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2-03-17张云丽
张 云 丽
(陇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精神文化对时代进步的引领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它既可以使无数的个体沿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也可以团结大众、凝心聚力。在整个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曲信念坚定、勇往向前的精神凯歌。从先驱精神、红船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南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完整的地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奋斗历史[1],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的壮丽史诗,也形成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革命精神。
一、南梁精神的诞生
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使得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苦难深重,天灾人祸连绵不断,可谓是民不聊生。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各路军阀你杀我伐,战乱不断,且军阀混战要耗费巨大的财物,因此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地的军阀政府肆意敛财,民众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次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旱魔、地震等接连发生,无助的老百姓只能在各种的重压下苟延而生。天灾人祸,军阀混战,土匪横行,使得老百姓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人民英雄刘志丹这样的共产党人身上。因此,当刘志丹带领民众在陇塬打响第一枪的时候,当时的南梁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拥护刘志丹》:“老刘呀大恩人,老刘呀大救星,全凭你领导闹革命,穷人才翻身”。到20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一些优秀共产党人,经过多年艰苦的武装斗争和浴血奋战,在陕甘交界地区创建了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这个根据地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所形容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结合陕甘边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实践,以南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为根基,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据点,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正式的工农民主政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使陕甘边地区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繁荣景象。这就充分证明了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具有较高的军事智慧能力和局部执政能力,因为正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将陕甘边地域环境和优秀文化传统在革命战争中充分地发挥出来,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南梁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革命是伟大的、光荣的,同时也是艰难的、复杂的,甚至是必须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我国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并成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起点。可以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朽的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系列之一的——南梁精神。
二、南梁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词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寻常巷陌,能引人驻足让人流连忘返的必定是与他处不同的独特风景;而思想文化和精神理念能穿越时空、引领社会发展,则必因其独特的品质和深邃的内涵。南梁精神就是这样一种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独特品质和内涵的革命精神。2014年秋季甘肃省委在《纪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八十周年的座谈会》上,对南梁的重要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南梁精神的丰富内涵升华定位为:面向群众、顾全大局、坚守信念、开拓进取。并指出“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本质”,“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2]8。
(一)面向群众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排除万难,坚守下来,离不开陕甘边革命老区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更离不开以刘志丹等革命党人的全心为民的宗旨和理念[3]。正是因为早期革命党人的一心为民,使得南梁这块红色沃土成为凝心聚力的源泉,使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长久保留,这也为我党后期的以群众为中心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根据地的开创者,刘志丹熟悉陕甘边区的每一座山岭、每一条河流、每一个道路,每一个村社,当地革命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南梁的活地图”[4]。当时的刘志丹每次行军到一个宿营地时,他不仅迅速地询问和勘察敌情,还特别注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广大群众的诉求,积极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从而与根据地的广大民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鱼水情。同时,刘志丹对部队的纪律要求也非常严明,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求部队的全体人员,凡是吃了、用了老百姓的东西,必须给予报酬,即使老百姓家中无人,也要把补给留给他们易找见的地方。这些做法,使我党赢得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感,他们只要听刘志丹的军队来了,都非常高兴,十分热情地为部队腾房、做饭,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场景。这种做法也深受我党的赞同,毛泽东到陕北后,很是欣赏陕甘边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曾赞扬刘志丹是“民族英雄、群众领袖”,谢子长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5]9。我党最高领导人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几位主要创立者的高度评价,是当时陕甘边根据地历史过程的生动写照,也正是南梁精神的历史贡献所在。
(二)坚守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是我党的立身之本,也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在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继续革命,以刘志丹等为代表的陕甘地区革命人士,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在陕甘边地区先后组织和发动了大小70多次武装起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最终成功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23个县区建立起了工农民主政权,发展游击区达30多个[5]10。也就是在全国土地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得陕甘边地区的革命斗争走向了高潮。
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创者——刘志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信革命必定胜利,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动摇,有着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单就开展武装斗争和组建革命武装而言,刘志丹就经历了渭华起义、三道川事件、张皮原遇挫、彬县身陷囹圄、早胜遭暗算、合水遇险等磨难[2]9,但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刘志丹从未丧失信心,还不断鼓励身边的革命战士力挺艰险,克服困难,告诉他们“我们最终总会胜利”。面对党内“左”倾错误路线,陕甘边的主要领导人也始终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经受一切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来源。
