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下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2-03-17张晓艳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菏泽市菏泽科技

张晓艳,李 莉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根据新的环境条件,贯彻新发展理念所做出的战略部署。强农方能固本兴邦,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农业是关键。但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补农业发展短板,须强农业科技创新“引擎”,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

菏泽是农业大区,但农业大而不强。为使菏泽农业由大转强,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并且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农”字号产品、农业器械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贡献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须整体提升菏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基础

当前我国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点。国际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之时,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日渐增加,逆全球化事件频发,全球治理体系遭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国际市场低迷,需求大幅度减弱;就国内而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期,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但需求收缩,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此形势下,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科技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农业科技创新是打通内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激活广阔的农村市场,畅通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是启动内需。畅通内循环,内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拉动内需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在农村,农业农村不仅潜藏着丰富的投资需求,又存在巨大消费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在粗放型增长中伴有“两高一低”即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低,以致在农民没有富裕的情况下,就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资源,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①人民日报社.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1-12-27(01).确保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为内循环畅通提供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民消费能力与投资能力得以提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发展的持续性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从“量”到“质”的转变、农业业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满足新时代人民不断提高的多层次需求,挖掘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以扩大内需,从而增强内循环的动力。概括讲,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能够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②IDM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过去一年多总书记走村访企的足迹[J].领导决策信息,2019,(04):28-31.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③贾俊生.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的论述[J].上海经济研究,2020(12):14-21+11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积极承担国际义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成果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要以优质供给拓展国际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在涉农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农业科技创新在国际上处于跟跑状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农业在创新驱动下实现转型发展,在培育新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营方式,把工业理念与工业技术融入农业,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市场化服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科技赋能农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跃升至国际分工的中高端,使农业技术创新由跟跑转变为并跑甚至领跑,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全面参与并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国际“大循环”,为世界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贡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原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世界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菏泽是农业大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区县政府大力支持、各农业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力配合,多措并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涉农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提升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为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2016 年,菏泽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山东菏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决议,创立农业科技园区,不仅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园区财政投资力度,还创造条件激励园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承担科技研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园区设有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示范和引领作用,极大促进菏泽市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提高。

二是加强合作,打造示范样板。为推进菏泽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市转向农业强市,建立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菏泽学院等产学研结合,其中与菏泽学院合作新建牡丹产业研究院,以加快菏泽市花牡丹的系列研究开发,积极主动与山东农科院协作,山东农科院出台《科技支撑“三大工程”助推菏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围绕科技助力菏泽实施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名优特农产品提档升级工程、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工程的同时,与菏泽市政府围绕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农业产业园区、共建地市农科院、共建县域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四个共建”,整合菏泽农业科技资源,聚集科研力量,提高菏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助推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

一是开展专家送技术下乡。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菏泽市开展专家下乡送技术送服务,实施“科技专家服务团+企业+基地”模式,组织技术专家到园区、企业、村“坐诊”,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创业等基础服务和项目规划实施、产品研发、品牌策划等特色服务,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梯度技术扩散,把科研成果播种在大地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农产品价值,使农业产业走向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开发的综合发展之路。

二是建立特派员制度。菏泽市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注册省级科技特派员,备案市级科技特派员,组织成立了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举办各类培训,培训返乡农民工和农村科技人员,培养科技带头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建设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另外,通过山东省科技云平台、市县区科技特派员技术指导群、QQ群等现代新媒体,了解群众技术需求,及时准确调动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科技服务体系。菏泽市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苗,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每年组织百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2020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平均50%左右的转化率,解决了群众难题,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增加了农户收入。

