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轮驱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常州技师学院为例

2022-03-17王宇琳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核心

王宇琳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社会发展的兴衰。然而,对于思想或是价值观的引导和建构,往往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难题,特别是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感悟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入脑、入心、入行显得更加紧要和困难。事实上,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即教育认同。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文化理解、认同和接受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2]。对中职院校来说,这种教育认同既不能靠教育者“疾风骤雨”式的外在“强输硬灌”,也不能靠受教育者单纯“自觉自愿”式的内在“自然生长”,而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认同教育体系的过程,让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这个体系中实现能量的转换守恒和思想的逻辑碰撞。

1 成效式微:中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1.1 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认知难以“共识”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思想意识也是多元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供给必须和学生的个体需求精准匹配,才能让这个共同的价值需要真正成为个体的“共识”。在目前的中职院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恰恰容易忽略这对供给和需求关系,一方面施教者通过大量环境氛围的营造,将24字的标语在各个场所进行很是“醒目”地展示,在能够看到或经过的地方都留足“过目”的机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要求学生背熟24字,可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高度抽象的价值观却很少去“解剖麻雀”,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机械”教条感甚至是抵触感。

1.2 施教和受教一边倒,情感难以“共鸣”

在价值观的教育中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对所教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相通,即使内容再广,时间再久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中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足集中在:一是课堂教学单一空洞,教学方式滞后。课堂基本上为教师主导、管理和支配,学生只是教师教育的对象[3];二是第二课堂情境教育创设不足。教学目标、角色设计和实践等方面缺乏较理想的整体设计,学生很难从切身的情境体验中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分泌”出的喜悦、欣赏和信任,很难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情感难以“共鸣”。

1.3 缺乏顶层设计,行动难以“共为”

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很多中职院校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习惯于“运动式”“阵地式”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当作教育的“压舱石”,局限在对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提要求,忽略了顶层设计,没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好地融入育人的各项机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在行动上难以“共为”。

2 突破方向:中职院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

2.1 理论基础:中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理论为指导

现代德育原理中,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丰硕,其中较为知名的是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

(1)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践行价值观教育必须符合认知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揭示了个体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经历不同的发生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层次性,个体的认知不断成熟进而再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抽象的价值理念,要在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同化或顺应的难度较大,需要在既有的认知发展阶段上,得到个体心理上的认同和支持,需要经历感性、理性再造和内化为自身信念与行为的个体化过程。这一理论明确说明在中职院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青年学生认知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也是青年学生思维模式等认知能力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然。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党和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体现,也是青年学生个体与群体发展在内容与水平上的客观要求。当社会要求与个体要求统合时,教育的力量才能达到最优化。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践行价值观教育实践需要不断进行价值澄清并内化。价值澄清理论(Values Clarification)产生背景是工业化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4]。因此对教育者来说,不是急于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教授给学生,而是应该以帮助学生澄清个人价值观为目标。施教者在价值选择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能力,创设有利于价值选择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观的要义,更加理性地认同自身的价值选择;在确认阶段,要进一步增强个体价值选择的信心,用实践产出效应引导个体对价值选择的正确体验;在行动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对价值选择的认知和情感认同,用教育的强大磁场正向激励个体将之内化为个人行为。这一理论说明在中职院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研究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法论,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形式与方法的情境性、体验性,并在实践中内化。职业院校无论是开展常规的德育工作,还是开展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实践,在方法论上都要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2 实践启示:中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方略

价值观的教育从培养到实践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认知情况是关键,是否能够实现个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可是教育者的“命门”。这种认同是个体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情感体验,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认同过程的顺利转化,需要系统考虑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设计。

