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补充对文本解读的意义
——以《五人墓碑记》为例
2022-03-17陈科
陈 科
“明人张溥感念五人之义,便著其文,歌其德,彰其道,饱蘸慷慨之情,勉生崇重之心,是为《五人墓碑记》。”将这篇文章雕刻在五人墓旁,作为五人之墓记,而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墓志铭。作为一篇墓志铭,该文议论多于描写记叙。对五人的抗暴过程、五人的牺牲经过、苏州人民的抗暴规模及周顺昌都着墨不多。也就让学生对五人的行为的意义很难真正理解。鉴于此,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以下相关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在“五人义”事件的重大情节方面对《五人墓碑记》一文进行补充,进而真正理解五人的大义精神,从而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教育。
一、对周顺昌的材料补充,解决了对五人行为的理解,五人是为义而行
周顺昌,一个请假归家的官员,后来被削除官籍的乡绅。为何会被逮捕,被逮捕之时为何会让吴地百姓如此义愤填膺,甚至甘愿为之与朝廷对抗?为了解释学生的疑惑,笔者给学生呈现了《明史·周顺昌传》中的片段: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顺昌为文送之, 指斥无所讳。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因戟手呼忠贤名,骂不绝口。旗尉归,以告忠贤。御史倪文焕者,忠贤义子也,诬劾同官夏之令,致之死。顺昌尝语人,他日倪御史当偿夏御史命。文焕大恚,遂承忠贤指,劾顺昌与罪人婚,且诬以赃贿,忠贤即矫旨削夺。先所忤副使吕纯如,顺昌同郡人,以京卿家居,挟前恨,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已,实追论周起元,遂诬顺昌请嘱,有所乾没,与起元等并逮。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从所呈现的史料中可知周顺昌是一位刚正耿直,嫉恶如仇,好为德于乡的人。这样敢于冒犯权贵、敢于斗争又好施恩德的周顺昌自然是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拥护的。再加上阉党的倒行逆施。五人的行为,苏州百姓的行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对魏忠贤材料的补充,明白吴地百姓对阉党的痛恨,五人是为民申义
文中吴民之乱,始作俑者应该是阉党主要人物魏忠贤。阉党做了些什么事让吴地百姓如此痛恨呢?文中除了简单地说到“逆阉废祠之址”“缇琦”“魏之私人”“大阉之乱”“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之外,没有其他的描述。为了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吴地之民方痛心焉”,补充了《明史·宦官传》中关于魏忠贤的史料片段:
“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
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岁数出,辄坐文轩,羽幢青盖,四马若飞,铙鼓鸣镝之声,轰隐黄埃中。锦衣玉带靴裤握刀者,夹左右驰,厨传、优伶、百戏、舆隶相随属以万数。百司章奏,置急足驰白乃下。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客氏居宫中,胁持皇后,残虐宫嫔。偶出归私第,驺从赫奕照衢路,望若卤簿。忠贤故騃无他长,其党日夜教之,客氏为内主,群凶煽虐,以是毒痡海内。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
通过对魏忠贤及阉党的史料补充,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能深刻理解当时百姓对阉党的痛恨程度,也进一步理解了五人的行为。
三、对五人材料的补充,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激昂大义
《五人墓碑记》中对五人的描写并不多,“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课文第四段)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五人的名字及五人行刑时的从容淡定,五人之死的崇高深意几乎理解不了。在课内解读时笔者补充了清吴肃公《街南文集》中的《五人传》,从《五人传》中可知:“佩韦贾人子,家千金,年少不欲从父兄贾,而独以任侠游里中。”“是日,吏部囚服,同吴令陈文瑞由县至西署,佩韦率众随之,而马杰亦已先击柝呼市中,从者合万余人。”“念如故阊门鬻衣人,扬故牙侩,皆不习吏部,并不习佩韦者也。”“忽众中闻大声骂‘忠贤逆贼逆贼!’则马杰也。”“而吏部舆人周文元者,先是闻吏部逮,号泣不食三日矣,至是跃出直前夺械。”从中可知颜佩韦是商人,杨念如是卖衣服的,沈杨是贸易行的中间商,马杰是一位练武玩棒的,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
五人都是市民百姓,用现在话来讲是草根,生活在社会底层。且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五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什么愿意为周顺昌出头呢?为了让同学们理解这个问题,笔者补充了《明史·周顺昌传》中关于五人行刑时的史料:“佩韦等皆市人……论大辟。临行,五人延颈就刃,语寇慎曰:‘公好官,知我等好义,非乱也。’……吴人感其义,合葬之虎丘傍,题曰:‘五人之墓’。”补充材料里五人明确表明自己是“好义”而“非乱”,再结合课文中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五人虽是生在编伍之中,素不闻诗书之训,与周顺昌几乎无交情,却能有如此行为,皆是因“义”而起。而那些高爵显贵们一旦抵罪,要么脱身以逃,要么剪发杜门,两相对比,就更能突出五人慷慨赴义的难能可贵及五人之死对于当时社会及将来的重大意义了,也再次表明了匹夫百姓对于国家社稷的重要性了。由此,课文的主题也就很好理解了。
作为凝聚了古代文人骚客文墨与智慧的经典佳作,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考虑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文本性质等因素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意蕴,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让文言文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其中在适当时机引入史料是一种不错的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精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