(三)顾全大局
古语曾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初期,屡遭坚持“左”倾错误思想领导者的无端指责,“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浓厚的土匪主义”,大帽子一顶接一顶;面对一大堆错误批评,根据地领导人不计个人荣辱和得失,始终都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积极维护陕甘边根据地党和红军的团结[5]12。
在1935年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错误批评和指责,甚至错误关押。但为了避免红军内部的分裂,为了西北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存续,刘志丹不顾个人安危,依旧以大局为重,舍生忘死。在面对被枪毙、活埋的危险时刻,刘志丹还坦然地告诫狱中的其它同志,“我们死也不能说假话,黑云总遮不住太阳”[2]10。习仲勋同志在这次错误“肃反”中,也罹祸其中,本来他是有机会躲过此劫的,但习仲勋拒绝了,他说:“不能走,把我杀了,我也不能走,这些同志都是以我的名义叫回来的,我怎么能走呢”[2]11。可以说,刘志丹、习仲勋等这种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大局观和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正是南梁精神特质的体现,也是陕甘边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质。
(四)求实开拓
求实开拓是党在南梁时期所坚守的思想作风,是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南梁精神的精炼概括,也正是因为南梁时期对求真务实、勇于开拓思想作风的坚守,我党的革命事业才能在南梁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作为南梁精神精髓的求实开拓,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贯穿我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一条基本脉络,也是陕甘边革命精神的核心所在。以刘志丹等为代表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在边区革命的发展建设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一切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党和根据地的建设实践中,最终成功地开辟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了南梁的革命武装力量。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曾对刘志丹进行评价,认为刘志丹虽远离革命中心据点,但却能从自身革命实践中领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要义,使马列主义的革命精神在西北落地生根、繁荣壮大,在当地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中,其方针策略立场坚定,不脱离根据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始终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持续的斗争,保持根据地不断战争并处于胜利的优势[5]11。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志丹等陕甘革命战士,在陕甘革命过程中,一切结合实际,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都有创造性的贡献。
总之,历史的南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南梁精神又指引着我们不断创新。尤其是南梁精神的内在价值,为我们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行?”和“中国为什么能?”的历史问题,同时南梁精神的优秀品质更为今天的青年大学生走出思想困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解答。
三、南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现今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据世界第二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加高涨,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特点,必然促使价值诉求的多样化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南梁精神是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积蓄和沉淀的文化精髓,南梁精神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怀已远逝的英魂和敬畏那个一去不返的激情时代,更重要的是用南梁精神所折射出的时代价值,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凭借着其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事迹,为他们破解迷茫和困惑,进而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前进的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所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随着新媒体工具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其变化和更新的速度也超越了任何时代,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新时代下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和崇物的盲目。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是在蜜罐子里成长起来的,具有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再加上负面的媒体信息,必然加剧其价值选择的错位。主要表现在:
1.信仰缺失。社会的急剧转型给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时下的享乐主义更是冲开了原来的信仰堤坝,导致整个社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危机[8]。他们凡事“利”字当先,“一切向钱看”;注重享乐、忽视了进取,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非主流价值观[9]。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下,往往会使青年大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陷入对未来的迷茫,进而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动力障碍。
2.价值错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中重经济效益的特性使我国不少人,甚至有些党员干部产生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享受轻奋进的错位价值观。随着这种价值观的蔓延,这种错位的价值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导致行业歧视明显。
3.道德失范。当今社会道德与物质的矛盾失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道德是虚无飘缈的东西,只有物质利益才是实在的,而这种思想几乎蔓延到每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其道德修养关乎未来,关乎祖国的复兴大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恶性事件相继爆出,像一把把尖刀,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上划出一道道难以修复的伤口。主要表现在:“暴力事件”“学风不端”“叛逆忤逆”“违法违纪”等。
以上的种种问题,无一不深深影响着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塑造更是负面教材。
(二)南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物欲横流、文化多元和精神浮躁的今天,自上而下不失淳朴、令人景仰而不失亲和的南梁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10]。当代的大学生要面对诱惑而不失底线,身处困境而矢志不渝,就需要有南梁精神铺陈的基本底色和红色基因廓清思想;用南梁精神砥砺前行的品质、凝聚向前的力量、铸就满腔的正气,认真学习、努力创业,自觉做具有南梁精神特质的大学生,演绎属于自己的多彩青春。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中把南梁精神渗透进去,用这种用鲜血与生命锤炼出的革命精神来润化、培育、锻造新时代的大学生,帮助其建构正确的三观,引导其价值取向,让他们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接班人。
