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基于防震减灾科普视角

2022-03-17陆文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防震减灾

陆文静

(江苏省地震局,江苏 南京 210014)

提升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鉴于此,必须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一、江苏青年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现状

江苏虽然是少震区,但地震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江苏长期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借助网络问卷平台,就青年学生对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认知以及他们的防震减灾科学意识水平及其内容形式偏好等问题开展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78份,有效率为99.77%。

(一)对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认知

调查题目从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题库中随机抽取,内容涉及防震避震常识、应急避难场所认知、基本地震概念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调查显示,防震减灾基本常识题正确率的平均值为92.1%,其中发生地震首要保护部位、高层避震的正确方法、户外避震错误选项三个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99.2%、90.1%和87%。

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是否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地震发生时能否及时有效地撤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在应急避难场所认知方面,约70.62%的青年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应急避难场所,但还有9.45%的学生对应急避难场所一无所知。

对于一般人而言,地震预测、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调查显示,对于这三者的区别,只有24.6%的青年学生了解,60.71%的学生比较了解,14.69%的学生不了解;对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只有28.59%的学生了解,50.80%的学生比较了解,20.61%的学生不了解。这表明青年学生普遍缺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调查显示,青年学生对地震预报信息发布权限认知不足,67.54%的学生选择省级地震部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17.77%的学生回答正确,知道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

在互联网时代,地震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对于网上流传的地震云能够预测地震的说法,6.49%的学生相信,42.37%的学生可能相信,只有51.14%的学生根本不相信,说明我们在预防地震谣言方面的科普力度不够;对于个人在互联网上传播地震预报信息是否违法,83.37%的学生选择违法,4.21%的学生选择不违法,12.4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说明青年学生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较强。

(二)防震减灾科学意识水平

防震减灾意识调查主要涉及青年学生了解知识的目的、价值认可和获取知识的渠道等内容。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目的非常明确和实用,其中89.75%的学生是为了防御地震灾害,50.91%的学生是为了拓展知识面,10.93%的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43.74%的学生是为了学习或生活需要。对于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是否对你有帮助,85.31%的学生选择有帮助,14.3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只有0.34%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对于平时是否关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31.32%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48.41%的学生选择一般关注,19.59%的学生选择很少关注,0.68%的学生选择从不关注;对于了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渠道,选择纸质媒体、影视媒体、声音媒体、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亲友同事和其他的分别占44.31%、61.28%、24.94%、80.07%、20.96%和16.06%。

(三)防震减灾科学内容形式偏好

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最想了解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自救互救技能(87.13%)、防震减灾基础知识(60.36%)和抗震设防知识(56.38%);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形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应急演练活动(76.65%)、科普展览(53.53%)和电视节目(51.37%),还有学校课程(49.43%)、科普讲座(47.38%)、书籍和宣传册(45.90%)、微信和微博等(35.99%)、科普网站(31.09%)、广播和听书App(24.60%)、报纸杂志(24.37%)。

二、江苏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内容不全面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时,既要关注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也就是说,既要丰富青年学生应急避险的实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对地球物理、工程力学等领域的兴趣。鉴于此,笔者在问卷中除了设计应急避险方面的常识问题外,还设计了有关地震预测、地震预警、地震预报的区别等相对专业的问题,但如上所述,调查结果并不理想,说明现有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内容不全面。

(二)缺乏防震减灾科普长效机制

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这与缺乏防震减灾科普长效机制有关。我们长期选择每年的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其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科普效果,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时间科普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一些地方以滚动播放宣传片、大篷车宣传、摆台分发小册子等传统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受众面窄,宣传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关注度。

(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缺乏吸引力

青年学生科学素质建设是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然而,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尚未从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为他们量身定制科普知识,制作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仍以照本宣科的知识体系为主,宣传的地震科普内容单一、讲述方式枯燥乏味,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关注。

(四)防震减灾科普形式落后

调查发现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防震减灾科普形式排名前三的是应急演练活动、科普展览和电视节目,青年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和影视媒体。然而,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尚未真正跟上青年学生的喜好和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防震减灾科普形式较为传统,以组织策划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和知识竞赛活动、现场摆台分发科普手册等线下形式为主。虽然近年来逐步尝试网络直播、借助南京地震科学馆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但青年学生喜爱的应急演练活动鲜有涉及,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

三、提升青年学生科学素质的路径

(一)丰富科普内容,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库

从调查结果来看,江苏青年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认知水平较高,对防震避震基本常识了解较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地震预报、地震预测和地震预警之间的区别了解有限,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等专业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地震预报发布权限等认知也不够。鉴于此,应有针对性地丰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将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库,以供学生下载学习。

(二)建立常态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

在重点时段科普宣传的基础上,建立从上到下的常态化科普工作机制,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受到重视、有效落实。通过政策文件等形式细化常态化科普工作机制,包括目的、组织分工、运行机制等。同时,加强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的合作,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注重培养青年学生对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地球物理、工程力学等知识的兴趣,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组织专家定期为青年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应急演练,组建防震减灾教师队伍,或招募志愿者,建立多元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队伍。

(三)以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创作富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

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最关注的是自救互救知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和抗震设防知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品要以此为重点,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救援理念、自救互救专业技术、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全新解读等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以青年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兴趣为导向,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科普作品,以增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吸引力,有效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青年学生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四)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形式

在互联网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科普形式亟待转变。一方面,要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精品讲座,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让静态知识与动态演练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让传统的科普形式借助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扩大影响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加深他们对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理解,帮助青年学生提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省内科普场馆的资源优势,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普资源的优势共享,定期合作组织防震减灾夏令营、科普游学等活动,注重体验式学习并利用融媒体平台推广,广泛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防震减灾科学意识,提升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防震减灾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防震减灾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