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靶向法”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闫 翔

(甘肃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2。这一指导思想既为新形势下守正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明确了方向,又提出了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深度对接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深度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性,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的学习,才能切实提升‘到课率’‘听课率’与‘抬头率’。”[2]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枯燥的理论、教条化的学习而难以适应思政教育的需要,“如何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处理好专题内容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关系,如何帮助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3]因此,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需要在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上下功夫,只有讲透、讲彻底才能让学生信服;要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在教学设计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上出实招,只有贴近、贴实际才能让学生心动。运用精准教学法理念改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靶向法”教学经验,对于解决思政课教学面对的难题具有一定效果,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趣味的课、讲学理的课、带温度的课,坚持问题导向的课,由此而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扰,比如“到课率”“抬头率”问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问题,教学研究力度不够、思路需要拓展的问题,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持续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的问题,把握深层次理论回答实践困惑的问题,等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亟待改革创新,以“八个相统一”为统领,坚持大格局、全方位、铸党魂、育新才的思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度有人以西方国家没有思政课为由,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4],这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否定。党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始终坚持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但在“3.18”讲话前各级思政教育对思政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中小学作为副课对待,缺少专业思政课教师,高校虽然开设思政课,但对师资数量和质量重视不足,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

第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作用不平衡。高校思政教育长期存在单纯一条线的情况,课程思政作用缺失,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配合协同性不一致。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不比专业课重要,专业课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只会提供一些思路逻辑,生活法则。“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5]这说明长期重专业轻思政的认识严重影响到了思政课的地位,使思政课孤军奋战,陷入“孤岛”困境。我国教育方针一贯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实践证明,在思想方面出现偏误,不讲政治,缺乏正确理想信念的人,其专业技能越强就越危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先,授业其次,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教书关键在育人,这是教育之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中共中央一再强调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这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必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地位和关系摆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到应有地位。

第三,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在甘肃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研中发现,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占比71.52%,其次是满堂(屏)灌,占比62.38%。这充分说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不能适应当代青年学习的需要。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1]14调研中反映最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是年轻有朝气,上课注重创新的老师,占比40.49%,其次是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老师,占比30.22%。要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跟上时代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偏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把纯粹的学习转变为互学互教,让学生也能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能力,从教中获得体验和提升。

第四,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不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执行中缺乏科学、规范性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目标体现不足,缺乏指导和精准实践的要求,多数以作业方式完成,老师指导学生一起实践的较少。同时,教师也缺乏实践课教学设计经验和能力,安排的实践内容趣味性、针对性不强,实践过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费问题,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实践教学经费作保障,教师无法组织学生到必要的场所开展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靶向法”教学的创新实践

针对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课题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坚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讨性、互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靶向法”教学模式。

“靶向法”教学模式是基于“精准教学2.0”理念形成的,“精准教学的创始人林斯利把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频率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开启了教学行为及时有效的监测、实践和决策之旅。”[6]精准教学与思政课相结合,是破解思政课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方法,学情分析精准、教学设计精准、教学内容精准是其核心要义。根据学生在测试、研讨、提问、辩论等过程中反映出的焦点问题,改进和完善设计方案和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找准靶心、明确靶向的目的。具体有以下九个方法:

一是测试法,“通过大数据采集技术能够对学习行为的全过程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并借助大数据智能教育系统进行实时分析、诊断、评价与反馈,形成基于行为数据的过程性评价,重构形成性评价体系。”[7]在讲授新内容前先进行测试进行学情分析,课中收集学生反馈、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后再通过测试掌握学习效果,即学习评价。必要的课前课后测试,对于教学的针对性、方式的调整会起到有效诊断。比如讲解《概论》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时,应对之前学习过的相关重点内容进行测试,主要以判断题测试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等掌握情况,以便明确问题,调整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在每章(专题)讲授结束后,再进行随堂小测试,以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等了解学生对本讲重点内容的掌握效果,从出错率高的问题中,再进行讲解纠正和巩固提高。通过前后测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弱项,在后期教学中加以改进或加强。

二是问题法,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8]所以问题导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问题导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研究,使学生产生求解问题的欲望,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9]这说明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或矛盾的一种习惯以及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思想自觉之举措。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先以设问的方式开启思考的大门。问题的设计可通过学生提出,也可根据讲解主体内容设计。比如落后为什么挨打?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绿水青山为什么就是金山银山?等等。这种以提出问题学的方式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和突显,课堂气氛会更有亲和力。

三是调查法,调查是掌握学生状况和相关问题的较好办法。在教学初设计问卷,向学生调查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形式、内容、实践、考核及对待思政课的认识态度、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的关注点和问题等。调查采用匿名的办法更能让学生反映实情和问题,有助于改进教学设计,增强针对性,提高一班一案的效果。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十分关键,特别是要素关联性分析,比如性别(生源地)与教学方法、关注焦点问题、实践活动方式等的关系;年级与教学方式、内容、专业兴趣、参加活动等的关系;学科与老师素养、活动设计、教学手段等的关系。

四是辨析法,辨析法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方式,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通过剖析问题,使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进一步明晰。思政课中运用价值观辨析法,是在学生讨论、辩论中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与他人的思想认识碰撞过程中,达到解决价值冲突,明辨是非,最终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的过程。此法有助于让学生自身相互说服,认清事物本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视频或文字材料,先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背景情况或问题现象,然后以正反两种观点分小组辩论,经过辩论过程解决学生对某个焦点问题的深刻理解。比如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问题,效率与公平哪个优先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等。

