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藏戏《智美更登》案例探讨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改编
2022-03-17宋宇
宋 宇
(沈阳音乐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沈阳 110168)
藏戏一直是饱含着传统藏族文化的结晶,作为藏戏的《智美更登》更是藏族传统文化填充的体现。对于存活了几个世纪的藏戏《智美更登》来说,现代社会将其从广场剧的模式演化为光影艺术的模式,让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影视作品里,导演万玛才旦在《寻找智美更登》与《静静的嘛呢石》中,将《智美更登》这一藏戏以碎片化的方式改编并穿插了进去,并对影片中有关《智美更登》的方面进行了着重地叙述。面对这种迥异风格下艺术形式的转换,原本《智美更登》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相应发生偏离,其原本故事的神圣性折射在现代生活中遭到了稀释甚至消亡。这样的现象也间接地反馈出藏族优秀文化乃至中国其它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和被遗忘的衰落现象。[1]
一、关于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戏剧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影响着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且全球化具有标准化的特征,这对传统民族戏剧造成了挑战。传统民族戏剧的特色在它本身的个性化、地域与民族特色。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就意味着需要作出抉择:要么坚持民族戏剧原汁原味,要么执行一定的标准化处理。两种方式有着各自的风险:前者有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而后者则可能因为对自身特色的消减而导致失去自我。
其次,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民族戏剧的出产、表演以及传承的模式构成了挑战。传统的方式是口传心授,而现代化的方式则是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出产,表演以及传承。传统民族戏剧除了以上的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外,还可以将以上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进行选择,而且必须做出抉择。
再则,当前文化遗产化风行于世,它的宗旨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遗产化的出现为全球化和现代化造成的挑战筑建了一个缓冲地带,并因此为传统民族戏剧的传承以及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2]。从建立起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把生活方式、物质器具以及所处环境进行遗产化,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文化自信与传统归来的诉求,为传统民族戏剧的复兴烘托气氛。
最后,传统民族戏剧发展历来是与时俱进的,让传统民族文化回归到体验上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路径和趋势,是全球化和个性化、现代化和传统相互协调的结果,同时也是遗产化的需求。影视化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关于民族影视作品对传统民族戏剧文化的承载形式
(一)作品题材框架式文化表现
民族影视作品在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承载形式上,将作品题材作为基础的框架式文化表现是承载形式的外在表现。首先,民族影视作品会在题材上面呈现出特定的文化部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歌舞类型的影视作品,以及微电影类型的影视作品也都会集中表现出题材所包含的文化,同时,题材的选择和文化内容物不同,也会对影视作品的主题进行相应的限制。其次,民族影视作品会对题材和对应的文化进行取舍,来突出民族影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是题材仅仅充当民族影视作品的背景,并且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但并不会作为民族影视作品的主题。就像一部名为《木府风云》的影视作品,它将丽江纳西族的土司制度当作背景,清晰地将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它这部剧的真正的主题却是爱情,并充分展示其中真善美的价值观。有时也会使用将历史事件进行还原的方式,来对主流的价值观进行表达,或是把历史直接当做题材,用以反映一段特定的时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3]例如《西藏秘密》这部电视剧,它非常形象且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藏社会的变迁。总之,对于民族影视作品中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承载来说,将时代的背景与影视题材构筑为文化承载主框架,是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总体性影视作品承载的基础样式。
(二)可视化元素的文化表现
影视化的改编在对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承载上,立足于影视可视化元素的文化表现是关键。和显性的主流价值观影视作品的承载相比较,民族影视作品的可视化元素承载是唯一途径。首先,民族影视作品有效地在少数民族的群居生活地取景,便可以反映出鲜明特色的婚丧文化、民俗文化、生产文化等传统的文化样貌。其次,民族影视作品也可以利用特写的细节镜头,将潜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来,有效地利用道具的设置与服装,将少数民族的图腾和忌讳反映出来,并利用对镜头下人物的细节拍摄,展示出鲜明特色感的民族审美文化。[4]
