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日常工作的“内卷化”及破解
——基于拟剧理论的视角

2022-03-17陈梦雨陈国华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卷化评价学校

文∣陈梦雨 陈国华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在他看来,人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竭尽所能呈现最完美的演出。教师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演绎着各种行为,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教师不断提高要求,甚至陷入“内卷化”状态。近年来,基于不同的社会现象,“内卷”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更像是一种超出范围的倒退,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陷入无限竞争的怪圈,为了赢得竞争,按照规则奋力向上的过程在到达某个度后便不再发展,甚至有倒退的迹象。[1]

一、教师工作“内卷化”的具体表现

(一)时间的延续性:工作时间延长

教师日常的时间,可分为教学的前台工作时间,和非教学的后台时间。在“内卷化”的时代,教师在本应能卸下“面具”的“后台”时间变得越来越不轻松,越来越“前台”化。

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教师选择压缩自我的生活空间以争夺资源,有限的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但工作时间延长并不代表效率提高,不少教师为了不让其他教师和领导认为自己不努力、不积极,在正常的工作量下刻意延长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长期低效率且非自愿的工作正在渐渐消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信心,不少教师逐渐养成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态度,本来课堂上能讲完的内容延后到了课下。这种情况不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幸福感提升,还是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都无益。

(二)空间的广延性:处处是课堂

在“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业绩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所教班级的成绩,教师努力将有限的课堂做了无限的延伸。如,办公室、家里等非教学场所本应是教师备课休息的地方,但教师为了补差提优,随时随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将其变成了教学的“新空间”。

二、教师工作“内卷化”的原因

(一)教师之间无意识的“剧场效应”

假设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剧场中,大家都安稳坐在座位上观看,但是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不顾规则站起来,于是其他人也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纷纷站起来,但是大家全部站起来后整体的观看体验更差了,这种“剧场效应”使遵守秩序的人成为受害者。

学校教育中的“剧场效应”在根源上偏离了教育本质和规律,置身其中的教师面临着专业发展的危机。[2]现实中有的教师其实并没有发现自己成为“内卷”的一员,成为规则的破坏者。明明自己当初抱着热爱的心投身教育事业,明明自己多加班、多占课、多布置作业受到了来自领导和家长的夸赞和表扬,最后却身心俱疲。对于教师来说,日常教学最主要的时间应该在课堂,课堂上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不能一味地否定、排斥甚至妄想消解它,我们应该杜绝恶性竞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非教学工作引发教师自我消耗式“内卷”

目前,各类非教学任务占据了教师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由于师资配置紧缺、学校与各行政部门权责错位、学校自主发展话语权低等原因,学校不得不接受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任务,并将任务分配给教师。教师的教学工作看似轻松,实则需要长时间且细致的打磨,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各类非教学任务的出现不仅会打乱教师科学的教学计划,甚至会占据教师正常的教学时间。教师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非教学工作所占用,无效的非教学工作消磨着他们对教育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使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工作。这种不健康的工作安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导致了教师日常工作呈现自我消耗式的“内卷”状态。

(三)社会舆论对教师期望过高

社会舆论对于教师行业的要求过高,教师被几乎完美的道德标准约束着。教师往往为了达到和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许而严格要求自己,在前台“表演”会更加追求完美。教师为了维护自己专业的形象,往往会将一些给观众带来消极印象的行为隐藏。久而久之,教师的高度付出和低效能回报会导致教师在前后台态度不一致,出现在前台时教师专业、耐心、积极乐观,而在后台时教师却抱怨、虚假、消极懈怠的现象,如此极端的现象将阻碍教师专业成长。

(四)刚性评价体系引发教师焦虑

目前,教师评价考核主要靠量化指标来实现,并以考核教师绩效成绩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价为主。为此教师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指标的工作上。而且有限资源下教师晋升之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评价标准亦逐步提高,评价已然成为教师的“压力源”。

教师刚性的量化考核导致教师的工作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评职称或评优的依据,通过将教学工作量化、细化形成面向多类型教师的统一评价标准。定量考核的优点是通用性和客观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为了更加公平地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逐步细化、复杂化,使教师压力倍增。统一的指标评价约束了教师的行为,限制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长期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工作会大大消磨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内在动机,使其走向自我成长的“封闭圈”。

三、教师工作“内卷化”的破解策略

(一)教师提升自我认知,唤醒职业认同

“内卷”实质上是一种外部驱动的现象,为了防止被外部的压力与环境所裹挟,教师就要从内部找准自己的定位,适当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在迷雾中思考和审视自己,放平心态,不要盲目从众。

教师需要提高自己认知的层次。这里需要加以区分的是,教师要提高自我认知而非自我认同或自我要求的层次,毕竟“内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群体在日渐趋同的价值评价观体系下无法达成自我认同。一个人的认知层次体现了他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程度,教师在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师对自我发展没有清晰的、达到一定高度的认知。面对“内卷”,教师看似在与外界进行沟通,实际上是在与自己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前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水平和能达到的高度,当面对一些低层次的问题时也不会“一把抓”,处理问题时也会得心应手,赢得身心的自由与放松。[3]

(二)学校管理优化编排工作

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整体部署,教师非教学工作产生的根源虽不在学校,但与学校直接相关,学校发展定位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会给教师工作带来困扰和问题,因此解决教师“内卷化”现象,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改进。

首先,学校应厘清教师教学工作与非教学工作的界限。目前,非教学工作任务常挤占了教师正常教育教学的时间,因此学校需要规范教师工作目录清单,明晰各方的工作职责、内容和时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上级规定下放教师职称评定权,分离教师职称待遇与非教学工作的关联性。

其次,学校管理要合理配置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的结构与时间。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共同影响着教师日常工作的效率。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教学工作的配置就比较合理; 反之,非教学工作的比重较多,超过教学工作则不够合理。学校应该将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安排在备课、上课、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上,并灵活配置非教学性人员处理非教学工作。

(三)社会理性宣传,营造合理期望

社会要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如今,不少家长对教师和学校要求过高,以重点学校的标准要求教师。社会导向需要明确:义务教育不应该是竞争性的,以竞争和淘汰规则约束义务教育的发展是违背其原则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公众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回应社会的疑问与关切,努力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另外,社会需要宣传良性的家校关系。随着“家长退群”事件的频频发生,家校关系愈发紧张。家校沟通的初衷是以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各自分工又默契合作。此外,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还需社会各界的宣传与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媒体、社区、家庭应对教师施以合理的期望,促进家校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合作。

(四)政府改革评价体系,助力教师成长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功利主义评价导向。《总体方案》将重点放在教师教学效率上,放在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重视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以期唤醒教师的自我内驱力,使教师重新树立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引导教师在迷茫的“内卷”道路上找回自我。当下我国教师评价的主要导向还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难以调动教师自我提升的驱动力,要想真正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突破专业发展的边际效应,就要发挥增值评价的作用,同时发展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让教师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发掘自身的潜能,唤起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总之,要破除教师日常工作的“内卷化”困境,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得到来自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无论社会如何焦虑,教育如何“内卷”,作为社会进步重要推动力的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价值观,同时,也呼吁社会多一份理解,支持教师守住内心的底线,共同守护教育一隅宁静平和。

猜你喜欢

内卷化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学校推介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