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问题研究
2022-03-17李玮彦
李玮彦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钢琴是由人体手指敲击乐器的键盘,通过力的传导控制琴锤击弦产生的震动发声的乐器[1]。在钢琴发明以来的300多年里,涌现出众多的经典作品和系统而丰富的教材,加之其音域宽广、充满变化的特点,使得钢琴在漫长的音乐教育历史中,始终被作为音乐学习入门的阶梯。在钢琴的演奏和聆听中,能够感受并学习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并表达音乐的基本规律、完善并提高音乐的文化素养,在音乐艺术乃至审美鉴赏的普及上,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一、以问题导向探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意义
作为贯穿幼、小、初、高教育阶段的重要艺术课程,音乐课不仅在想象力的丰富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引导作用,也对于国民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陶冶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分别是:音乐教师的素养和钢琴的演奏。因此,提高音乐教育师范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其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整体音乐教育水平。
作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这一教育中坚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艺术事业传承者和参与者,更肩负着培养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然而,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艺术教育事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将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钢琴》课程为例,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师范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
二、以结构视角分析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问题
要分析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问题,需要从实践出发,了解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钢琴教学的现状。以西部某高等师范院校为例,《钢琴》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师范生的主要课程,在音乐技能课程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钢琴》课程采取4学期必修加2学期选修方式进行。其中,由于需要兼顾各水平段学生,4学期必修主要针对基础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进行讲解和教学,重点关注钢琴的基础性教学,涵盖音阶、和弦、伴奏、弹唱等教学练习,教学曲目主要有车尼尔740、肖邦练习曲、古典时期鸣奏曲等。2学期选修主要针对在钢琴学习中有一定天赋并对钢琴具有浓厚兴趣,愿意继续选择钢琴作为主修的学生,教学曲目包含贝多芬、李斯特、德彪西等著名钢琴家的曲目,演奏技巧涵盖装饰音、交替演奏、跳音等。每学期课时设置为48课时,主要采取“一对一”授课模式,采取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考核为必选+自选曲目演奏。
为探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提纲访谈等研究方法,在西部某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采访了70名师生。在对相关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对相关访谈进行收集整理之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和分析,参考国内外高等教育对钢琴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梳理为四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钢琴技能薄弱
1.钢琴基础薄弱。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类师范生可以通过任何乐器进行入学考试,其中不乏存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由其他乐器转向钢琴学习的学生。这就导致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师范生在钢琴学习中基础薄弱,部分师范生缺乏五线谱识谱知识,导致众多专业基础课开展困难,进度缓慢,使得在实际的钢琴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基础和演奏基础“双薄弱”的问题。
2.练习精力分散。与音乐表演类学生相比,音乐教育类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增加了教师技能类课程作为课程教学主体,同时需要兼修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课程,使得师范生们在钢琴专业课学习中存在学时不足、精力分散等问题,加之课下自我练习时间较短,对课堂学习的感悟和体会不足,导致其在钢琴练习上存在问题。
3.身体意识不足。在研究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音乐教育类师范生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和演奏经验欠缺导致其身体意识不足、演奏意识缺失等问题,在钢琴学习中难以用正确高效的姿势演奏,不仅会降低练习效果和演奏美感,更有甚者会造成身体伤痛,进而降低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失衡
1.教学目标模糊。钢琴教学过程中缺乏音乐教育针对师范生薄弱环节的教学和矫正,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类学生的课程教师是同一批老师,采用同一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往往会专注于钢琴技能本身而忽视不同生源、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薄弱环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式单一。由于软、硬件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主要通过传统口述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甚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视频学习。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下,一般对于钢琴课程的教学往往采用针对具体曲目的“练习—指导—练习—考核”的模式,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往往是从学期开始就按照教学曲目进行指导教学,导致学生对曲目外的相关知识缺乏学习,部分有天赋的师范生丧失了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3.情感体验缺失。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程在教学中多数以“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体验曲目的艺术情感,影响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情怀的养成,不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4.重技巧轻意识。钢琴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但在调研中发现,多数教学课程中均存在重技巧轻意识的问题。在教学时过度重视技巧, 而忽视了学生意识层面的修养, 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一直无法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实习上存在迟滞性
