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穴“天突-大椎”的临床应用
2022-03-17辛思源李春华朵皓英
辛思源 李春华 朵皓英
(1.承德医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2.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 北京 100073)
“相对穴”(the Complementary Acupoints)[1][2]是指头颈、躯干、四肢身体各部位,阴阳相对的两个腧穴相配伍,通过阴阳相济,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这些穴,一个在阴经,一个在阳经,在部分上肢及下肢有互为表里经穴的关系。“相对穴”是根据中医“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依据中医阴阳学说、经脉的循行规律[3],经络的脏腑表里关系,在挖掘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总结的一种配穴[4]。天突-大椎即为一组相对穴。
天突,是任脉、阴维脉之交会穴。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的交会穴。为主治外感表证、疟疾和督脉病以及穴位所在处病变的常用腧穴。为全身退热之要穴。天突穴与大椎穴成阴阳相对。近年来,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临床应用广泛,现探讨如下。
1 相对穴“天突-大椎”的针刺方法
1.1 穴位属性
天突,位于颈部,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是任脉、阴维脉之交会穴。有降痰浊,利气道,宣肺气,降气逆作用,多用于外邪犯肺,气道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病证,为治疗气管、喉、咽及食道疾病的常用腧穴。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因第7颈椎为最大的椎骨而得名。又因其可治疗机体诸虚劳损而又名百劳。是手足三阳、督脉的交会之穴。为主治外感表证、疟疾和督脉病以及穴位所在处病变的常用腧穴。为全身退热之要穴。
天突穴与大椎穴,分别位于身体的前、后两侧,分属于任脉与督脉,任脉总属一身之阴,督脉总属一身之阳,前后阴阳相对。
天突-大椎的针刺方法,能够疏调任脉与督脉的经气,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以活血通滞,沟通阴阳,可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疗效甚佳。
1.2 透刺施术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采用28-30号针1.5-2寸毫针进行操作。天突穴,先直刺0.1-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肺尖及锁骨下动脉;局部有酸胀感或咽部有紧迫感。大椎穴,沿棘突间刺入0.5-1寸,局部酸胀感;1.5寸以上时可深及孔,有酸麻感向上肢或下方放散,注意不可强烈捻捣,以免损伤脊髓。
天突穴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必须严格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此外,相对穴“天突-大椎”在操作治疗时,还应注意进针层次。
天突:皮肤→皮下筋膜与颈阔肌→颈深筋膜→胸腺或其残留组织及结缔组织。皮肤有锁骨上神经的内侧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脂肪组织、颈阔肌(皮肌);皮神经有颈横神经、面神经的颈支;浅静脉有颈前、外侧浅静脉,颈前静脉的下端由横支吻合,称静脉弓(针刺时应避开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颈深筋膜,在两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深面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止点之间,深进胸骨柄后方的胸腺残留物。胸腺后方有左头臂静脉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因此该穴位不能向后刺,只能向下刺,不宜太深。
大椎:皮肤→皮下筋膜→胸背筋膜→棘上韧带→脊间韧带一弓间韧带→(硬膜外腔)。皮肤有第7、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交织分布。该部皮肤是项部与胸背部移行部,其内有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皮下筋膜致密,脂肪组织中有许多纤维隔,连于皮肤和胸背深筋膜。枕动脉发自颈外动脉,当其经过头上斜肌表面时,发出降支,向下又分浅、深二支,前支与颈横动脉浅支吻合;后支与椎动脉的分支和颈深动脉吻合。严防刺伤脊髓。
2 相对穴“天突-大椎”的适宜范围
相对穴“天突-大椎”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天突穴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喑哑、慢性咽炎等病;大椎穴可以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怔忡、癫痫、舌纵不收、白细胞减少症、痤疮、偏头痛等。现分别阐述如下:
2.1 天突穴的适宜范围
很多古代医籍中均有天突穴主治功用方面的相关论述。例如,《席弘赋》中提到“谁知天突治喉风”。《灵光赋》中又云“天突宛中治喘痰”。此外,天突穴还可治疗咳嗽、哮喘、小儿喉闭等,《扁鹊心书》中说“须灸天突穴五十壮,重者灸中脘五十壮”可疗哮喘;《玉龙歌》中又说:“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百症赋》中说咳嗽连声,“肺俞须通天突穴”。
2.1.1 天突穴的古代应用
(1)咽喉肿痛。《扁鹊心书》曾提及“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喉痹之症,多由肺肾阴虚,风寒客之所致。故治疗之法,重在肺肾。必先开豁痰涎,痰涎既涌,咽喉自然通利,然后再图根治。灸天突功在治肺,宣肺化痰,清利咽喉。
(2)咳嗽。《针灸资生经》载:“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差,盖天突穴也”。此为寒邪袭肺,致肺失宜肃,肺气上逆而作咳。灸天突,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1.2 天突穴的现代应用
(1)喑哑。对于喑哑患者,治疗可选取天突、列缺、照海。刺入捻转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捻转出针。
针刺后,以患者感觉咽部灼热效果为佳。起针2小时后,则是患者感觉咽喉舒畅轻松。
《灵枢》有“优恚无言,取天突”“不能言取照海”之记载。杨士瀛《直指方》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该患者音哑气虚在肺,阴虚在肾,故针不离肺肾两经,取益气滋阴,标本兼施,肺肾合调,音哑自复。