(三)通过主题呈现价值观蕴意
民族影视作品立足于作品的主题呈现出的价值观蕴意是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承载中的核心,同时其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蕴含是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承载里的主心骨。在我国所有的民族影视作品中,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是永远的主题,不论是在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映照或对框架性的涉及,还是在历史题材的灵活的表达上都是不能改变的。当然少数民族相关的影视作品在主流价值观赏的表达深浅程度都是不同的,也会出现特定的历史题材影视化改编作品的主线表露得非常不明显的情况。
三、关于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改编的必要性
(一)塑造社会传播优质文化的氛围
与文字与图片这类静态的文化传播方式相比较,影视作品是将听觉和视觉一体化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方式。极佳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利用其优质的剧本、恰到好处的配乐以及精致的画面给予人以美的体验,并且可以让观众在影视作品塑造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受到感动和震撼。特别是在当下愈发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各类价值观与思潮相互交织,并且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大量优质的民族戏剧影视化改编作品像《赵氏孤儿》《白蛇传》《寻找智美更登》等,通过镜头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悠长的传统文化,在精良的制作下和讲述语言方式的转换下,带给了观众别开生动的视听体验,并且给予了这些古老的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力。
(二)创新并赋予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活力
传统民族戏剧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富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这也是需要我们一定水准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揭开其深意[5]。影视化改编可以有效地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促使两者之间的沟通,并且易于当下对它进一步的创新并激活它的潜在活力。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的方式以及审美体验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民族戏剧文化怎样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稳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对于影视化改编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对于民族戏剧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就是保护它的生命力。传统民族戏剧电影在我国二十世纪初其实就有存在,京剧大屏幕电影十分受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总是将戏剧电影和最新型的大屏幕技术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极大地提升了观众观看体验度。并且超维度戏剧的出现也解除了观众、演员和舞台的限制,它发源于沉浸式戏剧,让观众自由地在舞台中选择演员并以他的视角进行观看演出。上面两种方式是对传统民族戏剧的一种创新,加大了观众对其中蕴含文化的求知欲,对激发其民族戏剧的活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6]
四、关于藏戏和《智美更登》
藏戏,在本质上来说属于民间戏剧的一个种类,但是也是一类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它原本是宗教艺术,源自八世纪,比京剧的出现还早了四百余年,之后在17世纪时,才在寺院的宗教仪式里被分离出去。藏戏在叙述方式上,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是它最大的特点。藏戏关于佛经和神话的内容十分繁多,并且戏剧性和吸引力非常强,较常出现魔、神、人并举的浪漫主义叙事的特征。并且以它在地下、人间、天上同时对剧情进行展开,造成了跨界叙事的神奇现象。藏戏本身的特点有七个,分别是:唱、诵、舞、表、白、技、谐。其中主要以“唱”为主,并且其中的唱腔是需要根据演艺人员的角色来确定的[7]。“舞”主要的形式是广场舞,载歌载舞是其主要的特色,通常和戏剧剧情无关,主要目的是烘托气氛,并且只有少数的动作是有着象征意义的。“韵”和快板类似,主要的作用就是在讲解剧情、介绍演员。“白”是指口语道白,曾经的藏戏是很少使用的,主要利用在藏戏喜剧担当的插科打诨中,如今为了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并对表演的手段进行丰富,会进行适当地添加。“表”则是演艺人员的表演较为纯朴和简单。很多演员会佩戴面具,因而面部表演是藏戏大多不太注重的。“技”指的是藏戏里武功的特技和舞蹈技巧。“谐”指的是在藏戏中穿插民族歌舞,但是和藏戏剧情没有直接性的关系。