1.用南梁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1]。在这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我们现代教育的首要问题提出来,他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的时代下我们现代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那就是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努力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这是一条根本原则。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南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引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奋进。
南梁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12],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撑,他们才产生出常人所不具备的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他们曾面对死亡与生存而做出坚定不移、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择,彰显着伟大信仰的力量,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的一颗颗高贵而坚定的灵魂。因此在新时期弘扬南梁精神,用南梁精神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信念之基,凝聚社会主义信念的伟大力量,是创造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奇迹的力量之源。
2.用南梁故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故事是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媒介手段。在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势微的背景下,通过故事,来充分彰显南梁精神价值理性,弱化工具理性,进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师利用好高校的各类育人平台讲好南梁故事。一般而言,大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蕴含着的动人的曲折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优美的艺术语言等,提升自身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通过故事去体会其中蕴含着得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以培养和提升良好的心理品质、思想品德及精神品格[13]。而作为地处老区的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讲好南梁故事,用真实的故事去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匡正当代大学生错位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同时利用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去实地参观南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可信的实物展品和文物史料,再现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前辈领导南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情景,让我们在思政课堂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穿透力!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南梁革命纪念馆里面存放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图表、模型、影视、雕塑等,这些都是南梁革命历史、南梁革命传统和南梁革命精神的展现,也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珍贵“教科书”。通过这些特殊的“教科书”,让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南梁精神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体会,极大地激发其对养育他们这片热土的激情、培育其中国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3.把南梁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提升其综合素养。2018年9月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陕甘和陕甘宁地区领导全国革命长达13年,创造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功绩,熔铸出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这是我们党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14]。但南梁精神不仅是一种思想精神存在,它更是一种物质实践存在。因为它本身就是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凝结的精神动力,更是他们革命实践的写照。即使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南梁精神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不断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因此,南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让南梁精神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就有了必要性。
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的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南梁精神与自身每天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南梁精神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深化、践行和弘扬南梁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5],进而将南梁精神真正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修养自觉,外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行动行为,使青年大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一名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可见,南梁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承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在南梁精神的滋养中,每一位青少年必能成为新时代具有优良品质的合格大学生。
4.用南梁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今天的大学生总体上生活条件比较好,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家庭到学校的一个单循环,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锻炼,参加劳动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担当者、社会的创造者的认识深度不足;也缺少求实开拓的行动力和“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而南梁精神:坚守信念、面向群众、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宝贵品质和精神要义,正是教育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教科书[16],因此我们用南梁精神来引导和教育这强调个性、表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一代青少年,是很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尤其是引导当代的青少年,把自己的青春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去,让青年大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梦想、个人事业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将自己所学本领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完全体现并永放光芒。
青春不是橱窗里供人艳羡的华丽,而是用事业反复磨砺的锋芒。今天是青年的时代,也是他们砥砺奋进的时代,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他们不断地开拓与创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终其一生的遗愿,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学生定要乘新时代之春风,不断的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7],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青年们的砥砺奋进中凯歌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