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乡村民俗体育发展研究
——以廊坊市安次区南关少林武术会为例

2022-03-17王玉亮

关键词:少林非遗民俗

王玉亮,云 玥

(1.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 欧洲文明研究院,天津 300387)

乡村民俗体育是集民俗和体育于一身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样态,它不仅是民间节日庆典中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组织性、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的体育文化形态”①文秀丽、高航:《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路径探析》,《体育视野》2022年1月下半月。,在乡村的文化信仰、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乡村民俗体育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人民喜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迁、娱乐方式的多元和民俗存续土壤的消亡,尤其是受现代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冲击,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已陷入困境。河北省廊坊市南关少林武术会是一个具有很高武学和民俗学价值的乡村民俗体育项目,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历史上的兴盛与近些年来的没落在众多乡村民俗体育项目中极具代表性,可惜学界目前对其还未予以关注。本文在实地调研、采访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其曾经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剖析其现实困境及问题的症结,尝试提出相应对策举措②2021年秋至2022年春,课题组走访了南关村少林武术会的传承人、会内骨干以及村委会领导,了解了少林武术会的历史起源和昔日的发展盛况,并针对目前少林武术会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度调研,对少林武术会衰落的症结同会内骨干进行了共同探讨,也对振兴少林武术会的可行性方略广泛征求了传承人的意见。,希望借此对于类似“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能有一定的启示。

一、南关少林武术会的历史起源

廊坊市安次区的南关村,是一个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拥有一项重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关少林武术会。该武术会创立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承到当下已经是第九代。据会里的老人们回忆,最初创建少林武术会的人叫张建,他是在外地学成武术,回村义务教授乡民。其所学所教的功夫较杂,并不限于少林一脉,而之所以名曰“少林武术会”,在很大成分上是源于北方武学对少林宗师地位的推崇。张建立会之后,一代又一代武术师傅不断加入进来义务教授乡民。由于他们各有专长,就进一步丰富了该武术会的演练内容。

南关村北距京师四十余公里,位于永定河北岸。明清以来,永定河河道屡决屡泛,清初三帝修治永定河之后,这里基本成为永定河尾闾泄洪之地,湖泊渚泽遍布。连年水患灾害和动荡疾苦的生活,使当地孕育出对外自强自保、对内互助互济的村落习俗性格。加之受宋元以来战争影响,此地习武之风沿袭已久。因此,张建在南关村创办这个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保家护村,还兼具娱乐功能的武术会,很快便吸引了很多民众。

此外,庙会民俗文化的兴起也对南关少林武术会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元末明初,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秋后庙会文化逐渐兴起,到清代已成为京南乡村普遍的文化习俗。南关村武术会的创立,也得益于此社会文化背景。虽然这种文化是源自于以“庙”引领的宗教信仰活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的成分逐渐占据上风。庙会成为一种“综合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信仰、商贸活动、民俗体育展演、娱乐游玩等内容的大型集体民俗活动”①李文洁:《庙会节庆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之研究——以“十八蝴蝶”为例》,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6页。,集中展示了周边区域内的集体民俗事项,承载了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据少林武术会的骨干于连江师傅回忆,“听老人们说,距南关村不远的地方就曾经有一座大庙,大庙香火很旺,且每年都会有规模可观的庙会”。在这一自发性的民俗群体活动中,各村都积极参与,表达庙会祈祥的诚意和村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并通过精彩的表演努力赢得周边村镇民众的认可与尊重。在盛大的庙会期间,南关村通常都会组织本村少林武术会参与展演,并逐渐成为当地庙会百戏中的重要内容。除秋后庙会,春节期间通常也会有武术会展演。从其在春节和庙会这两个时节出演来看,南关少林武术会也兼具民间社火和民俗花会的性质。

