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中“狼牙山五壮士”的宣传报道与叙事研究

2022-03-17杨倩如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英雄

杨倩如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区涌现的一个战斗英雄集体。2014 年9 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战期间,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代表,除了他们“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壮举本身令人景仰、感佩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即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对这一英雄集体隆重、盛大、高规格的表彰纪念,以及众多宣传机构和文艺团体的工作者对于英雄事迹及时、迅速的报道和精彩、深入的宣传。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发挥着空前的榜样示范效应,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敌斗志和必胜信念。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涌现出的众多“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集体,凝聚、升华成为新时期的“狼牙山精神”和“中国军魂”。

自狼牙山战斗发生以来,学界对于此次战斗全过程及五位勇士个人事迹的发掘、报道及其在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斗争乃至抗日战争总体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近年来,有学者结合狼牙山战斗的史实考证,对“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新闻报道和传播形态进行了专门考察①如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潘泽庆:《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史载考据》,《军事历史》2016年第5期;陈力丹:《“狼牙山五壮士”新闻报道与传播的8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新闻与传播作品研究》,《当代传播》2021年第4期;徐同宣:《写新写活军事新闻人物报道的思考——“狼牙山五壮士”战地人物通讯带给我们的启示》,《军事记者》2022年第3期;等。;亦有研究者围绕轰动一时的“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关注这一英雄群体作为中国共产党正面典型被予以塑造、宣传的叙事策略,及其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象征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榜样载体的现实意义②相关成果包括——孙砾:《烈士维权中的言论自由——以“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为例》,《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第7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案例编选委员会:《批驳历史虚无主义 依法捍卫英烈尊严——以“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邱少云人格权纠纷案为契机 德法并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编:《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邵子倩等:《红色文化进河北高校的调查研究——以“狼牙山精神”为例》,《报刊荟萃》2018 年第2 期;宁晓峰:《探索强化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面典型宣传管理的有效途径——以“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纠纷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李梦婕:《思想政治教育榜样载体的作用——以“狼牙山五壮士”为案例的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等。。本文拟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高校“四史”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一、“狼牙山五壮士”题材的新闻报道与文艺作品

(一)新闻报道

1941 年8 月,七万多名日伪军在晋察冀地区“扫荡”,对北岳和平西根据地发动进攻。9 月25 日,在河北易县狼牙山战役中,晋察冀军区一师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主力部队和群众撤离。六班的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将日伪军引到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在击退了四次进攻、消灭了五十多名敌军并耗尽了所有弹药和手雷之后,他们毁掉枪械,从数十米高的山崖上一跃而下。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挂在崖壁的一根树枝上,被人救起,伤势痊愈后返回了部队。

最早报道狼牙山战斗情况的是《解放日报》。1941 年10 月7 日,根据晋察冀地区新华社10 月5 日电讯,《解放日报》在第三版上对狼牙山战斗经过及六班战士跳崖殉国的事迹作了简要报道,盛赞这一壮举为“晋察冀之荣耀”。10 月18 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签署、颁布了《晋察冀军区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下文简称《训令》),并刊载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三日刊》第318 期上,“狼牙山五壮士”的称谓由此确定③按,有研究者认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称号是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日报》上刊载《训令》之后才确定的,笔者以为此说不准确。10月18日颁布的《训令》已明确提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称号,且《晋察冀日报》也不是最早刊载《训令》的刊物。。在《晋察冀画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还说道:“军区司令部下令全军学习这五位英雄,并且宣布他们是五位‘光荣的斗士’。”根据《训令》要求,各级机关、基层组织和战斗单位,要学习五壮士英勇坚决的斗争精神,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以激励全体军民的斗志。

11 月5 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作者为该报驻易县特派记者沈重。这篇报道后经延安《解放日报》转载(1942 年5 月26 日),引起了很大反响,后又改名为《棋盘陀上五壮士》,刊登在重庆《新华日报》(1942年8月3日),“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由此在全国广为流传。之后,作家魏巍的《壮哉,五大勇士!》和一篇相关通讯,先后发表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机关报和延安八路军司令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1943 年5 月17 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发《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作者不详),这篇370字的报道,从此成为叙述这个英雄集体事迹的标准版本。

