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2-03-17潘峰
潘 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国家大力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迅速且新兴产业不断出现。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企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也要呼应产业需求,有相应的提升,这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种社会组织携手合作,共同发力,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实践体系。
一、新时期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应当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要求变化进行分析,新时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调互动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效率与质量的核心动力。[2]产业应以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驱动,而创新活力的充分显现离不开创新主体的培育。[3]产业发展呈现出“1 到N”的路径,要重点关注产业从“0 到1”过程中的创新驱动力量。我国新时期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产业发展路线清晰
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路线由“梯次渐进”模式向“连锁核爆”模式发生转变,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型研究和基础型研究,呈现出同时发展态势,带动着相关学科和技术群体整体进步。不断积累的变革能量,逐步形成技术群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链式变革,产业发展路线日益清晰。随着产业基础知识的交叉渗透与深度融合,在通行技术支撑增强下,未来将呈现出“X 技术+N”的跨界融通形式,这种产业发展趋势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X 专业技术+”创新人才要求,即应以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为今后融入产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产业发展进程缩短
产业发展下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时间日渐缩减,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线性发展过程,而呈现出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持续互动升级效应。产业发展之下的创新技术升级直接推动各类企业间的互融互通、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产业群与由新技术实施改造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技术和市场重叠性也不断凸显。这种产业发展趋势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加强自身的想象力、洞察力、创新热情和冒险精神等等,产业发展要求大学生以迎难而上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身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中。
(三)产业发展加速聚集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战略制胜的主战场和新高地。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任何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都是对现存经济格局的一次重构。目前,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趋势提速,产业发展已成为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产业链的一些核心环节,各国依托本国大型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在关键材料、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通过布局关键制造环节,强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的话语权,进而控制全球高端生产体系。这种产业发展加速聚集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依托产业聚集发展基础,结合自身情况提前找准未来拟进入的产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争取到主动权。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大企业,获得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机会,但是,他们未能充分了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校学习期间,未能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要求实际去提升创新能力,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制定学习目标,导致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受到打击,影响就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实际上,企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未能培养出响应企业创新能力要求的人才,许多大学生因为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缺失而无法寻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或进入企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这也导致很多高职大学生在毕业后出现找工作难、上岗后发展难等现象,创新能力的匮乏束缚了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第二,高职学生缺乏创新活动的自信。在大多数高职大学生的认识和想象中,创新是一件十分困难且艰辛的事情,不仅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因缺乏创新实践或体验而产生畏惧感,使得多数大学生不敢轻易尝试以创新思维去实施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开展创新活动的信心。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当下,原有产业发展提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出许多新兴产业或新经济业态产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可选行业更多。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投身新兴行业产业有着更加强烈的意愿。然而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现有的专业能力无法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无法更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的迭代。一些已经参与创新活动的大学生也出现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其结果很可能会影响大学生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发展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信的高职学生,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隐患,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本身与新兴产业对接滞后,创新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研究滞后,未能及时给高职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第三,部分高职学校缺少开展创新活动的氛围。一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同时非常缺乏大学生创新榜样的引领和示范,这导致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就要求现有的创新教育不但要对在校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进一步地教育和培养,而且更加需要加强引导。在校期间为他们提供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并感受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并体会具体的创新行为和经验,甚至能够亲身经历创新实践,对创新产生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提高在校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四,高职学生缺少参加创新活动的路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开设创新相关课程,但所传授的多是创新基础理论知识,而学生需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扶。在校生接受的创新教育偏重基本理论知识,他们非常需要参加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实践。对此可采取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对高职学生开展普及创新教育的同时,重点关注有创新实际要求的个人或团队,及时鼓励他们的创新想法,为他们提供创新项目的实践课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创新能力培育的教育体系相对滞后。其现有创新能力教育的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未能随产业的发展而更新,未能与企业发展及时有效地对接。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能力培育工作重视不够,未能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创新培育内容陈旧、创新能力培育内容缺失等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质量落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开展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现有的高职院校往往注重创新基础知识理论和基础方法的讲解,开设的相关课程课时较少,多数院校开设课时不足20 学时,大量创新基础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等教学内容被严重压缩,这直接导致高职学生看似学习了创新课程,但结果却未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习目的未能达到。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师体系不够健全。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自身的创新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导致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理论化、简单化,未能有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教学。对学生开展的创新活动无法输送应有的营养,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更加难凭一己之力去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现有教师中,多数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水平有限,较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遑论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第三,高职院校之间缺少联动机制,往往各自为政,各校各自开展创新活动,未能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联合实践的机制和体系。
(三)产业、企业方存在的高职学生创新培养问题
时下,“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倡议、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促使各个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身处产业发展浪潮中的企业本就已经自顾不暇,更无暇顾及与高职院校共同培育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企业忽视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少数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事情,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帮助时往往难以获得企业的正向反馈或回应;企业忙于自身发展,无暇顾及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事宜,未能与高职院校共建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即便有,也仅仅是就某项具体工作开展有限的合作,未能形成系统完善的、有行业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机制和体系。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建设构想