三、农业科技创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近年来,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但由于对传统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路径依赖、农业科技本身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因素制约,提升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黏合度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创新目的在于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挖掘农业产业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目前菏泽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黏合度不够,农业科技供求存在一定程度错位,科技链与产业链不能准确对接。一方面,作为菏泽市农业科研主体的企业与院所院校的研究课题多来自纵向的自上而下的国家、省部级项目,对来自基层的横向课题及来自田间地头的现实生产中的问题研究较少,同时,农业科技考评的论文等指标倾向引导研究者为快速发表论文使课题顺利结项,将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成果本身的先进性与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可操作性,产学研错位、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致使种养殖业领域的种质资源品质提升技术、增产增效技术、绿色生态发展技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中的路径依赖也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供求失衡。农业科技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实行部门管理且职能分割,政出多门,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资源共享平台,科研资源的配置比较分散,缺乏分工协作,难以实现农业科研组织间的横向联合与纵向优化组合,难以进行农业科技联合攻关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更不要说进行技术创新。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创新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菏泽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之于以往大幅度提升,但依然远低于发达地区。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依然是政府主导型为主,多元市场主体未能有效参与。各县区在以行政区为单位开展农技推广时,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是政府公务人员,双重身份下的双重工作致使其不能全身心投入科技推广工作,而且他们思想也没有与时俱进,推广农技时主要不是靠脚力深入农村了解百姓需求,而是经常需求农业从业人员上门求教;相关部门传递农业科技信息的方式有线上线下两种,线上主要通过门户网站与微信公众号推介新成果、提供技术咨询,这种方式与大部分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期望的学习方式有差距,有待完善;线下传递是以农技服务站为载体,但乡村一级科技推广组织保障不到位,不仅组织松散,且人员配备不到位,线下服务的农业技术涵盖仍不全面,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政府主导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农民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总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到位致使不少农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无法及时有效地输出、转化,无法及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资金投入不足,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性强、风险大、周期长的特征要求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R&D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明显超过2%时,一国才真正步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阶段。①罗 鹏,李国领.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浅析——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9(11):36-39.当前,菏泽市农业科研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总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而市区县政府财政困难,财政资金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新技术研发、中试、推广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上级财政支持力度虽逐年加大,但大多是多头下达的项目经费,整合难度大;而且财政投入资金还存在配置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大部分财政拨款用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投资占比很小;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致使其经济收益低,社会资金、银行等金融资金很少愿意投入农业领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实施过程中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农业保险覆盖率低且缺乏持续性,农业保险严重缺位。

(四)高层次人才短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首先,高层次人才短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本身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强,“弃农转行”现象普遍存在,②李晓乐.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瓶颈[J].人民论坛,2018(29):60-61.致使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短缺。近年来,尽管菏泽市逐年加大了对农村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但由于菏泽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对人才的物质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并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设备较为落后,许多研究项目不能有效推进,致使引进人才效果不理想,且引育的高层次人才还存在流失现象。其次,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也明显短缺。在镇区一级农业科技人员总体不足的情况下,还有一些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致使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密度更低,且一线科技人员职称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第三,农业生产经营群体受教育程度低。菏泽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比大,随着土地资源的相对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流向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老、妇、幼人口比重上升,整体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使用农业技术的农民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不完善,资金不足、培训结构分散、培训师资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到位、招生宣传缺乏精准性、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农民培训效果不理想。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根本实力在于科技,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③陆福兴.双循环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认识[J].团结,2020(04):31-34.为菏泽由农业大区走向农业强区,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精神,使科技创新能够“顶天立地”,既要仰望星空,着眼长远,注重农业先进的研发创新引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也要脚踏实地,立足当下,让新技术飞进寻常百姓家,扎根落户,开花结果,从而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体系,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一)坚持体制机制改革,驱动农业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引领方向、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注入创新动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结合菏泽市当前现状,体制机制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为集中现有资源、力量办菏泽农业发展大事的制度优势,打破相关行政部门、各县区界限和利益藩篱,在“一盘棋”思路引导下,持续推进管理体制“两剥离、两整合”,协调行政资源,统一配置科技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共同体,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使科技创新契合农业产业经济,形成“一条龙”的协同创新格局。其次,坚持“顶天立地”的价值引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合当前菏泽农业科技发展状况,明确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等,大幅提升“藏粮于技”水平,充分发挥粮食大区优势,为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快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多元互补、协同高效、开放竞争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保障。首先,培育发展多种农业技术转移机构,搭建完善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基础性、公益性农技成果转移转化由政府机构及相关平台(信息平台、专家平台、成果平台等)主导,成熟的、营利性农业技术转移推广由农业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以市场方式运作并辅之以相关平台(交易平台)。营利性的农业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为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效,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技术转移机构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式,如发展星火基地、农科驿站、专家大院、科技服务超市等。其次,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特派员连接着千家万户,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应积极参与省级特派员体系,构建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共同体,达到全市各个县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上通下达,技术成果的落地生根。对特派员定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立地”甘于奉献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使他们能够借助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载体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输送到到田间地头,切实打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农业农村科研投入力度,为成果转化提供物质保障