(二)文艺作品

在此期间,“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成为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题材。相关作品众多,包括: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的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和魏巍作词、罗浪作曲的歌曲《五壮士之歌》,《晋察冀日报》主编邓拓创作的诗歌《赞狼牙山五壮士》,画家彦涵与作家华山合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木版连环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前线剧团团长胡旭主持创作的四幕戏剧《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根据地军民的喜爱,并传播到海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重大影响。1944 年,周恩来去重庆时,向美国记者赠送了木版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1945年4 月,这组连环画的英文版以精装袖珍本形式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上,并被分发到远东战场上的美国士兵手中,人手一册,旨在以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来激励他们。当时许多外国报刊和广播电台都进行了报道,一名外国记者还受邀前往狼牙山进行采访,“狼牙山五壮士由此被誉为二次大战中的世界级英雄”①余炳年:《壮士葛振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8 年拍摄了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编剧是曾经担任晋察冀军区冲锋剧社社长和晋察冀文工团团长的邢野,导演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级导演史文炽。1993 年,这部电影被评选为“百部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之一②详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文化部于1993年9月13日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教基〔1993〕17号)。。近年来,3D 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同名电视剧也已投入制作。

目前,已知的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歌曲、诗歌、通讯、剧本、小说、弹词、快板、评书、版画、油画、连环画、雕塑、琵琶曲、话剧、京剧、舞剧、河北梆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并被翻译成英、德、法等多种语言,成为反映革命战争和重大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

在革命战争年代,“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还被编入各解放区的小学语文课本。③据笔者所见,在中共胶东解放区小学生国语课本中有《七勇士死守狼牙山》的课文,在中共安东省教育厅编写的小学国语教材中亦有《狼牙山上的七勇士》的课文。新中国成立后,沈重撰写的通讯经过修订,被选入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④据不完全统计,《狼牙山五壮士》课文,被收入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北京课改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等。“他们的故事,带着悲壮的色彩,走上了舞台、银幕和荧屏,并通过教科书和读物传遍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他们的英雄气概已化作一种精神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⑤高卫燕:《丰碑——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初中生世界》2016年第47期。,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二、“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宣传策略与示范效应

通过梳理上述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笔者发现,对狼牙山上五位八路军战士英雄事迹的叙述,无论是“五个神兵”“五大勇士”或“五位斗士”,均不若“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称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个中原因,除了五位战士誓死抵抗、舍生取义的壮举本身感人至深之外,笔者以为,还应归功于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八路军总部党、政、军领导对于这一英雄群体事迹的大力表彰和隆重纪念,以及众多新闻和文艺工作者迅速、及时的报道和精彩、深入的宣传。

(一)报道宣传之及时深入

狼牙山战斗结束后,晋察冀军区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对五壮士事迹的总结和宣传。最初的两则报道是在狼牙山战斗发生后10天发出的。1941 年 10 月7 日,《解放日报》第三版以“毙敌百余弹药耗尽 七勇士坠崖殉国”为标题,报道了狼牙山战斗的情况。之后,10月13日的《大众日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上也有题为《七勇士死守狼牙山》的报道。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且正值敌人疯狂扫荡之际,这样的战时新闻算是快捷的。然而,这两篇报道均将坠崖殉国的战士人数误作“七人”。事后经过调查,发现当时阵地上原有七人,指派六班负责掩护的七连指导员蔡展鹏将一团仅有的一挺轻机枪及百余发子弹配给六班,但在战斗中子弹很快打完,班长马宝玉便让机枪班的两名正、副射手带着机枪先撤,是以阵地上只剩下了五人。除牺牲战士的人数外,这两篇报道对于战况的记述基本准确,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发生这样的误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①参见陈力丹:《“狼牙山五壮士”新闻报道与传播的8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新闻与传播作品研究》,《当代传播》2021年第4期。

