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珠拾遗
——对《老山界》中“标语”的探究

2022-03-17

语文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瑶民标语长征

闫 莉

《老山界》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对故土河山的眷恋守护,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学习这类的文学作品,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炽热的爱国之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又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散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赞颂了红军军纪严明、英勇顽强、乐观昂扬的精神品质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激励着师生继承和发扬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自身的长征路。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标语”很感兴趣,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围绕文本中的“标语”这一独特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

一、结合文本分析推测的“标语”

文本中作者陆定一作为中共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当时正在红军长征部队“红章”纵队的政治宣传部工作,结合文本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标语”“喊口号”“演说”,而这三项工作在内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其中,“标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简短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是宣传党和红军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载体,是宣传动员各族群众支持和参与革命的重要手段。文本中作者多次提到“写标语”“贴标语”,但是均未具体展现标语的内容,需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大胆推测。

例如,根据文本中作者提到的瑶族大嫂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的情节,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贴在瑶民家房子和篱笆上至少有两条标语,大概内容是“不要拆瑶民的房子当火把”“不要拆瑶民的篱笆当火把”。

山路曲折难行,最难翻越的是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广西兴安县党史办原主任罗基富说,红军当年翻越老山界的时候,因为山路陡峭,负责断后的红军连长邓炳彪连人带马掉下了悬崖。为了消除战士们的畏难心理,鼓舞军心、激励士气,负责宣传工作的作者和几个战友“停下来,立刻写标语”“督促前行”,当时的“我”还一路检查标语,再做些“鼓动工作”。结合文本内容我们大胆推测一路的标语内容大概是:“同志们加把劲,红军天不怕地不怕,还怕爬山吗?我们一定能战胜老山界”“红军不怕雷公岩,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北上抗日,革命必胜”。

文本除了展现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行军艰难之外,还较为细致地描写了红军面临的饥饿、疲劳、寒冷、战事吃紧、无法轻装前行等困难。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作战条件下,红军是如何战胜自我、战胜敌人最终取胜的。文本中作者把红军最终战胜老山界的原因归结为依靠了“坚强的意志”,作者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这个“坚强的意志”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工作实现的,而标语正是灌注意志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它宣传了坚强的意志,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红军队伍。结合文本分析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应该还出现过“红军不怕饿,不怕累,不怕死,不畏难,乐观”这些极具革命精神力量体现坚强意志的标语,而这些标语成为了红军精神力量的源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于长征胜利之后,诗中“不怕”“只等闲”所代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通过“标语”打造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即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与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军民团结、生死相依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在长征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更是通过“标语”的宣传打造出来的,所以除了文本分析,我们还应还原历史。

二、追寻历史遗迹找到的“标语”

红军在长征路上非常重视标语,在广西老山界脚下有个村落叫千家寺,千家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木楼,那里留下了当年红军写下的许多标语。如“当红军有田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白军是豪绅地主的军队”“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千家寺的木楼是所小学堂,当年红军到来之前,师生躲上了山。红军走后,他们回来上课,才发现墙上写满了标语。这些标语后来被保存了下来,木楼被修缮后命名为“红军标语楼”。除了千家寺木楼,其他瑶寨也有部分标语流传下来,例如广西灌阳县的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龙胜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刻在红军岩上的标语是“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湖南蓝山县“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些标语有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有的宣传红军的性质和政策纪律,有的宣传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还有的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动员瑶民参军支援长征的。其中党的民族政策是当年克敌制胜的法宝。它建立了红军与瑶民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打造红军军纪严明的形象,形成军民团结作战的优良传统。据桂林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胜介绍,红军在血战湘江之际总政治部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这些文件是我党民族政策的重要蓝本。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我军所到之处,大力宣讲共产党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政策,对瑶民不仅秋毫无犯,还送米送粮。96岁瑶民赵良英回忆,1934年冬天,她和父亲上山砍柴遇到了红军,天气特别寒冷,红军赠送给他们一匹布,令他父亲感动不已,一直珍藏不舍得用。老人说,红军当年打土豪分田地让瑶胞们吃上了饱饭。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用村105岁的支义青老人回忆,当年红军进寨后帮忙收拾院落,睡在房檐下,渡江搭浮桥向老百姓借门板,全都编上数字记号,渡江后按编号归还装好。在“标语”的巨大宣传感召下,在红军爱民护民的行动下,许多瑶民消除了国民党反动宣传下对党和红军的误解,迅速接受了革命并积极参与革命,通过给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挑重担,用参军来支援长征。

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在漫漫的红色征途上,战局瞬息万变,红军就地取材,把宣传内容以简洁的标语口号的形式或贴或刻在沿途的各种场所和物体上:“宣传革命真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瓦解震慑敌军,为红军顺利完成远征任务,实行北上抗日救国方针扫清障碍”。长征“标语”口号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耀着红军转战的万里征途。

猜你喜欢

瑶民标语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