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体特点教出“小说味道”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为例
2022-04-18陈莎莎
陈莎莎
“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一、精选目标 凸显文体价值
《在柏林》所在单元收录了三篇短篇小说。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次系统学习小说这种文体。小说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因为这是六年级学生自读时就能完成的,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叙述角度与叙述层面。据此,笔者将教学大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叙述特点,掌握一定的小说阅读策略,为接下来中学阶段的小说阅读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柏林》是一篇仅仅以386字写就的微型小说。本篇微型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不直接写战争的场面,不以宏大为目标,而是从小处着笔,选择小场景、小人物、小事件来反映社会大背景下的战争大主题。文章虽短小精悍,但文之所至带来的冲击力却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为之逊色。这与作者巧妙的构思是分不开的。读者往往迷惘于开始的情节,而后又为出乎意料的结局所震撼,这便是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
最终,笔者将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探究《在柏林》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即:选材视角——以小见大;情节构思——悬念后置;人物身份——明暗双线。
二、构建支架 实现深度学习
(一)扣情节之反常,建立知识的认识角度
通过隐藏小说结局,让学生读小说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中的“反常点”。学生在经过讨论后,针对小说内容自主质疑,教师将其归纳整理为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②为什么老妇人会有这样奇怪的举动? ③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代表着什么含义? 而后引导学生猜测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发展,并说出依据。关注梳理反常点,并预测下文,实际上是在向学生传达“关注小说的情节”这一阅读方法。能够建立起知识的认识角度,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和探索欲,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悟构思之精妙,实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在出示文章后半部分结局,让学生阅读完毕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表格(如表1):
表1
学生通过补白,联结起了前文的“反常点”,明白了小说结局的“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在探究解决疑问的同时,领悟作者情节构思的精妙。
(三)品写法之匠心,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读完小说后,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却很少关注小说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所以,笔者设置了一个剖析写法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实现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的深度学习。由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这篇小说只有不到400字,却能直击读者内心,带来巨大的震撼”切入,引导学生从“选材、情节、人物”三个层面进行思考。
1.关注小说的选材——以小见大
① 小场景:由一列小车厢写出战争中的社会大环境; ②小人物:由一户普通人家的遭遇写出全国的民不聊生; ③小事件:由一场看似平静的对话写出整场战争的残酷。 选材精巧,反而“以小见大”,更能制造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涌动的巨大张力。
2.关注小说的情节——悬念后置
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悬念后置”的写作方法,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感知上。如何构建符合学生学情的认知体系,让学生把握这种小说情节呈现方式呢?笔者采取了表格的形式,重新梳理事件的时间轴,对比作者呈现出来的小说情节,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差异,从而领会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艺术(如表2)。
表2
3.关注小说的人物——明暗双线
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所呈现的人物身份(如表3):
表3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人物。学生往往感叹于结局的出人意料,却没有意识到这与作者在人物身份设置上的匠心也有关联:赋予人物双重身份,然后通过身份的隐蔽与彰显造成小说中人物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造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三、互文印证 迁移语文要素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单元的《桥》这篇小说,与《在柏林》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在情节上,《桥》也采取了悬念后置的写法,在文章的结尾才揭示老妇人的祭奠与前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上,《桥》同样以明暗双线的方式,前半部分仅仅交代老支书与年轻人的冲突及和解,结局才揭晓两人其实是父子关系。所以,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前文教学中所习得的语文要素、悟得的语用经验,再次联系旧知,对比阅读已学过的同类文章《桥》,然后自主探究两篇小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了课内的知识联结,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群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拓展阅读面,进一步感受微型小说的体裁特点,与文章类似的微型小说可推荐:欧·亨利的《二十年后》《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总而言之,在教学本课时,笔者一直立足深度学习视角,以“紧扣文体特点”作为每个环节设置的基础,力求将“文本意识”进行到底,真正将小说教学上出“小说味”。而只有树立文体意识,才能让语文要素在实践运用中得到落实,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统编教材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KYX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