这一误报很快得到了更正。根据当时指挥战斗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回忆,从狼牙山棋盘陀跳崖的八路军战士是五位,这个消息在当天就得到了确认。②据杨成武回忆,当时参加狼牙山战斗的六班,“全班除去因病住院的同志外,只剩下五人”。当天下午3点多钟,狼牙山通天顶上的观察组曾通过“飞线”(电台)向他报告,“敌人正在疯狂地向他们扑去,在望远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五位同志的投弹和射击动作”;不一会,又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七连六班五位战士宁死不屈,砸坏手中的枪支,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下午4点钟左右,狼牙山下的一个情报站交通员又通过“飞线”报告说,“狼牙山棋盘陀寺庙的李老道特地跑下山,要情报站设法赶快转告我,有5位八路同志在棋盘陀附近的险峰上英勇跳崖,其中两位被挂在凌空伸出的小树上,是死是活不知道,请赶紧派人去营救!”杨成武当即派人去营救两名受伤的战士,当天傍晚,一团长邱蔚通过电话向他报告:葛振林和宋学义居然带着伤归队了!杨成武随即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了情况。见杨成武:《李老道与狼牙山五壮士》,《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2期。得知宋学义和葛振林获救后,他立刻指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干事钱丹辉赶赴医院,采访两位英雄。钱丹辉系采访五壮士中幸存者的第一人,他在采访结束后,连夜返回并含泪完成一篇800余字的采访稿,经杨成武审阅后发往晋察冀军区。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收到电文后批示,向延安八路军总部转报。“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由此在晋察冀边区和整个敌后根据地传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还向全国播出了这一消息。

然后是沈重的《横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这份通讯的撰写和刊发,经历了怎样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过程。1941 年秋季反“扫荡”期间,沈重充分发挥了特派记者直抵前沿阵地的优势,采写了一系列反应迅速、报道深入的战地通讯。“狼牙山上的这场战斗,论规模,不算大仗;论参战人数,我军只有五名;论级别,最高的是班长。如果以今天个别记者追求采访高级别、大规模、大场面、大事件的标准来看,这场战斗没有什么采访价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记。”③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但沈重得知此事后,克服了自己一只眼睛完全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必须戴眼镜矫正的困难,立即奔赴五壮士所在部队采访。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无论多么遥远、艰险的目的地,都只能徒步前往。据知情者回忆,“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不知道这位学生出身的知识分子八路,脚上打了多少血泡,身上被荆棘划了多少口子,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被石头绊倒,来不及抚摸身上的擦伤,摸摸索索着在地上找眼镜……我们只知道,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的第24 天——10 月19 日,作者经过了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了。这中间的甘苦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能尽述。”①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之后这篇稿件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往报社驻地,“交通员怀里揣着稿子,沿着深山沟里的羊肠小道,躲过日本鬼子的搜山、汉奸的袭扰,还要提防着山林里的狼和豹子,从易县出发,经过完县、唐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才到达报社驻地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共计7个县,200多公里路。稿子到达后,社长邓拓和编辑部都很重视,立刻进入编辑程序,进而排版印刷,发行到边区内外的读者手中”②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最终,在五壮士跳崖40天后的11月5日,这篇通讯刊发在《晋察冀日报》上。“在条件恶劣的抗日战争年代,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能在40天见报,可以想见这40天里有着多少辛劳、危险、艰难,然而,更多的是热爱。是党报工作人员对党报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热爱!”③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这篇通讯被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报纸转载,“各大城市刊登‘狼牙山五壮士’的报纸印刷出来,便被抢买一空,民众争相传阅”④赵霰编:《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成为中国现代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经典篇章。

魏巍也是“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最有力的宣传者之一。五壮士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老一团,其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团。这是一支有着辉煌战绩和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长征途中,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十七勇士”就隶属于这支部队,魏巍也曾在这支部队工作过。当他得知狼牙山战斗的消息之后,立即赶到五壮士所在的一团七连进行采访。他首先采访了在这次战斗被打瞎了一只眼、身负重伤的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蔡展鹏,听他们讲述了整个反扫荡阻击战的经过。又到医院采访了正在养伤的葛振林和宋学义,详细询问了当时激战的过程和细节,完成并发表了社论《壮哉,五大勇士!》及一篇通讯。之后,他仍心潮澎湃、无法平静,又创作了《五壮士之歌》,盛赞“钢心铁胆五勇士,为国牺牲志气高”⑤蔡展鹏:《忆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狼牙山五壮士》,中共蔚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蔚县委员会合编:《狼牙壮士马宝玉》,1992年版,第30页。。经作曲家罗浪谱曲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军民中传唱开来,掀起了一股“歌声流传晋察冀,人人歌唱子弟兵”的高潮。晋察冀军区专门印刷单行本下发到连队让战士们学唱,极大地激发了边区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战士向五壮士学习、奋勇抗击侵略者的热情与斗志。