为了提高在民俗展演中的关注度,南关少林武术会的“文会”——吵子会应运而生。吵子会属于“十番乐”的一种,在河北省各地市有较多分布,并非廊坊市安次区南关村所独有,但比较有特点的是,南关村的吵子会放弃了自身的独立性,成为附属于少林武术会的“文会”。作为南关少林武术会的组成部分,它只在少林武术会出会时配合“武会”表演,平时不承接、不参与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等仪式活动。“文会”与“武会”组合演出产生了非常好的叠加效应,自带配乐的武术表演提振了南关少林武术会在当地村落间的知名度,在春节摆会和各村串会的过程中为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南关少林武术会的兴盛情况

由于迎合了村民对习武健身、保家、娱乐、祈祥的多种需要,南关少林武术会成立后,得到了村民广泛的认可与喜爱,又加之“文会”与“武会”的结合,可以使不同爱好的会员各偿所愿、各展所长,少林武术会就越发兴盛起来。老会员们公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该武术会的鼎盛时期,虽然当时生活艰难,又兵连祸结,但南关少林武术会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反倒更受到人们特殊的青睐。受访者称:“这个一百余户的小村庄中几乎家家有人在会,村里的男丁也几乎人人自幼习武,尚武之风成为维系南关村安全的保障,宵小之辈和绑票吊羊的土匪都绕着南关村走,没人敢到这村祸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关少林武术会曾有一段时期停止了活动,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南关少林武术会又重新振兴,一度重现了往日的风采。很多老会员还能清晰地记起那一时期武术会红火兴盛的场景。

(一)练习和出会情况

1.“武会”和“文会”的练习

南关少林武术会兴盛时,会员们练功习艺并不局限于冬三月的农闲时节,据老师傅们回忆:“一年365天,几乎每天晚饭后都有人到村后的大庙里练习。后来大庙改建为小学,人们便改在村子大队部的礼堂活动。”每天练习时都会有已经学成的师傅们过来义务教导,年轻的后生们便在这种特殊的村风下成长起来。师傅们各有各的绝活儿,在义务教导孩子们练功时,如果发现了合眼缘、有根骨的好苗子,就会主动争取到自己门下,定下师徒名分,再进一步悉心教导,努力将自己从老师傅那里传承下来的套路、绝活儿再传给下一代。秉承“千招会不如一招熟”的祖训,师傅们不要求徒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相反,他们会一再叮嘱刚入门的孩子“贪多嚼不烂”,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师傅的拿手绝技领悟透彻、演练精熟。

“文会”的传承场地则会选在乐于此道又人口较少的农户家里,由老师傅带着孩子们背谱子、学调式,继而从事不同乐器的练习。谱子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工尺谱,虽然孩子中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能将谱子全部背下来,但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每天跟着敲敲打打,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基本都能掌握节奏,能模仿着师傅的样子吹打起来。

2.“武会”和“文会”的出会

出会主要集中在庙会和春节期间。

离南关村不远的前所营村有一个娘娘庙,传说非常灵验,常常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求神许愿,如愿之后又会隆重虔诚地来庙里还愿,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客,每年以娘娘庙为核心的庙会活动都可谓盛况空前。在庙会期间,周边村镇比较有名的民俗花会便受邀前来轮流展演,这也是南关少林“文会”和“武会”大放异彩的时刻。庙会曾经是村落文化集中展示并同台竞技的重要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色彩浓厚的庙会活动逐渐消亡,于是南关少林武术会只能在春节期间展演亮相。

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少林武术会就开始安排出会,到二月二“龙抬头”,大约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间,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不出会,其余时间除了在本村踩街祈祥、撂场表演,还要到邻近村镇去串会,到外村表演。作为回报,其他村庄的民俗花会也会到南关村来表演。这样,春节期间,除了给村里“添热闹”,到外村串会从而给村里“换热闹”也成为少林武术会对村庄的一大贡献。

