多社会机构经常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乐器考级,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达到父母“望子成龙”的要求,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即使是把音符都弹准了,节奏都把握对了,考级都考过了,那也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谈不上学习艺术,更谈不上美育。因此,实施美育,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育人”,它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美育更是一门感性教育,只有将艺术情感内化于心,才能完全实现美育的培养目的。

综上所述,全面加强和提升美育工作,是新的时代命题。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课程体系规划,明确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手段联动互通,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的短板,通过培育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唤起大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