之后晋察冀军区决定在三烈士牺牲的地点树碑建塔,聂荣臻司令员指名由魏巍代为起草碑文。魏巍在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经过呕心沥血的构思和反复修改,以最为精粹的文字和饱满充沛的情感再现了狼牙山战斗的激烈悲壮及五勇士事迹的伟大意义。在三位烈士纪念碑建成后,他又连夜写成长诗《最高的塔》,歌颂五壮士“以无比坚贞的金刚石,在晋察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树立起一座,飞散着最美丽的火星的塔……”⑥赵倡文等:《魏巍与狼牙山五壮士的不解之缘》,《党史博采》2008年第11期。,以此弘扬晋察冀边区军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正义必胜的信念。

此外,在晋察冀军区的多篇战报和工作总结中,亦反复强调五位战士“继承与发扬了我八路军的战斗作风”,“在残酷的斗争中创造了伟大的壮烈的光荣的例子”,“发扬了伟大的布尔什维克的牺牲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崇高气节”。①晋察冀军区记述和总结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文献包括: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扫荡”战斗详报》(1941 年11 月7 日)、《晋察冀边区部队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扫荡”政治工作概况》(1942年12月)、《晋察冀军区1941.8.13—10.17反“扫荡”战役总结》(1942年2月1日)、《晋察冀军区一九四一年工作总结》(1942年),等。

(二)表彰纪念之隆重盛大

1941 年11 月16 日,《解放日报》刊发《晋察冀狼牙山三烈士弹尽跳崖殉国,军区决定纪念办法》一文。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为壮烈殉国的三位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杨成武司令员在追悼会上宣读了《晋察冀军区关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具体内容包括:

一、在每次战斗中,高度发扬英勇顽强的搏斗精神,以战斗的胜利纪念他们。

二、在烈士牺牲地点,建碑纪念,并命名为狼牙山三烈士碑。

三、决定马保林(即马宝玉)等烈士作为一团模范七连的荣誉战士,每逢纪念日点名时,首先应从荣誉战士点起。

四、对光荣负伤的葛振林、宋学义二同志,除通令嘉奖外,并各赠荣誉奖章一枚。②孙丽萍、光新伟:《狼牙山五壮士:一个抗日英雄群体》,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编:《抗日战争新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

葛振林和宋学义康复后,分区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嘉奖仪式,向他们颁发了“模范青年”勋章,还将二人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

为了贯彻《训令》精神、隆重纪念三名殉国的烈士,晋察冀边区决定修建狼牙山三烈士纪念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根据地军民在岩石与荆棘丛中,以肩挑、背扛、山羊驮运等方式,将水、石灰和砖块运到高耸的棋盘陀峰顶。三烈士纪念塔建成后“,保定、望都、易县、满城……周围几百里的村庄城镇,都能看见巍巍的狼牙山上耸立着银白色的巨塔,给人以崇高的敬仰与追慕,却叫敌人看了心胆俱寒”③《狼牙山三勇士忠烈传千古》,《解放日报》1942年7月29日。。这一情形令日本侵略者充满恐惧和仇恨。1943年秋,日寇再一次向狼牙山根据地“扫荡”,专门架起山炮对准三烈士塔猛烈轰击,将塔拦腰击毁。之后日伪军又在山下建立大型据点,阻挠根据地军民重建纪念塔。在敌人眼皮底下修建的这座“最高的塔”,“像一把利剑,戳穿了敌伪‘大东亚圣战胜利’的谎言;又像一把高擎的火炬,照亮敌占区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也像一位神勇的斗士,壮了我八路军的军威”④余药夫:《五壮士纪念塔沧桑》,见王笠夫、余药夫主编:《狼牙山五壮士赞歌》,接力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这无论是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壮举。

(三)示范效应之广泛深远

“五壮士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舍身跳崖的英雄壮举,成为我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⑤赵霰编:《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140页。在革命战争时期,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不惧强敌、敢于和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群体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自1940 年至1944 年,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就出现了“莲花峰七勇士”(天津蓟县)、“黄崖洞三烈士”(山西黎城)、“长嵯三十七壮士”(河北张家口)、“黄崖山五壮士”(河北满城)、“笛崮山十四勇士”(山东临沂)、“曹坝岗五壮士”(亦称“鸡蛋砣五壮士”,河北涞水)、“歪头崮三勇士”(山东沂水)、“老帽山六壮士”(北京房山)、“宁城九壮士”(内蒙古宁城)等英雄群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5月23日,日军再次“扫荡”狼牙山地区。冀中二十九团三连四班后撤时担任掩护任务,被敌军包围,战至弹尽。在班长耿五华带领下,战士孙红喜、刘金、苏士文、贾振武砸毁武器,跳崖殉国。除贾振武受伤生还外,其余四人均壮烈牺牲,这五位战士被誉为又一组“狼牙山五壮士”。在解放战争中,晋察冀边区又相继涌现出“西大尖五壮士”(河北承德)和“西甸子五勇士”(河北崇礼)等英雄群体。①上述英雄群体的事迹,详见拙作《壮士岂独狼牙山》,《书屋》2021年第6期。