(1)关注认知背景,加强认知认同。认知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都离不开个体的主观认知,困难主要来自于被教育者认知背景的不同,一方面个体在现有的认知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如果不能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切入引导,很难架构新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兴起和社交方式的改变,校园成为各种思潮交汇、争辩和发展的场所,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激荡的“涡流”,对与错、是与非、先进与落后的边界更加模糊。在个体小背景和环境大背景的双重现实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作为认知教育的方向,体现受教育者的认知背景,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兴趣。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表达和教育方式,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将枯燥的道理进行生动的解读,让主流思想传播与价值观念引导有机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好地增进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2)创造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情感认同。情感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积极的正向的情感体验,会给个体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情感的共鸣,有利于推动其进入新的认知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个体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和分享,形成积极情绪变化的体验,使价值观的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情感认同的关键是充分关注个体的差异化特点,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度发掘明星人物、优秀事迹背后的故事,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抖音小视频、网络直播小课堂等形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对身边人、平凡人、朋辈榜样的情感体验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此外,用好“校园墙”等新媒体舆论平台,打开言论空间,鼓励个体展现本真想法,促进思想涤荡。

(3)注重关联的行为利益,强化行为认同。对个体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在于认知结构的变化,最终还体现在形成的信念和价值判断成为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原则与精神体现在个体自身的日常之中;同时,又通过日常的生活体验,实际生活的践行获得与认知和行为相关联的体验,使个体在行为利益中对原本抽象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价值体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对学生的困感与问题及时给予有效引导与排解。

3 实施路径:中职院校六轮驱动培育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结合技工院校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工匠精神,深入推进“六轮驱动”工作格局,注重“六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全面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全过程,构筑上下结合的认同教育体系。

3.1 强基固本夯实工作力量,注重组织领导与分层分级相结合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责任范围、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细化责任清单。二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级“班主任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开展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2000余人次,成立校级德育名师工作室,牵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开课教学研讨和班主任工作实务。三是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学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计划》,强化教职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2 主题教育做活思想引领,注重有机供给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一方面,结合特殊节日、入学教育等契机举办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给个体强大的思想冲击引导,比如开展“技能成就梦想”开学第一课、“不能忘却的纪念”(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抗疫期间,在线上开设了自我防护、爱国主义、珍爱生命、爱与感恩、心理教育专题主题班会,让师生在亲身参与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另一方面,注重引导个体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利用晨会、班会、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个性化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不经意间让个体在自主选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感受深刻的思想内涵。

3.3 “三纵三横两交叉”创新工作平台,注重线上与线下双结合

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应以团课、党课、班会课为抓手,交叉运用线上微信、QQ、网站等新媒体和线下宣传栏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立体化的教育活动。具体体现为:一是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纳入年度重点目标考核任务,开展“领导干部上党课、支部书记上党课”活动,聘请优秀思政课教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导师团”。二是充分用好新媒体工作平台,在学校官网开设网上专栏,开设青年@专题学习微信,开展“我为省常技代言”网络互动活动,常态化开展青年网上大学习。三是常态化开展优秀班会课评选,围绕“主旋律,正能量”,班级自主设计方案、开设公开课,其他班级的同学作为观察员参与班会课。

3.4 特色产品丰富教育内涵,注重内容实用和形式新颖相结合

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原有思政课程只上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强调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技能性为一体的“工匠素养”综合校本实践课程体系,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二是积极创作文化产品。编写出版《宋彪的故事》,展现学生宋彪为祖国赢得荣耀背后的坚定理想和执着拼搏,被选为2019年全国技工院校开学第一课的指定教材;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祖国歌颂劳动”师生书画比赛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产生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3.5 实践养成升华理论学习,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中。如开展“我为校庆献礼”实训产品大赛,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设计制作象征技能的“鲁班锁”,作为学校的形象雕塑;在烘焙实训课上,为自闭症儿童烘焙爱心蛋糕;在中药炮制实训课上,制作防疫香包,送给一线的抗疫志愿者。另一方面,每年常态化组织开展助残扶弱、助学助困、义务献血、保护环境等各类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发挥专业所学的基础上真真切切体会到实实在在为他人服务的获得感。

3.6 典型选树强化示范效应,注重大众交流与小众交流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优秀师生的事迹宣传工作。如集中开展学习以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宋彪为代表的一批技能报国典范,在全校班级开展争创“宋彪班”争做“工匠人”的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和运用个体的认知规律,鼓励和宣传学生找寻自己身边的凡人善举和学生领袖,面向全校学生,自荐、群推创业创新、技能钻研、志愿服务、好学乐群、乐于助人等优秀青年学生代表作为学校“代言人”,并在开学典礼上作为老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经历,给更多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的青年学子提供更多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