由于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花会项目,又各具特色,所以节庆期间,邻近地域的村庄会交叉换会。通过拜会、串会,实现不同村落间的文化交流,让乡民足不出村就能欣赏到较多的精彩表演。因为声名远播,广受欢迎,联系南关村换会的村庄较多,换来的花会品种相较于其他村庄也比较齐全。据少林武术会传承人周志成师傅回忆:“除了老堤头武术会、济南屯武术会、南响口武术会、曹庄子武术会、茨坪村武术会、南辛庄武术会等会经常与南关少林武术会换会之外,还有黄漕叉会、北崔庄叉会、甄庄高跷会、杨官屯高跷会、丈方河高跷会、前所营龙灯会、大纪庄小车会等等,也都曾通过换会到南关村表演。”而每次按约定出村换会,村里都会套上很多辆大马车(后来改用拖拉机)“送会”,“文会”“武会”加起来动辄六七十人,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二)主要表演项目情况

在正式撂场演出前,一般是例行的踩街。踩街,顾名思义是沿着街道走一遍,这几乎是所有民俗花会通行的展示方式,会员们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努力向乡村父老显示自己的技艺。在踩街巡游时,南关少林武术会是“文会”在前,鼓乐喧天,旌旗招展,“武会”会员则手持各种兵器在后跟随,队伍如长龙一般在村子的主要街道穿行游走,煞是壮观。村民中有家境比较富裕或特别钟情此道的,会在自家门前放一张长桌,上面摆上点心、糖块和烟卷,期待会员们能在自家门前撂场演出一会儿,祈盼多聚人气、增添喜庆、恭贺新年。在没有正式撂场之前,只有“文会”表演。“文会”的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铙、铛子、唢呐等,所传承的曲目有《四月节》《豆叶黄》《探亲家》《小二逛庙》《贺新春》《瞎子放驴》《大麦黄》《柳叶节》《过楼头》《过楼》《赶子》《打枣》《打店》13套,但由于“文会”不是独立出会,只是配合“武会”踩街和换会,所以每次演出的时间较短,只能表演四五段曲目。四五段大鼓曲之后,便是“武会”的功夫表演。表演时“文会”仍在旁配乐,只是乐器会换成小鼓、小镲、小锣,配合武术表演的节奏,并在不同会员上下场的间隙起承衔接、“穿针引线”。

在本村演出完毕,出村换会时,也是“文会”与“武会”协同表演。两村会头按传统礼仪在村口互换拜帖后,“文会”便开始了行进中的鼓乐演奏,而“武会”则是在进村撂场后进行“压轴”表演。对于前来换会的其他村庄的花会队伍,亦是由“文会”鼓乐喧天地迎到村前,待对方在本村踩街表演完,再由“文会”吹吹打打地送回到村前。地主之谊的热情和礼数,在这欢快的鼓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武会”的武术套路表演才是这道花会的最大看点。南关少林武术会传习的是典型的北方套路,主要有拳法9 套,徒手对练3 套,个人单器械8套,器械对练13套,五人阵法4套,群打1套;主要的兵器有刀、枪、剑、拐、棍、鞭、镰等。具体徒手套路有大洪拳、小洪拳、扫堂锤、迷宗拳、梅花拳、扫堂钩、十二路弹腿等;兵器套路主要有五虎断门刀(一路、二路、三路)、关公刀、五虎断门枪、子龙枪、六合枪、梅花枪、小镰枪、两节棍、三节棍、五虎断门棍、猴棍、大铜背、霸王鞭、刀里加鞭等;对打套路主要有单棍对双枪、空手夺枪、双刀进枪、空手夺刀等。表演时,从徒手套路到兵器套路,再到对打表演,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扣人心弦。表演者刚健有力、套路娴熟,对阵中攻防严密、配合默契,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表演过程中,鼓乐声不断,叫好声不断。