(2)慢性咽炎。对于慢性咽炎患者,可取天突穴,进行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鱼腥草注射液2ml,先垂直刺入0.1-0.2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约1-1.2寸,注意绝对不可向左或向右倾斜,以防止刺伤气管、肺尖,得气后,抽回血,若无回血,方可缓慢推注药物,以出现针感并向咽喉部放射为佳。隔日治疗1次,14次为1疗程。
天突穴是任脉、阴维脉交会之穴。任脉起于会阴部,至咽喉;阴维脉自下肢进入腹部,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加之针药的协同作用,疗效满意。用此法治疗咳嗽,疗效也很好。
2.2 大椎穴的适宜范围
2.2.1 大椎穴的古代应用
古代医籍记载,大椎主要可以治疗热证。例如,《医宗金鉴》中说到“满身发热,虚汗盗汗,津液不止”。《玉龙歌》中又说“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大椎别名)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针灸甲乙经》也提及“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2.2.2 大椎穴的现代应用
(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极为常见病症,治疗可取大椎、风池、曲池。大椎穴微向上斜刺,深0.5-1寸,以局部酸胀向下或向两肩部扩散效果为佳;风池穴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深1-1.5寸,酸胀向头颞部扩散;曲池穴直刺1-1.5寸。
(2)疟疾。治疗疟疾可选取大椎、至阳、间使。大椎微向上斜刺,深0.5-1寸,局部酸胀向下或向两肩部扩散;至阳斜刺0.5-1寸,酸胀向下背或前胸扩散;间使直刺0.5-1.5寸。一般在发作前2-3小时前针刺,强刺激,不留针或留针15-30分钟,间歇运针,连针3-6天。
(3)怔忡。治疗怔忡穴选取大椎、陶道、神堂穴。针神堂穴,应使针感传导至臀部。行旋捻补法2分钟;大椎穴、陶道穴,针感向下均至尾骶部,行旋捻补法2分钟,即起针。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大椎、陶道兴奋督脉,振奋阳气;神堂横对心俞,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三穴合用,具有养心安神镇静之效,针刺以旋捻补法,以补其虚。
天突穴是任脉、阴维脉交会之穴。任脉起于会阴部,至咽喉;阴维脉自下肢进入腹部,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加之针药的协同作用,疗效满意。用此法治疗咳嗽,疗效也很好。
(4)癫痫。临床上,大椎穴还可以治疗癫痫,治疗可选取大椎穴、腰奇穴。大椎穴进针1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肢体时立即出针,不留针;腰奇穴沿皮向上刺入1.5寸,局部有酸胀感时,提插2-3次后出针,不留针。隔日1次,2周为1疗程。
从中医角度,痫证主要为风动痰涌,阴阳逆乱,痰阻清窍所致。大椎穴位于督脉,督脉是人体诸阳的总汇,针刺大椎能激发督脉的经气,调整、振奋一身之阳,以清泄风阳,醒脑宁神;腰奇是古人治疗癫痫的经验穴。
(5)舌纵不收。同时选取大椎、上廉泉可治疗舌纵不收。采用温和灸法,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治疗1次。大椎为督脉穴,督脉为诸阳之会,取之振奋阳气;上廉泉属局部取穴,此穴对声带及舌、咽病证有良效。
(6)白细胞减少症。此外,临床上同时选取大椎穴、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还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穴位消毒后,抽取黄芪注射液2ml(4g),大椎针尖稍向椎体方向斜刺0.5寸,足三里垂直刺人1寸,待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注药,每穴1ml,出针后压迫针孔。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针刺大椎、足三里具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并可拮抗放化疗引起的周围白细胞降低,具有提高机体耐受化疗的能力。
(7)痤疮。临床上常选取大椎穴治疗痤疮疗,效显著。治疗取大椎穴,针刺加拔罐。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暴露大椎穴,医者轻柔局部,直至充血发红。穴位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后,立即采用闪火法将玻璃罐迅速拔在腧穴上,而后轻拍罐顶约1-2分钟,令其局部出血约2-5ml。留罐10-15分钟,用棉球轻擦去除血液。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1个疗程未愈者,间隔1周后可行第2个疗程进行治疗。
大椎为督脉腧穴,督脉总督机体一身之阳,督脉循行中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脏腑功能活动与督脉密切相关,针刺大椎穴加拔罐法可清泄肺胃之热邪,可理气,活血化瘀,起到治本效用。
(8)偏头痛。灸大椎穴还可治疗偏头痛。若偏头痛反复持续发作,直接吹灸大椎穴,可使灸感直行上头而止痛。偏头痛属少阳经气阻滞,不通而痛。督脉总督人身之阳气,灸大椎振奋阳气。在大椎穴施行灸法,可使灸后出现感传,“气至病所”,故效佳。
3 相对穴“天突-大椎”的应用要点
3.1 透刺方向
相对穴“天突-大椎”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天突穴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喑哑、慢性咽炎等病;大椎穴可以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怔忡、癫痫、舌纵不收、白细胞减少症、痤疮、偏头痛等。上述疾病可以参考相对穴“天突-大椎”的针灸方法施术治疗。
3.2 操作要求
天突穴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必须严格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天突穴,先直刺0.1-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肺尖及锁骨下动脉;局部有酸胀感或咽部有紧迫感。大椎穴,沿棘突间刺入0.5-1寸,局部酸胀感;1.5寸以上时可深及孔,有酸麻感向上肢或下方放散,注意不可强烈捻捣,以免损伤脊髓。
综上所述:相对穴“天突-大椎”临床治疗范围广,腧穴易于识记和掌握,操作相对简单,且疗效显著,治愈率较高,值得在针灸临床应用中不断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