值得重视的是,自狼牙山战斗结束之后,几乎所有类似英雄群体的报道,都对标“狼牙山五壮士”并以之为标题,以突显其事迹之英勇壮烈,诸如“……也有五壮士”“壮烈堪比狼牙山……”“神勇堪比狼牙山……”“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悲壮的……”“与狼牙山五壮士相辉映的……”“堪与狼牙山五壮士媲美的……”“与狼牙山五壮士同样不朽的……”“冀东抗战中的狼牙山壮士们”“红土地上的狼牙山五壮士”“海上狼牙山之战”“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一个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英雄群体”等,或是采用“这里也有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悲壮的故事”“这是一个如同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故事”“几乎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同样战斗经历的……阻击战”“这个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英勇、曾获通令嘉奖的英雄群体,今天却鲜为世人所知”之类的叙述方式。这些充分说明“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报道宣传和英雄群体的形象塑造产生了巨大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里涌现出了那么多的英雄,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们有理想和信念,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②宫剑南:《狼牙山五壮士:令人震撼的壮美精神史诗》,《中国艺术报》2021年7月1日。

三、“狼牙山五壮士”精神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升华

(一)五壮士精神的历史溯源与燕赵地域文化的形成

狼牙山地处河北易县,是两千多年前燕国音乐家高渐离在易水之畔送别义士荆轲西赴咸阳刺杀秦王嬴政之地。荆轲刺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事迹却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今易县县城西南建有荆轲衣冠冢,此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燕赵之地向有任侠尚武、重义轻生的传统,自荆轲、高渐离刺秦之后,在国家临难、民族危亡之时,仗义不惧死、慷慨赴国难者一脉相承、千年不绝。故《史记·货殖列传》称燕赵之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3页。;《隋书·地理志》称燕赵“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④(唐)魏徵:《隋书》卷30《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59—860页。;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更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语⑤(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7页。。

然而,荆轲刺秦的故事真的可以与“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相提并论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荆轲刺秦的动机并非出于其祖国卫国与秦国之间的冲突,而是燕太子丹与秦始皇的私怨。史载太子丹年轻时曾入秦为质子,“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遂得逃归,深怨于秦”,之后招徕、蓄养死士,意欲刺杀秦始皇,以图报复。⑥《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见(汉)司马迁:《史记》卷86《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28页。结果行刺失败,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燕王喜在秦兵逼迫下斩太子丹以献,但最终仍不免被俘亡国的命运。是以后世多将燕国灭亡的原因,归于太子丹的“轻虑浅谋,挑怨速祸”①《资治通鉴·秦纪二》:“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1页。。

战国时代王公贵族多豢养游士以图私利,士人们也往往在“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理念驱使下去报答这种“恩遇”,此种行为多源于私人情谊,而非为了国家和民众的长远利益。相传太子丹蓄养荆轲三年,为了让荆轲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给予各种异乎寻常的礼遇,以示笼络②《燕丹子》卷下:“太子甚喜,自以得轲,永无秦忧。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得罪于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凡庸人当之,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太子幸教之。’”见王天海:《穆天子传译注 燕丹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30—231页。。于是荆轲在易水之畔与太子丹作别,慷慨悲歌,“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③(汉)司马迁:《史记》卷86《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28页。,这一幕遂成为千古绝唱。以今视之,荆轲身上体现出战国侠士重然诺、讲义气、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品格,千载以下仍令人敬重钦佩,刺秦故事也因此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荆轲此举是否明智?答案则是见仁见智。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战国末年天下统一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阻挡,荆轲刺秦可谓逆流而动,其失败的结局是难以避免的。英雄侠士的所谓“惊世之举”,在特定情境下也有可能会变成盲目甚至愚蠢的选择。对此,后人应审势度势,作出理性客观的评价。④按,“元初三大儒”之一的保定籍学者刘因曾作《吊荆轲文》,认为荆轲“惭一时之豢养兮,遗千古之盗名。逞匹夫之暴勇兮,激万乘之雄兵。挟尺八之匕首兮,排九鼎之威灵。死而伤勇兮,虽死何成。呜呼吾子,其愚也!”刘因批评荆轲不识时务、不讲策略,对当时天下的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致铤而走险,招来杀身之祸,笔者亦赞同此说。详见王云五主编、刘因著:《丛书集成初编·静修先生文集2》卷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5—86页。