1.缺乏全过程实践引导。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一般在当地中小学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往往偏于体验而非学习。一方面是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老师一带多,精力不足,难以给予充分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是中小学音乐老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较为突出,但在专业技能上相对薄弱,难以结合教学的课程要求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钢琴指导。
2.实践时间滞后。高等师范院校针对音乐教育师范生仅在大四上学期设置了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但钢琴课程在大三已结束,实习过程中和过程后不再有针对实习时发现的一些问题查漏补缺的学习机会。例如,在部分学生反馈实习中发现自身伴奏能力偏弱,但实习结束后并未有相关课程进行针对性练习。
(四)教学评估方面存在困难
1.劳动缺乏认可。长期以来,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社会教育,钢琴教学几乎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钢琴教师课时量不断增加,教学任务日渐繁重,加之技能小课在课时计算中都存在一定的“折扣系数”,导致当前多数高校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师课时任务繁重,同样的工作时间获得更少的工作量,劳动得不到认可,使得上课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3]。
2.成绩难以评价。近年来,在国家破“五唯”的推动下,指导学生获奖也作为高校教师实现职称晋升的评价指标,但相较于指导音乐演奏类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音乐教育类学生因其“专”不过演奏类学生,“全”不过主课师范生,在比赛中难以获得名次,导致出现多数老师更愿意指导演奏类学生而忽视师范类学生的状况。
三、以层次逻辑推进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课程建设
(一)修订《钢琴》教学大纲,完善师范生技能提升的针对性方案
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修订核心,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相关理论,从教学大纲制定层面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钢琴教育课程。通过身体美学理论的分析、经验、实践三个层次出发,加入身体各部分的感悟课程和分析课程,以“身声融合、艺意共生”为教学原则,针对师范生基础薄弱、意识欠缺等问题开展补充性课程,以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学生的钢琴学习。在教学中增加相关身体美学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身体力量,协调部位功能,从演奏过程中触键角度、力度控制、音色控制、视觉美感、情感体验等方面,以综合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巧水平[4]。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创新师范生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师应当在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思路,与时俱进更新音乐教学理念,不断吸收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先进范式。教师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钢琴教学的重点从理论教学转向思维培养,从技巧练习转为习惯培养,注重学生音乐思维和音乐体验的提高,深化师范生钢琴教学的探究性和启发性[5]。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打通师范生钢琴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引入“L-T-E”教学模式,即将现行的“大课-期末考”的教学模式中加入小组课(练习课)以巩固教学成果,并针对部分学生的期末突击现象,设立每月测试和期中测试,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查漏补缺。同时,在第二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钢琴沙龙、音乐会、前往中小学开展志愿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积极性,培养师范生音乐表述能力和艺术修养,完善学生学以致用的课内-课外教学方法。
(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师范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结合学生心理进行分析,通过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自控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6]。通过积极参加现场演出和音乐会等实践,丰富学生经验,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水平;通过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建立学习自信,在钢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感受钢琴演奏乐趣,充分调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个性学习档案,实现师范生钢琴技巧的阶段性目标
建立“点对点”学生教学档案,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师范生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和考核机制,充分利用多维度钢琴考核结果,制定符合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的钢琴艺术教学方案,动态调整学生考核目标并及时记录完成情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教学”的模式,在钢琴课程中因材施教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相关知识和技能[7]。
(六)调整实习教学模式,发挥师范生实践的辅助性作用
将实习实践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在实习实践中融合课程教学,专业性教学和实习教学协调协同,引导学生形成“教学实践中查漏,专业课程中补缺”的良好模式,进一步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音乐技能和教学技能融合,加强师范生综合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论知识过关、专业技能过硬的音乐教育师范生。
(七)完善专业教学评价,用好师范生钢琴课程教学的反馈性机制
在学生层面丰富钢琴课程考核形式,以基本功、艺术修养的考核替代期末曲目的考核,让学生
在演奏过程中发现钢琴学习的乐趣,体会钢琴艺术的魅力。在教师层面拓宽教师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将任务型考核向绩效型考核转变,把考核目标转向提高教师艺术修养,考核指标指向教师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培养效果,充分利用钢琴课程的教学反馈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类师范生的乐器类主修课程,《钢琴》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对整体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类师范生而言,钢琴教学同时还赋予了将美的艺术体验不断传承,将美的精神享受不断传递的神圣使命。因此,只有在高等师范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把一个个音符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在一首首乐曲中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