三、南关少林武术会的衰落及根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关少林武术会的再度兴盛使它重现了往日的辉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与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化的迅猛步伐将传统社会的一切迅即抛入历史,村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体育健身娱乐方式的多元和民俗文化存续土壤的消亡,使盛极一时的南关少林武术会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已经连续多年没有组织出会表演了。

(一)新生力量的缺失使南关少林武术会后继乏人

后继乏人是很多传统文化项目发展的瓶颈,也是南关少林武术会目前最大的痛点。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焦虑使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孩子将来能读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常常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种种压力之下,孩子们很少有可以凭爱好支配的课余时间。然而要想学好少林武术会的“文会”或“武会”,都需要多年的努力训练,要占用很多“应该”用来进行课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习练传统武术在学校的考核中又没有加分的奖励,很自然不被放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规划里。而且,在少林武术会的练习中,会发生一些武术器械使用不当,或对打训练中失手,危及孩子人身生命安全的问题。尽管老一辈武术会会员在自身习练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磕磕碰碰,也都认为这本就在所难免,但当今时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无比金贵,这种可能性的危险便被无限放大。为安全起见,父母大多不赞同孩子参与习练。但是,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就意味着传承的中断。

(二)社会与经济变迁使南关少林武术会的中坚力量流失

南关少林武术会从创建之日起就是一个非盈利的民间组织,所有会员参与训练与演出都是无偿的,全凭热情和自愿。富户之家偶有捐赠,会头都会唱之于众、用之于公,除了置办、维修乐器和武术器械,就是年节时炖上一大锅猪肉,蒸上几屉馒头,招呼会员们敞开吃一顿,感谢大家对村里的贡献。从前,农村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冬三月更是有大把的农闲时间。人们参加训练没有耽误自家的活计,庙会和年节出会还能给乡亲们“添个热闹”“换个热闹”,体验到普通村民没有的荣誉感。所以,会员们对“吃会一次耍一年”也没有什么抱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市,乡村与城市有着同样的生活节奏,有着同样的商品经济、网络信息、陆空交通,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南关村更是在事实上同廊坊这个新兴的城市绑定式发展。目前,南关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城市中工作,甚至搬到市区里居住,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乡间。

年老的会员虽然没有外出,但岁月不饶人,用他们的话说——“练不动了”;青壮年会员都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常请假回村训练。即便训练和出会的报酬可以不要,误工的代价也承受不起。而长时间不训练,就会套路生疏,不仅影响表演效果,也会危及自身乃至队友的安全。“文会”尽管没有这种风险,但长时间没有习练和演出,也造成了技艺生疏,演奏困难。就这样,作为支撑出会的中坚力量——青壮年会员也逐渐不再参加表演。

(三)娱乐方式的多元使南关少林武术会失去受众

从前,农村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周而复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里仅有的这道少林武术会便寄托了村民所有的娱乐向往与热情。可以说,它是乡亲们单调而艰苦的农耕生活的调节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由这些媒体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娱乐方式也普及到村里。这些媒介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崭新世界,歌舞、电影、电视剧、时事新闻、现代体育运动……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几乎一成不变的民间武术会便逐渐让人们失去了兴趣。

(四)安全感的增强使人们淡化了对南关少林武术会的依赖

对安全感的追求曾经是南关少林武术会得以兴盛的一大动力。越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习武自强、保家卫国的武术会对民众就越有吸引力,民间自组织越团结、村民个体越得到集体认同,就越有切实的安全感。而随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法治建设的深入,人们已不需要通过个人习武和自组织方式获得安全保障,无形中便淡化了对习武的渴望,对这种民间武术组织的依赖性也便逐步降低。