《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戏之一,在藏族的文化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智美更登》讲的是班达国王子智美更登在日常中总是喜欢干善事,用财物帮助有困难的人。智美更登有一次将班达国的国宝施舍给了敌对国家,于是国王震怒,把智美更登和他的妻子儿女流放到了恶魔山。在被流放的日子里,智美更登又把自己的三个小孩、妻子、财物、自己的双眼施舍给了向他求助的人,最后他的善良感动了苍天,婆罗门不仅将智美更登的妻子儿女奉还,还让智美更登恢复了光明,并继承了班达国的王位。该部藏戏中,人物善恶分明,且境遇也遵循着因果报应的规律。在藏戏中,这样长篇故事可以根据演出情况调整篇幅,使得藏戏可以在规范和即兴之间得到无限的艺术可能。藏戏这种选择性、开放性、包容性也将藏戏碎片化地穿插入影视作品中提供了可能性。
五、关于《智美更登》影视化的意义
(一)推动藏戏跨民族传播
伴随着藏族地区经济发展,传统藏戏的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窘境下。不论是演员,还是在时间和场地上面,都面对着重重的挑战。在这民族大融合与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藏族的年轻人大多都因工作与学习离开了藏区,积极投入到了城市化建设中。很多藏戏团因此严重匮乏新鲜血液来对藏戏进行传承。此外,藏戏本身具有的时空局限性也大大地限制了藏戏的传播。比如,传统的藏戏一般演出的时长大概在三五天的样子,更有可能会长达一周,因此对于观众来说,时间成本变得高昂了,其广场上能容纳的观众也是受限的,在客观上也极大地对藏戏传播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因此对《至美更登》影视化改编,也会为其它藏戏的影视化改编提供参考意义。影视化可以有效地将演出的时长大大地缩短,传播到互联网平台或者录成光盘,会提高藏戏的传播效果,保持藏戏的完整性和纯正性[8]。对于《智美更登》的影视化改编而出现的电影作品《寻找智美更登》与《静静的嘛呢石》充分地利用了人物角色的呈现和电影情节的推动,将藏戏中的关键情节有效地减低了观赏难度,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理解、认知,从而实现了藏戏跨文化的传播。
(二)促进了藏戏为影视作品提供叙事动力
《智美更登》这一藏戏起源于佛经,情节的发展具有象征性的行为结构方式,在放逐与分离之中,放逐代表着智美更登因自身的过失被迫离开故土,开始困苦的生活,一行人在饥寒交迫中领会苦难的意义,同时也使其领会人心温暖蕴含的意义,进而让他们的心灵饱受磨练,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来看,戏剧中的放逐在本质意义上更加类似于一次哲学意味浓厚的身心苦修。《智美更登》所弘扬的爱、宽容、关怀、慈悲充分地展示了藏族人民道德要求和审美文化,将有益的宗教理论融入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甚至用以戏剧的形态来组成民俗节庆的一部分,并以此来传承和发扬。这样的藏族人民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被镶入了影视作品里,并作为藏族文化的内核进行表述着,大大地刺激了影视化作品的叙事的动力[9]。每一个藏族景观元素都是会成为推进影视作品叙事的核心动力,而且对影片的主题能够发挥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六、关于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
首先,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可以将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记录与再现,可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存、传承、记录。同时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还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筑和传播提供了一类新的展现方式。它也能够提高对应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对拯救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传统民族戏剧的影视化,观众可以通过对影视化中较为形象生动的故事内容形式和部分具有传统民族戏剧特色的道具和内容进行探索,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再则,传统民族戏剧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该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仪式等等,影视化十分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进而后续对其研究和重构。最后,传统民族戏剧影视化可以促进传统民族戏剧的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的气息,筛除传统民族戏剧中陈旧落后的封建思想,再根据艺术的规律,从中建立新的价值观念,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内涵,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更长足地发展。
七、结语
中国传统民族戏剧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民族戏剧中包含着前人满满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我国文化陈列室中具有流传价值的瑰宝。对其进行影视作品化,能够有效地利用声音和视觉有机地结合,结合精致的镜头,形象的叙事方式,让沉睡的传统民族戏剧焕发新生,在新的生命中继续传承,延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