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与融合:基于OBE的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17谢忠志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科跨界融合

朱 艳,王 颖,谢忠志,张 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跨界”一词最早出现在组织理论的文献中,认为跨界是一种联盟关系。具体到产业与教育跨界融合,国外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模式[1]。我国著名职业教育研究员姜大源在《双元制是一种“跨界”的思考》等系列论文中,提出目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是一种跨界,超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国内很多学者和教育家也都对不同学科进行跨界与融合产生新效应进行了分析[2,3]。“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有别于“本科新工科”,是更多的基于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是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以“跨界与融合”为导线,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跨界融合教育、新工科具有跨界融合特性。将“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理念作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视角,以“毕业生3~5年专业成果”、“综合创新能力”等作为成果要素,融合到专业构建、课程构建、教学方法构建等路径研究中。

1 当下高职工科人才培养的困境解读

新型产业结构需要具有具有多技能、多学科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产业人才[4]。高职学院作为人才输送链的一个重要端口,肩负着培养新工科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新工科”在我国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以及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中,却极度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主要有以下困境。

1.1 人才培养与新工科人才需求差距大

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置了工业机器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典型的新工科专业,但仅仅是各个二级学院新增专业,并不是各个学院之间的重组整合,没有有效整合二级学院自身资源,或者说只是为了新工科而增设的新工科专业,未能真正满足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本质的突破,部分是没有明确学生面向的具体企业或者具体行业;部分是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距。这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1.2 缺少一支跨学科的新工科师资队伍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一支新工科师资队伍,由于新工科专业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建设方案,短时间内很难又快又好地建设一支符合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都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升级换代的地方产业需要升级换代的人才。学校同样需要升级换代的教师。对于紧缺专业,短时间内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师资人才,大多高职院校都通过自培方式,寒暑假教师们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习新技术。然而再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他们生活琐事繁杂,家庭负担重,很难挤出时间充电学习。因此,一方面新工科相关专业青年教师招聘不到,另一方面自培教师效果不佳,导致新工科师资队伍薄弱,直接影响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

1.3 缺少相应的评价管理机制

成熟的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评价管理机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真正构建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机制,或者仍然沿用传统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突出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导致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进展缓慢,成效不显著。

2 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2.1 坚定“OBE成果导向”理念作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指导

“新工科”一词是中国本土的工程教育理念[5],本文结合国外比较成熟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并以此作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将“毕业生3~5年专业成果”“课程获得综合能力”“金课建设”等作为成果要素,把“OBE成果导向”下的“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还原到实践的本质中去。这一本质就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作为产出,围绕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信息化五大要素,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2.2 以“新技术+专业”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服务、助推及引领”的双效双赢

以“双高计划”为引领,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的新的专业格局。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拓展多专业交叉领域等措施,对传统高职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高职工科专业(群),做强优势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服务、助推及引领”的双效双赢。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进行区域产业调研,建立前沿技术、专业规模、岗位需求等方面的大数据,针对校企工程人才培养诉求的不对称问题,依据市场动态来调整专业,跨界组建专业群。同时,由学校、行业、企业专家联合制定毕业生3~5年能够达到的专业能力,结合目标专业及专业群的优势,设计出符合地域经济文化特色的培养目标,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工科+专业”的格局。

2.3 以“双高计划”为引领,重构工科课程体系

根据“模块组合、分层多元、跨界融通”的建设思路,探索柔性、可拓展、面向岗位群的课程建设新模式,我院目前生源多元化,包括应届高考生、3+2贯通本科、对口单招、3+3中职注册、退役士兵、社会人员等。在课程设置上,3+2贯通本科学生在专业通识模块选择的课程会更多,社会人员和退役士兵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选择的课程会更多。根据我院各类生源的特点,分层设置课程学习内容,以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为中心,实现多元考核。跨界融通即打造工科与设计、管理、营销等关联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工科与社会实践高度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业务领域与行业岗位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融合的高职工科课程体系,探索柔性、可拓展、面向岗位群的课程建设新模式。

2.4 依据“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智慧教育新生态

利用“互联网+”平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特点,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超星泛雅平台进行“线上微课+直播互动+线下实践”的多元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教育“金课”;结合“人工智能+教育”,从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研发者,利用大数据采集以及远程智能监测技术,全方位多层次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及时获知学生学习集中程度、情绪变化、学习偏好等要素,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打造智慧教室-智慧实训室-智能车间-数字化场馆—虚拟制造多维一体的智慧学习系统。打造课程资源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过程跟踪等多维一体的智慧评价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贯穿教师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体系,探索智慧教育新生态。

2.5 打造高职“高水平双师”队伍,激发高职工科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

基于OBE理念打造高职“高水平双师”队伍。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是一次跨界与融合的再次碰撞,此处跨界与融合既可以是个体教师本身的学术综合素养的跨界,又可以是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不同工作单位的跨界。首先,对于高职教师个人而言,需要不断成长,将新工科时代的新血液融入到我们的血管中,要去适应并创造它。例如传统机械工程专业需要升级为智能装备,并融合通信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不断向人工智能靠拢。这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人再学习,再吸收,来适应新工科时代。其次,高职教师之间需要跨界合作,所以这是一个团队的再融合再升级的过程。团队需要具备“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理念、具有多学科跨界知识融合的扎实学识、熟悉基于新技术的新产品及产品升级换代的开发流程和整体的工程实践运作过程。

3 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成效

2021年我院学生在江苏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一等奖,实现学院历史性突破。2022年学院师生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三项,又是历史性的突破。这是我院推进高职新工科建设、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以“跨界与融合”为导线,将成果导向(OBE)理念作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视角,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工科跨界融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融合》
跨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