五是讲授法,关于理论和思想的认知问题,一定要讲透讲彻底才有说服力,只有系统全面深入地解剖理论,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新思想、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做到学懂弄通,解开心中的疑惑,就必然产生理论的自觉和动力,做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的认识。

六是探究法,研究、探究问题是培养青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手段。以小组研讨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探索具有显著效果。要设计出开放性、前瞻性问题,供学生们研究探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比较、文献等方法形成研究小报告。如某地乡村振兴对策研究、生态保护措施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或红色文化研究等。

七是演讲法,《概论》是专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14开展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带动性和感染力,讲故事、诵经典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亦可事先让学生录制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演。演讲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意,也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演讲法内容广泛,可选择红色家书、家乡变迁、社会实践、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等。

八是点评法,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作业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通过各小组对参与的各项活动开展情况,以听取谈体会、讲过程、说问题、做答辩等方式,对作业(活动)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给出分值。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以“评”互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为规范点评,预先设计好点评表,列出几个关键指标,如准备情况、内容设计、活动计划、实践效果、优点缺点等。评价结果可按定量(百分制)或定性(ABCD等级)评价。

九是案例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把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的案例(case)引入课堂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10]案例是以实践中的具体事例为依据,具有直观性,更能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思政课中的案例教学法以构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自由分享和分析材料,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习近平提评价毛泽东6原则,“三大法宝”的威力何在?等案例,能够启发学生将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理解。案例教学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通过一些相关材料、热点问题,更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以上九个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应用,以教学目标为准,选择适合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到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学、网络平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真正让老师发挥导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靶向法”教学实践的经验

“靶向法”教学的关键是能否做到精准,即问题精准、内容精准、方法精准、目标精准、预期精准。为此,要分不同班级、专业和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特别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贴近学生关切,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活力和暖心温度。具体经验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做好教学班级学情分析是关键。学情分析是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兴趣,为学生做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思想动态、认知状态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学生的个性、发展困扰以及学生学习动机,这是“靶向法”教学的前提和关键。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专业情况、生源构成、知识结构、兴趣特长、热点问题、学习偏好、学习目标、优势不足等,掌握好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精准施教。盲目教学,不考虑班级学生的特点,特别是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关切,照本宣科,难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前进行学情调研,充分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主要情况,这是“靶向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找靶定向”的关键一着,是“因班施教”,做到一班一案的必备方法。

第二,用好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是难点。当前,随着各种电子技术及其工具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学习方式和途径多元化,如学生手中有电脑、手机,普遍使用微信、QQ、钉钉群等,优慕课、雨课堂、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等教学平台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当中。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往往借学习之名,在课堂上用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因此,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收手机等措施。事实证明,用禁和堵的办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学习平台进行测试、讨论、调查、找资料、做分享、交作业等,引导学生把电子设备用到学习上。“从‘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中广泛搜集、深入挖掘优质思政课程资源,通过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创体验式学习模式,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政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11]因此,在课上课下都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技术手段正确应用到学习上,既丰富了学习渠道,改变了学习方式的单调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对于电子产品和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当予以规范并积极地使用,要有考查使用情况的办法和手段。比如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平台做一些随堂测试,讨论等,课后完成作业、阅读材料、查看视频等,通过评阅试卷、作业及查看时长等进行督促。

第三,选好课堂研讨辨析问题是重点。问题导向是启发思考、探究未知、激发创新的重要方法,带着问题学、循着问题探、紧扣问题断,才能学思悟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据实找准问题,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没有对身边事物的深入思考、观察是很难高质量开展研讨问题的。在相关章节中可设计研讨一些问题,如科学技术为什么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为什么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的提升?为什么说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为什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等问题,这种研讨辨析既能培养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全面深刻理解难点问题,在研讨中加深印象。同样也会促进教师更要广泛涉猎时事、调研基层情况等,以实事为依据,引导和解答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第四,讲好思想政治理论故事是要点。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善于应用各种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内心的思想认识,而且大学生讲思政故事的方式是最能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地使用讲演法,让学生上讲台,以学生的眼光、思维、方法向大家讲历史的、身边的思政故事,以自我教育、亲身体验讲述感人故事,会对学生产生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近年来,各校开展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竞赛、实践活动等,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从课堂到社会,从课本到实践,深入到社会基层的田间地头、企业工厂,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切体验国情、党情、民情,进一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比如在《概论》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可以让学生讲红色家书、长征故事、血战高台等英雄事迹;在“邓小平理论”部分讲改革开放、家乡巨变的故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讲脱贫攻坚到建成小康、生态文明建美丽中国、抗击疫情显制度优势等故事。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创新发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式、新路径,这对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改进创新考试方式方法是动力。能否实现教学改革落地见效,关键要以转变考试方式来驱动。思政课的考试方式长期未能改变,客观题不仅难以区别学习效果,更为学生作弊提供了方便。当前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评价偏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缺乏对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考查,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考试命题强调标准化,题型侧重死记硬背,学生主要以考前突击的方法应付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重知识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必然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全面、能力提升不明显的情况。因此,要改进创新考试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把原来的客观题(单项、多项选择题)用到平时学习成效的检测上,将学习内容通过课堂小测试进行检查,对多数学生未能掌握的出错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解答纠正。期末考试要把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作为主要考试题型。简答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专业术语的掌握准确程度,突出准确性;辨析题要考查学生在理解把握关键知识点方面的精准程度,对错误进行改正并分析说明原因,突出精准性;材料分析题是通过阅读案例教学材料、重点问题的相关论述材料、经典原文的选读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应用性;论述题重点是以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突出创新性。总之,通过改变考试题型,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让思政课的教学创新见到实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