(二)五壮士事迹的现实意义与燕赵英雄精神的升华

诚如狼牙山三烈士纪念塔落成之际聂荣臻司令员的题词所言,“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正是五壮士在棋盘陀上的纵身一跃,使“荆轲刺秦”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奇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崇高气节得以升华。而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众多英雄集体,大多诞生在晋冀鲁豫边区这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敌后根据地,其中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有着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无私奉献、不惜自我牺牲的光荣传统。三烈士塔碑文对此进行了生动深刻的阐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呜呼!三壮士已战死矣,而生者犹继续为人民战斗。望狼山巍巍之高峰,谁不为之赞叹,而高歌我军对民族之忠贞,坚信我民族之不可战胜也!⑤魏巍草拟,陈子端书写:《狼牙山三烈士塔碑文》,引自王笠文、余药夫主编:《狼牙山五壮士赞歌》,接力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笔者以为,这才是对“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一古语所进行的最为光辉、壮烈的诠释!换言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样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英雄群体,只会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只会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之中,这才是真正彰显燕赵地域文化与英雄精神的军队和人民,也才是真正继承并超越历史的伟大抗战精神之体现!

正因如此,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在英雄事迹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均将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传奇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精神和重大的现实政治内涵。以沈重的通讯为例,作者开篇引用的诗句及古老传说,不是为了颂扬昔时易水河畔慷慨悲歌的壮士荆轲,而是为了衬托和突出现实中的五位“神兵”。他们每一个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临跳崖前,战士葛振林说:“咱们坚决抗日到底,为了保卫边区,咱们死也是光荣的!”胡福才说:“都是八路军,不是边区的也是中国人!”①沈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晋察冀日报》1942年11月5日。作者将这样真实生动的“兵言兵语”记录下来,这就为五壮士的义举找到了思想基础,使历史与现实在此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曾经为诗人所歌颂的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的壮士的故事,在今天为人们所亲眼见到的五个‘神兵’鬼泣神惊的新战绩的面前,也将显示了前者的颜色的黯淡……”②沈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晋察冀日报》1942年11月5日。

再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编剧邢野曾在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工作,该地距离五壮士跳崖的地点不远,对当时的情况较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邢野决定将这个“历史性很强的、纪念碑式的英雄事迹”改编成电影,“为弘扬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真实记录战争年代发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尽一份绵薄之力”③邢野:《将英雄故事搬上银幕》,《石家庄日报》2021年4月28日。。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除了着重描写五个战士在狼牙山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外,邢野还注意展示他们在反“扫荡”时的表现,突出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成长过程。邢野认为,当时五位战士面临两条出路的抉择,而党的教育及其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他们不畏生死、英勇顽强的内在原因——这一点尤其感人至深。④邢野:《将英雄故事搬上银幕》,《石家庄日报》2021年4月28日。是以片末主题歌对影片主旨进行了升华——

高山擂鼓,大风鸣起锣,苍天拨动日月琴,江河慷慨悲歌。

昔日易水河畔,渡过英雄荆轲,易水波浪滚滚,英雄血溅秦国。

啊!昨日狼牙山顶屹立着壮士五个,棋盘陀上的峭壁,壮士挺身跳落。

多少英雄的鲜血,换得锦绣山河!且看中华儿女,创造幸福的中国!