(五)民俗空间的萎缩使南关少林武术会的展示机会越来越少

庙会和节日庆典曾是民俗类花会展示的重要舞台。这种特殊的时节演出,是一种民间的祈祥,也是对神灵的献礼。人们身着彩衣,全身心投入,在娱神亦娱人的表演中,表达自己虔诚的期许。在人们的心目中,靠天吃饭的农业少不得各路神仙的护佑,诚心献礼,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产生于农耕社会,依附于节庆而存在的村落民俗体育活动便是这样通过独特的方式令乡民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不断调试中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①年君义、吴松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湖北体育科技》2022年第1期。。但是随着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民间传统的多神信仰被逐渐淡化,甚至作为“封建糟粕”被质疑和抛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也自然逐渐消亡。庙会消失,春节祈祥也不似以前隆重,南关少林武术会不仅失去了精神和信仰上的前提,也失去了展示的平台和契机。

四、多方助力南关少林武术会传承的可行性方略

作为一个融合了传统武术与民间花会双重文化意蕴的民俗体育项目,南关少林武术会的兴盛和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其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要想尽可能地保护其活态传承,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各种影响力量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更需要政府‘计划’发展,发挥政府在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上的引领作用,对解决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有效供给等问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①黄聪、李金金:《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首先是推进落实名录保护计划。尽管自2006年起我国便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并在2011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提供了依据,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落实上与规定还存在很大差距。调查表明,南关少林武术会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缺少必要的传承和活动场所,也没有条件开展授徒、传艺及交流等活动,这些情况需要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场所、资金的配备上,都需要行政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其次是设法纳入地方教育计划。南关少林武术会传承发展中的最大困难是后继无人,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孩子们的参与,是事关活态传承的根本问题。本来传统武术的习练非常适合纳入学校教育,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神经反应系统,对孩子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质量都非常有利。少林武术会的骨干于连江师傅曾经受当地中学领导的邀请,向学生们传授过武术,也很受欢迎,但活动只持续了半年。随着该中学领导调任他职,这次“校园之旅”无疾而终,甚为可惜。尽管学界也认识到,“所有的民俗体育都具有国民教育的潜功能,保护民俗体育就是要发掘这种潜功能,保护的前提是教育,保护的保证是教育,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还在于教育”②万义、胡建文、白晋湘:《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湘西德夯的田野调查报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但仅靠一两位有文化情怀的领导的个人支持,还是缺少长效保障。因此,较为稳妥有效的破解办法就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发挥行政职能作用,把一些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项目设置为本地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的学校教育中都有相关规定,且取得了一定保护成效。北京市教委在几个区率先试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经过验证的成功经验,廊坊市完全可以大胆借鉴、认真汲取。

再次是尝试纳入“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很多方面,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努力目标就是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体育是在独特的村落地缘空间下、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文化项目,融合了乡民的生活需要、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情趣等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打造“美丽乡村”、促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就是极好的“抓手”。南关村地处廊坊市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面向城市的孩子开展传统武术的研学体验和农村劳动体验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南关村现有房舍田园都保持着比较典型的传统农村风貌,这本来是大家普遍认为的经济劣势,但如果从还原并展示传统农村生态空间的角度看,这反而是一种宝贵的乡土资源。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就曾强调:“要尽可能地把人文社会的多样性与乡土自然资源多样性做成一体,由此规划思路才能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①温铁军:《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见罗德胤主编:《在路上:乡村复兴论坛文集(四)·永泰大埔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二)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要帮助南关少林武术会走出困境,除了政府主导、积极作为,还需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媒体是能调动社会关注的主要力量,报刊、电视和网络的宣传报道能有效扩大少林武术会的社会影响。调查表明,南关少林武术会虽然属于省级“非遗”项目,但在报纸上却没有过相关报道,网络上能查到的相关介绍也只有一两条,而且只是简短的文字介绍,没有图片,也没有相关的视频资料,这使得南关少林武术会的文化价值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情况下,媒体人员的关注和参与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对少林武术会进行立体展现和全方位报道。