积极构建“政府+社会+银行+保险”多元化的融资新模式,加大农业农村科研投入力度。首先,财政投入持续增长。财政投入的数量应与本地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相匹配,确保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推广资金投入的结构合理,财政资金应重点支持风险大、周期长、需要注入资金多的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及农业科技基础设施,以财政资金的稳定性保障研究的持续性;其次,撬动、引入社会资本。在政府资金先行投入为社会资本引领投资方向、开拓投资渠道的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帮扶的政策,激活私人资本、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缓解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出台补贴、贴息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金融机构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信贷评价新模式,放款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提高信贷额度、开发创新投资工具、投资模式,增加资金供给。针对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在创新科技应用中的资金需要,地方政府在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联合担保体系的情况下,保证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资金安全及相应的收益,金融机构可以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质押贷款。第四,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职能作用。加大保险知识宣传,增强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保,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保险的财政补贴和补偿,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有效地开展相关保险业务;保险机构不断开拓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拓展农业保险业务范围,满足农业科技创新风险多样化的要求。①唐江云,刘永波,胡 亮,曹 艳,唐庆祥,向 平.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05):10-15.

(四)强化人才队伍,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职业农民培训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丰富,包括高层次的研发、中试、推广的专业人才、本地培养的“土专家”及对农业创业者培训,是实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根基,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首先,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依据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建设标准,依托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认真制定、完善、落实“人才兴菏”各项措施,通过招商引智、招商引研、项目引才、人才招聘等渠道,提高基础研究类、应用技术类、中试转化技术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加强创新团队培养。二是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留住人才。引才、集才、留才,生活品质、事业支撑、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在基础层面说,对引育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助、科研启动资金支持,优化引育科研人才绩效工资增长机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宽经费使用范围;建立以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开放包容的、使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育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生态,广泛宣传农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创新事迹,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让菏泽成为他们“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第二家园。其次,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机构,聚集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统一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对本地产业者分类分批分层次培训。一是把本地养殖能手培训提升为“田秀才”“土专家”。二是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农技培训中心或推广工作站扩大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在复杂形势中锻造新发展动能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各个地方都应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在复杂形势中锻造新发展动能。首先,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把握全面对外开放机遇,依托菏泽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企业,鼓励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在涉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宣传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其次,加强生产引领。一是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设应依托跨境电商,通过集群化方式建立综合试验区,打造延长农产品出口供应链,增加出口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出口农产品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补合作,鼓励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等方式进行投资。第三,拓宽服务渠道。一是继续做大做优农业博览会,充分发挥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和品牌效应,扩大展会的“国际朋友圈”;二是搭建集跨境涉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口认证、标准制定、“身份证”管理溯源体系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②谢宜章,杨亦民.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湖南农业新动能[EB/OL].(2020-11-10)[2021-12-20]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011/202011100837119113.html.三是促进以涉农货物流等其他相关涉农配套服务产业等发展,以在更大范围发挥涉农出口贸易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菏泽农业创新发展,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全面参与国际“大循环”。

猜你喜欢

菏泽市菏泽科技
小村的呼噜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捉迷藏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