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之花与生命之花
——《秋天的怀念》中“看花”的情感解码

2022-03-17马金月

语文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彻悟整篇文章

马金月

《秋天的怀念》作为回忆性叙事散文名篇,是作家史铁生在美好青春遭遇瘫痪和至亲之人离别两种“大悲”之后思想彻悟的具体展现,作品中利用“看花”这一细节就自然之花与人生之花进行对位思考,通过“过去”与“现在”中两个“我”的视角交织,在“看花”的过程中铸造情感,完成对母亲的怀念与“生和死”的重新审视。因此,“看花”在整篇文章之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读懂了“看花”这一行为,就参透了史铁生隐藏其中的情感密码,获得新的生命感悟。

作家余华曾说:“‘活着’这个词在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的苦难与幸福。”作家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利用真挚的情感和笔调,通过现实与过去的对位思考,以“看花”这一细节作为明线,以蕴藏其中的“情感”为暗线,明暗交织,自然之花与生命之花相互碰撞,在生活的苦难中找寻“活着”的意义,并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获得“向死而生”的崇高哲学意蕴。由此可以发现,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看花”这一行为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构思意图,三次“看花”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情感内涵,“花”为象,情感为“蕴”,层层递进,花与人生相互交织,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让作者及读者参透“生命”的本质意蕴,获得更多活着的力量。

一、初次“看花”——由“死”而“生”

“看花”作为该散文中的“明线”,在整篇文章当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情感”,是作者生命感悟的真实体现。由“看花”到“悟情”再到参透“生死”,史铁生的“看花”也是“看人生”,通过自然之花的融入,让读者更好地读懂伟大的母爱与亲情,看透生命的悲壮与崇高,实现对精神的润养。

文中第一次出现“看花”是在文章的开始。作者首先构筑了情感宣泄的环境氛围,开篇指明了“我”的现状,也是对过去时空“我”的构建与呈现。此时的“我”已经双腿瘫痪,在美好青春年华双腿瘫痪无疑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痛苦和绝望的事情。此时的“我”脾气异常暴躁,动不动就会毫无理由地摔打周遭的事物,即使是面对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北归的雁”“甜美的歌”,都感觉是对自己的讽刺与挑衅。面对暴怒无常的“我”,母亲总会“悄悄的躲出去”,因为在她看来,此刻任何的劝解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她理解“我”内心的苦楚,因为她承受着比“我”更加痛苦的折磨。母亲又总是“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在史铁生另外一篇作品《我与地坛》中有着更为鲜明的阐述,母亲是怕“我”想不开,寻短见,母亲要用她隐秘而伟大的方式将“我”救赎,寻找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去北海“看花”和“走走”。

在后文的叙述中可知,母亲是爱花的,在母亲看来,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绚丽的色彩。在母亲的内心深处,自然之花是生命和顽强的象征,在她看来花的一生就是人的一生,需要遭遇各种意外和苦难,才能开出美艳的花朵来。母亲希望“我”能从“死”的困境中走出来,去感受花一样的“生”,去“好好的活”。而作为儿子,那时的“我”无法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直接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对母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日后永远的愧疚,难以释怀。

二、二次“看花”——由“生”到“死”

“看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情感的升华,由作者“看花”态度的变化可以映射出其内心的情感心路历程,二者构成明暗交织的叙事范式,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张力。

第二次“看花”是在“我”拒绝了母亲以后,母亲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那时的“我”是毫不知情和后知后觉的。“我”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景色,满脸憔悴的母亲再次提议带“我”去“看花”,“我”答应了,母亲喜出望外并开始收拾行李。在母亲眼中,“看花”是一种生命的仪式,要充满仪式感。在即将实现希望的同时,作者文笔陡转,母亲突然的离去,让本该完成的“看花”之行彻底终断,母亲也带着不安和焦虑离开了她依依不舍的人间。

这里在展现自然之花与对母亲情感的构建内容时,史铁生采用了“错位”的艺术手法,构建了由“生”到“死”的情感密码。文中提到母亲是“喜欢花的”,但是自从儿子瘫痪以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儿子由“死”到“生”,完成生命的觉醒与超越;而母亲则由“生”到“死”,完成“忍受”这一厚重的人生底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母亲的从“生”到“死”其实是一种解脱,在这个艰难的人世间,母亲作为一名柔弱的女性,承担了双倍的痛苦,她的离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母亲的这条路走得更加艰难或孤独,她的猝然离世,也成为了“我”无法弥补的遗憾。“看花”成了母亲最后的绝唱,她最后用自己的“死”让“我”重新感受“生”的希望,并产生了一种古希腊“悲剧式”的哲学意蕴。

三、三次“看花”——“向死而生”

“看花”的过程完成了自然之花与人生之花交合的过程,通过这一情节描绘,过去的“我”与当前的“我”完成合体,感悟母爱与亲情,完成自我的成长与蜕变,由原来的自暴自弃,通过母亲的感召变得豁达彻悟,完成母亲最大的遗愿——好好地活。在“生”与“死”的对照之间,通过自我的努力,完成“向死而生”,找到写作这一途径,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现“超我”。

第三次的“看花”发生在现在的时空,由“我”和妹妹完成母亲的遗愿。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陪“我”去“看花”,为此母亲费尽心思,在即将实现的愿望中含恨离世。而母亲的去世成为作者彻底觉醒和顿悟的导火索,这样的彻悟代价是如此的大, 在作者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后才能懂得珍惜。这里母亲的“死”充满了“悲剧”意味,增添了整篇文章情感的力量。但是母亲用爱和忍受告诉了作者,不要“畏”,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无法预知的死亡,从沉沦中振作起来,回到生命的本真,即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

作者文中最后一次“看花”有着多元且层层递进的主题意蕴。表面来看,“看花”是和自己的妹妹一起,目的是为了完成母亲最后的心愿,与自己的妹妹一起“好好的活”;更为深层的内涵是对母亲的怀念与忏悔,懂得母亲的用心良苦;“看花”的本质是参悟人生,作者表面写各种灿烂的花朵,其实质是写人生,在抒写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感悟和态度(“菊花”有母爱之花和生命之花的双重深意)。

总之,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史铁生在苦难与至亲的生离死别中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完成自身“向死而生”的蜕变。整个人生态度的转变过程中离不开对“看花”这一细节的应用,表面看作者是在看自然之花,其本质是借由自然之花内省人生之花,两者其实是一回事。但不论是看自然之花还是参悟人生之花,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忏悔,完成了作品情感的构建。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彻悟整篇文章
惊喜
无声的彻悟
无声的彻悟
思维大碰撞
彻悟之人
《秋天的怀念》语词运用背后的情感解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秋天的怀念》意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