首先,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建立与政府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发展体系,倡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带着正能量、以创新思维去开展创新活动。其次,需要构建与地方产业相一致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构建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与地方企业紧密互动,聚焦企业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校时就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以下简称“政校企研”)共同合作来完成。最后,政校企研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正向引导,让学生积极投身与地方产业紧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活动当中,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校企共建创新能力提升课程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质量创新人才培育重要性的认知,重视创新能力培育课程建设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重视与企业联合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立课堂之外的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育,建立与专业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培育体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自身技能去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开展具体的创新实践项目,来树立创新精神、提升创新信心、增强创新技能,最终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育,让学生从创新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参与中,对创新活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企业所需的创新能力有更强烈的自我提升意愿。
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和赛事活动,通过参赛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真实感受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在校内营造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树立创新榜样和创业模范,建立创新活动学分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为今后步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校企研等社会组织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相关单位部门联合建立校内外创新促进团体,组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指导;树立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或示范项目;邀请企业创新专家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与创新相关的各类专题讲座、沙龙、论坛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宣传引导工作和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
构建校校联动、校企联动、专业互动的各级各类创新活动机制体制,拓宽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路径,增强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便利性,校企共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参与企业创新实践,让学生在校就能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同时也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二)高职院校构建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体系
构建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完善创新教育的课程与实践体系。以培养创新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融入现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专业对人才素质、技能和知识方面的要求,整合第一、第二两个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形成全面开展、重点突出的特色高职创新教育体系。
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育课程。开发符合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创新能力培育实践活动,设计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不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带着创新精神去完成专业学业,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所学和自身技能积极投入创新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振学生的创新信心,增强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不是由一门课程完成的,应在所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入创新能力培育模块,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与创新有关的实践教学,推进课堂教育多元化。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引入全新的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的方法,培育创新的精神,提升创新的能力,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和企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时,可采取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创新为中心充分思考与实践。既要有对学生集体创新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又要有对个人或团队的创新指导帮扶。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多种渠道,如创新课程网站,相关媒体、创新论坛等,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了解创新的相关信息和知识,而不仅仅是课堂上有限的介绍。加强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帮助,引导有创新意愿的学生尽量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或能够较好发挥自身优势的创新项目,鼓励他们提出、分析并完善自己的创新想法。如果创新项目确实可行,则可以进一步加强重点指导与帮扶的力度。
建立现有高职创新任课教师的能力提升机制。对现有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师制定挂职锻炼、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等系列工作任务;聘请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师、产业发展领头人到高职院校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工作,建立“高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带头人机制,促进校企共建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机制;在学校开设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创业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校内教师侧重开展学生创新基础知识和能力方法的教育培训,企业导师侧重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对想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为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高职院校创新联盟联动机制。由政府职能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促进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联盟的成立,促进校际互动,也促进企业与学校、社会组织与学校创新能力机构的孵化培育,让优秀的创新能力培训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之间传播、让好的创新课程形成,让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三)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促进校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让高职院校发挥对产业和地方企业的智力支持作用,让身处产业发展前沿的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培育培训体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企业应增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尤其要加大对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机构的支持。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地方产业输送人才的责任,但这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能否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是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合力的结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有条件的可为其定制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承担与院校共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尤其是身处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更应参与到高职院校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中来,有产业、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参与,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专业人才。
建立高职院校与产业前沿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联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将产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及动态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为学生创造更多创新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学校共建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协同项目。学校可以组织由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共同组建的创新型团队进行产业发展研究和创新项目的研发,校企开设协同创新研究小组和企业所需的特定创新人才培训班,让企业有着丰富经验的创新型专家深度融入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中。
四、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5G、无人驾驶、共享经济等先进技术与模式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我国产业进入调整优化阶段,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众多新技术加持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赶得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产业发展要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专业人才作支撑。高职院校承担着向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当与身处产业前沿企业合作共育创新型人才,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共同开发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成为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