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创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7王振平徐芳芳
王振平 徐芳芳 崔 钰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要重视双创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要充分发挥双创教育的巨大作用,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在更深层面理解双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快推进双创教育在高职学生层面的普及,实现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创造风尚。
二、我国高职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与就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中存在重就业而轻双创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强调的是就业率,但是双创教育对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更加重要。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冲动,但是创业成功率低,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导致参与创业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创业率不高,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满意度不高。
(二)双创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双创教育体系不健全,没有贯穿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贯穿双创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训体系与双创教育体系的融合,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理解双创教育对于实现职业发展的巨大价值。有的学校在毕业前才开设双创教育或者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递进培养没有贯穿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双创教育重比赛轻实践的问题
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不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形式主要体现为创新创业竞赛、企业实习、校内外实训等,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由于评价机制等原因,有的学校偏重竞赛选拔,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行性考察,降低了学生“小微”创新创业积极性。
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乏优良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学生过度依赖导师等问题,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训练,影响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1]。
(四)双创教育师资队伍薄弱问题
教师不具备双师型,缺乏实践企业机会,没有创新创业经验,不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双创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没法开展个性化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缺乏创业案例、创业流程不熟悉、缺乏评价标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欠缺。
三、高职双创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双创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
1.提升思想认识。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双创教育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要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价值观,双创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在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引入创新创业规划指导,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
2.创新工作机制。调查发现,全国有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部门相继成立了就业创业教研室,统筹负责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咨询,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和困惑,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衔接。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提档升级。创业基础教育和个性化精准教育结合,培育创新创业典型;精心组织科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配备创新创业导师,以实战为导向,组织开展“创业训练营”;发挥孵化平台育人功能,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提档升级。
3.稳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重视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的组建。高校就业指导处的工作目标决定了要和就业创业教研室根据工作任务统筹聘请师资,主要包括就业创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就业辅导员、专业教研室主任、企业专家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要兼具双创教育、就业指导资质,一般具有创业咨询师证,平时主要工作是就业创业指导,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集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管理与就业创业教学、研究等职能为一体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形成就业创业个体咨询与集体教育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师资具有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的特点,要组织教师不定期学习提升,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能力是检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2]。学校要跟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创教育必须实现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发展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利用专业产学研创平台,指导学生发掘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为核心。高校要切实依托专业加强产学研创平台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训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教育。
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可以深化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的有效举措[3]。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设备及校企资源,构建实用型实践平台和创新型实践平台。可有针对性地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设置创新创业训练环节。专业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有机融合为产学研创平台,形成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
(三)构建必修加选修、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要重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开拓整合教育资源,要集聚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及开展《创业意识培训》等,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构建必修加选修、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构建理实一体、赛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充分利用产学研创平台,理实一体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教师带领学生发掘创新创业项目,每个人都要担任一次项目负责人角色。指导学生学会开展市场调查、研究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规划、风险评估及规避等技能,指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熟悉创业流程;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评比选拔优秀项目参加校赛。
其次,充分使用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基于资源、项目、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开展基于学生专业并结合二级学院产学研创平台,指导学生发掘项目;创业团队成员、师生之间可以基于网络开展协作学习、协作解决问题;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案例资源开展案例教学;组织课上比赛与评价可以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使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更容易实现基于电子学档、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教研室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统一制定课程说明书、课程标准、评分标准作为教学质量保障,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使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等为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做保障。
(五)构建过程评价配合结果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学生发掘创新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在课上路演比赛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加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课上比赛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老师评价等方式进行[4]。还要考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综合定性评价。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撰写的创业计划书和课上比赛情况计入学生成绩。
四、双创教育四阶递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搭建双创教育四阶教育平台,循序渐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水平。第一阶梯,通过二级学院产学研创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在专业教育中师生共同调研发掘创新创业项目;第二阶梯,通过创业指导教学平台,初步开展项目可行性筹备,撰写创业计划书,开展创业流程指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第三阶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创新创业课上比赛,赛教结合,以赛促教,提高创新创业意识;第四阶梯,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筛选精品项目,开展创新创业辅导,精心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指导,推动精品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
由就业创业教研室统一协调,在全校大一第二学期及早开展双创教育,不同的专业聘请的双创教育任课教师具有相匹配的专业背景,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充分利用实训专创融合发掘项目。通过案例法、项目化、情景化等教学方法,教师悉心指导每一个学生独立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每一个人都要组队参加课上比赛。精心组织校赛、选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全过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水平。
总之,双创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评价标准。双创教育要以《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抓手,按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结合实际,制定系统的、有特色的、科学的教学大纲。创新工作机制,全员参与,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作用,建设好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要完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要积极开展
创新创业大赛,赛教结合、理实一体,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与创新链融合、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