影片上映后,在观众中引发了长久的观影热潮,被誉为“民族战争中最经典的英雄史诗之一”⑤据导演史文炽回忆,“你再也找不到哪部电影像它一样让观众疯狂”,“很多地方连续一年不换片子,天天上映,场场爆满。很多人把台词记下来,白天晚上有空就拿出来看,最后倒背如流。一位小战士观看时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喊着要杀日本鬼子给五位英雄报仇;还有的在电影院里突然带头喊起了口号,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看电影,只能叫人来把他架走。”详见报道《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辞世》,《新闻晚报》2005年3月23日。,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红色经典。

值得关注的还有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该作品完成于1959年,是为刚成立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迎接国庆十年庆典的开馆展览而创作的。詹建俊在接受任务之后,深入狼牙山考察并走访了幸存者葛振林等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作品。画家抓住了五壮士跳崖前的瞬间动态,以豪放粗犷的笔触,描绘出五壮士钢铸铁浇般的造型、威武雄壮的姿势和严峻果敢的神情,将人物和狼牙山的造型熔铸为一体,于悲壮中透出一股大义凛然之气。据画家本人回忆,当时这一构思曾遭到了一些否定和批评,认为作品应该再现五壮士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①据画家詹建俊回忆,当时一些美术和党史专家在审查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草稿的时候,提出了批评:“觉得把五壮士画成站在那里不动还准备跳崖的状态,对五壮士的精神是一种歪曲。因为在当时有一种文艺思想,就是觉得表现英雄人物,特别是战斗的英雄人物,必须要把他们放在战斗当中,才能够体现他们的英雄精神。”见宫剑南:《狼牙山五壮士:令人震撼的壮美精神史诗》,《中国艺术报》2021年7月1日。但詹建俊力排众议,坚持将画面定格在英雄跳崖的历史瞬间,以英雄丰碑的形式来体现抗日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以及烈士与祖国山川同在的主题思想。最终完成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震撼观者的心灵”②孙晓龙:《历史的惊涛:从狼牙山五壮士看詹建俊的重大题材创作》,《中国国家美术》2015年第4辑。,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级藏品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插图,被誉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经过上述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演绎,“狼牙山五壮士”高呼口号、纵身跳崖的悲壮之举,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惊心动魄且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由此彰显了革命军人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战斗意志,以及为了理想信念、为了人民群众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在这种信念和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经过了近4年的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可以说,“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和精神已升华为当代中国军队的“军魂”。

结 语

回顾“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报道和宣传情况,我们发现,自革命战争年代至今,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材的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塑造了英雄群体的光辉形象,对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传奇故事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全新的解读。创作者“不满足于单纯的历史叙事,不满足于还原历史的真相,而是希望用人物的故事、形象来表达我们对英雄的赞美和评价,从而成为一部经典”,“现在看来,他们依旧是高峰”。④按,此语为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对詹建俊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的评价,见宫剑南:《狼牙山五壮士:令人震撼的壮美精神史诗》,《中国艺术报》2021年7月1日。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既与慷慨悲歌、任侠尚义的燕赵文化特色相契合,又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军人传统得以弘扬,由此产生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出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之崇高气节的精神象征。

1985 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聂荣臻元帅再次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五勇士“忠于革命忠于理想而彻底献身的壮举,在侵略者面前忠于祖国的伟大民族气节,为顾全大局而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品德,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⑤聂荣臻:《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军事历史》1985年第2期。。2014年 9 月 1 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狼牙山五壮士”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 名抗战英雄、英雄集体名录;2015年9月3日,在庆祝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式上,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阵。

2021 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专题片《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党史专家马沈在介绍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时,着意强调五壮士故事体现的精神实质是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血脉相连,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从战乱时代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到和平时代的“勇往直前”,再到复兴之路上的“争分夺秒,不负韶华”,以及当前战“疫”大局下“全国一盘棋”,众志成城、令行禁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狼牙山五壮士感天动地的精神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榜样,也成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①宫剑南:《狼牙山五壮士:令人震撼的壮美精神史诗》,《中国艺术报》2021年7月1日。,由此升华、凝聚而成的“狼牙山精神”,通过各种形态的红色经典的阐发与传播,必然是与时俱进、永不落伍的。

鉴于“狼牙山五壮士”已成为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经典案例,今天的我们,梳理和回顾“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报道、宣传与研究情况,以及相关题材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追忆革命战争年代中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的壮烈义举和不朽功绩,从中总结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褒扬、宣传英雄烈士事迹、精神、形象的先进经验,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和人民军队光荣革命传统最好的纪念与传承。笔者相信,深入总结并积极借鉴这一题材新闻报道的宣传策略与文艺作品的叙事成就,必将为高校“四史”教育中运用红色经典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提供有益的实践范例。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英雄
英雄犬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编写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妙对
自古英雄出少年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