高校师生也是能提供助力的一支生力军。高校教师具有科研优势,通过深入的考察,他们可以协助传承人梳理、记载少林武术会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文化特色,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宣传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献计献策。高校的学生作为调研的重要参与力量,不仅是这一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者,还有可能被这种文化吸引进而成为传承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接触这个项目之后便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待毕业后又会把这颗“种子”带到五湖四海,无形中便成为南关少林武术会的文化宣传者。

当然,需要唤起和可以唤起的社会力量还有很多,他们可能是医生、公务员或自由职业者。所有能争取的力量都要努力争取,“非遗”志愿者的队伍越庞大,力量越可观,南关少林武术会走出困境的机会也就越多。目前,廊坊正活跃着一支优秀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搞文创、跑销路、办展览、开抖音、写文章……为传承人解危救困,为廊坊“非遗”的发展奔走呼号,做出了令全国瞩目的成绩,入选了年度“非遗”传承传播榜单全国十强②吕艳静:《廊坊非遗志愿者:点亮非遗之光 守护美丽乡愁》,搜狐网,2020-05-21,https://www.sohu.com/a/396828413_183463.。但是因为南关少林武术会沉寂多年,他们所给予的关注也比较少。因此,南关少林武术会要想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寻求机遇,一定要争取这些现成的有生力量的关注与扶持。

(三)努力激发传承人的内生动力

“非遗”的活态传承在根本上依托的是传承人,所以,不管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是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最终落脚点都要归结到激发传承人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帮扶变成主动地奋发进取。

首先,要唤起传承人的责任感。南关少林武术会的技艺传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历时9代人的传承中,少林武术会不仅仅是一个举村参与的传统项目,更是村民们沟通感情的桥梁,是他们共同的快乐、寄托与信仰。所以它对于南关村村民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是南关人曾经的“精神头儿”,也是南关在相邻村镇中一张耀眼的名片。与其他的“非遗”项目不同,南关少林武术会的“文会”加上“武会”的传习人员几乎涉及到村里的每户人家,这种举村体制对争取广大村民的真心支持比较有利。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深入挖掘,阐释清楚这一民俗体育项目对南关村特殊的文化价值,唤起传承人乃至全村人的珍视,坚定克服困难也要传承下去的信念,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其次,要唤起传承人的荣誉感。由于庙会活动取消,春节年味变淡,失去了演出需求的南关少林武术会已逐渐沉寂。提起当下现状,村民们都情绪低落,无比惋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忆起往昔盛况,说起代表村民在春节祈祥、神前献祭的荣耀,很多老年会员都会滔滔不绝,甚至来个即兴表演,兴奋得仿佛当年观众的欢呼、喝彩场景犹在眼前。这提醒我们,一定要多创造演出的机会,让会员能重温这种荣誉感。荣誉感能内化为一种情感上的激励,催人奋进,令人勇往直前。

再次,要增加传承人的经济获得感。激发传承人的内生动力不能一味地靠道德说教和口头上的鼓励,毕竟,导致少林武术会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冲击。要切实加大对传承人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的经济扶助,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并努力帮他们安排一些有偿演出,或者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尽量减轻一些误工的影响,减少传承人的经济忧虑。获得了经济上的保障才能使他们可以安心传承,落实到经济上的帮扶,才真正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社会根源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渐进和孵化的过程,是一种制度与模式的建构过程。”①黄聪、李金金:《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方努力,也需要多措并举。相信有了政府支持、社会保护、民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南关少林武术会终将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结 语

曾经兴盛的南关少林武术会,作为民俗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其当下的衰落也是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目前共同的境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文化之殇,是时代之痛。传统历史文化是生存并发展于古代社会环境中的,当社会环境发生整体变迁,必然会引发这些传统习俗文化的存续困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条既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面向现代社会需求之路,确实是一个复杂艰深的大课题。梳理南关少林武术会的起源、兴盛、衰落及其走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从浅层次上讲,可以有助于少林武术会的复兴,对于保护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从深层次上讲,是如何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大问题。

猜你喜欢

少林非遗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民俗节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