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2022-03-17杨荔晴尹晓洁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校学报学术

杨荔晴,尹晓洁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a.学报编辑部;b.教务处,江苏 泰州 225300)

意识形态是指与一定社会的具体经济和政治相关联的观念、观点、思想和价值观等要素的集合,其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教育、宣传、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这句话不仅深刻指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警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一旦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被突破,必将给国家、社会乃至整个时代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善于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发展中国理论、提炼中国经验。

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行业因具有鲜明的舆论导向功能,历来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思想阵地。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刊载社会各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各类期刊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学术宣传,高校学报编辑必须承担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一、加强高校学报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内在属性,也是确保学报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政治性则是高校学报的政治属性,是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相较于编校错误,政治性错误对学术期刊而言是致命性的。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学报要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唯有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学报才能良性发展。

高校学报担负着反映创新成果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传播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前沿学术思想、推动科学研究等重要职责。从高校学报的内在发展和评价体系来看,其发展潜力主要来源于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性、创新性,但强调学术性并不排斥政治性。当前的评价体系均将政治性作为评价期刊的首要指标。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建立了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导致出现严重政治导向错误、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出版单位,实行一票否决,整体考评结果直接定为不合格。中宣部还要求期刊出版单位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高度重视主题出版,精心组织,主动创新,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出版方面必须发声。因此,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仅是高校学报开展学术研究、期刊编辑选稿和用稿的前提,而且是出版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学术期刊的“生命线”指标。

高校学报既要促进学术交流,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学报所刊发的稿件都会对青年教师、在校学生的学术品格、思想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学报及时刊发理论性、时效性、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利于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难题提供学术指引。

二、高校学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存在的隐患

(一)对时事政策关注不够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层面的很多举措日益受到各国、各界人士关注,多方位、多角度解读已成为常态,一些战略和政策的表述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政策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类似的词语在涉及时政和领土主权等方面的研究中也经常出现。如果编辑在平时不重视政治学习,不关注时事的变化,就很有可能在校对过程中发现不了此类错误,造成刊文表述与国家相关政策不符甚或背道而驰的严重错误。

(二)用语错误

学术论文中常常有各种特定用语,比如理论用语、民族宗教用语(某些日常用语在宗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领土主权用语、港澳台用语(部分表述较敏感且常常会出现变化)、国际关系用语等。有的作者会用词不当。遇到这些内容时,编辑不仅需要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三)对非主流学术观点把握不准

学术研究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创新性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高校学报必然会刊发一些涉及非主流学术观点的论文,编辑在编辑此类论文时一定要详细了解相关学术动态,准确把握理论精髓,同时要了解作者的政治背景,防止错误思想和观点蒙混过关。编辑一定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统领社会意识形态主体思想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三、高校学报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策略

(一)树立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观,严守主流思想阵地

高校在办刊过程中务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从传播思想、知识的战略高度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在出版宗旨和方向上,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政治方向,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的学术阵地。其次,在审稿和校对过程中,学报编辑要有坚定的政治原则,具备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严把政治关,在工作中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的干扰,客观、及时地传播各种学术观点,把学术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高校学报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最后,对存在意识形态错误、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等观点的论文,高校学报要采取一票否决制,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4]。

(二)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强化队伍建设

高校学报要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除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强化政治导向意识外,还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应把那些政治素养高、担当意识强、工作细致认真的专业人才引入学报编辑队伍。

第一,要严把从业资格准入关。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涵盖的领域广,工作兼具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科学性等特点,大量的文字审校使编辑工作又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从这一层面看,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知识涵养和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期刊质量,编辑人员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益精神养料、传播正能量、防止精神污染等重大的社会责任[5]。高校学报主办单位要严抓编辑从业资格准入关,严格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是保障期刊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要建设学术导向型编辑队伍。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复杂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入侵,高校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提高编辑人员的意识形态鉴别水平,强化把关意识和及时处置能力。为此,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报主编、编辑的政治站位、理论修养和综合能力。首先,学报编辑要在坚持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面毫不动摇。其次,编辑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鉴别出那些体现、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观点并予以及时处置,压缩西方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最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明,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密切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变化,才不会在编校工作中迷失政治方向。

第三,要强化编校人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编校人员要时刻紧绷政治弦,重视编校的每一篇论文所涉及的政治立场和导向,不放过任何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对于模棱两可的政治问题,一定要及时查阅资料,保证表述精确,不能有侥幸心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要慎重对待,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坚决不“踩红线”,不 “打擦边球”[6]。只有不断强化编校人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好政治关。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防范意识形态风险

必须建立意识形态问题清单。相较于各类显性的意识形态错误,隐性的意识形态错误更具迷惑性。针对这一难题,学报出版单位可考虑建立意识形态问题清单,全面、持续归纳审稿、校对过程中出现的关于意识形态认知、表述和论证等方面的错误,并随时更新,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学报意识形态防范的精准度。

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增加互校环节。在学术论文中,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很难简单区分。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学术问题背后隐藏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不能用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解决学术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多环节、多层面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努力规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此外,校对作为期刊出版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最后一道关口。增加互校环节,通过交叉校对可消除校对盲点,还可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能力,集众人之力减少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提高学报编校质量。

猜你喜欢

编校学报学术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编校手册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