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中学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2022-03-17谢新道余丹琼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守法内化讲授

文∣谢新道 余丹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教育需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质量。然而,在实际的德育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分裂,“知”与“行”的脱节,使德育教育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此,德育课堂亟须变革创新。如今,立体多元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这为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在分析和探究当前德育课堂教学现存困境的基础上,将以“讲授—吸收—讨论”为特色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构筑“教—学”双向耦合的德育课堂,实现知识和生活协同的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一、当前中学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对分课堂的核心在于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教授,另一半由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知识内化,[1]由此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思”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统一的局面。同时,随着对分课堂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以及师生频繁的互动,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观念发人深省,逐渐成为教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键所在。因此,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当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规避教与学、知与行分裂的风险,从而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的精讲与留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授讲究精讲与留白。精讲,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严格要求,它不要求讲授得面面俱到,但要求提纲挈领,力求醍醐灌顶。课堂上教师对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进行精讲,目的在于阐释教材框架结构与具体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线,以此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的精讲既能保证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不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留白,是指教师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生疑—解疑—再生疑”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好的教学让学生在自我主观探索与领悟中成长,而不是教师直接奉送答案。因此,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体验,由此保障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内化与讨论

在教师讲授之后,学生进入内化与讨论的环节。所谓内化,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相关资料后进行个人学习,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转化为自己认同的一套认知体系。其间学生需要建立自我的“亮—考—帮”体系。“亮”要求学生在了解知识框架、吃透重难点的基础上,亮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考”是让学生在熟知内容的情况下,设计出相关问题;“帮”即允许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后,写下自己疑惑的问题。此体系的建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结果,涵盖着分析到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建立“亮—考—帮”体系有助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对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不是无序的、随意的,而是一种有准备的任务驱动。在讨论中,学生拥有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也可以向其他人请教,实现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此外,“亮—考—帮”体系有助于在德育课堂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学困生通过“亮”展示自我观念、自我学习成果,打破自卑心理,满足要求上进的自尊心;中等生通过“考”主动提问,由此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优等生则通过解决“帮”拥有证明自己优秀的机会。[3]

二、对分课堂模式在中学德育课堂上的运用

以下将以“法不可违”一课为例,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德育课堂中的运用。“法不可违”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部分的内容,“法不可违”是对上学期所学的法律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预防犯罪”“善用法律”内容的基础。它旨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并在遵守法律中,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力,努力做一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一)教学设计

根据对分课堂的设计原则,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学知、生情、炼意、践行四个教学主题,每个主题都包括讲授、学生自学、讨论三个部分。

1.学知。此主题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首先对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进行精讲,为学生构建守法公民需不违法、不犯罪、善用法律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人的一生会接触到哪些法律”为线,引导学生仔细思考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其次,教师抛出关键问题“法律有什么作用”,精讲法律的两个主要作用,并点到为止,让学生课下继续探索法律作用。

2.生情。教师讲解本部分内容后,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书本、查阅相关资料,建立“亮—考—帮”体系。其次,让学生对教师课件展示的生活案例进行“是否违法、何种违法行为”的认知判断并和同学讨论交流。这些案例既包括遵法守法的事件,也包括违法犯罪的事件。最后,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判断给予反馈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3.炼意。学生角色扮演警察和法官,给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做诊断;此外,学生合作学习,探索行政违法、民事违法以及刑事违法行为在法律责任以及情节轻重程度上的区别,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结果。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工作,进一步激励学生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4.践行。在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后,教师以生活中的“一个‘酷’男孩”和“一幢‘危险’的楼”两则生活案例为引,检验学生的认知,同时教师以“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远离违法行为”一问作为本课的终结,强化学生的知行观。

(二)教学过程

1.讲授:在学知教学主题上,教师的讲授意在引导。教师首先讲授法律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课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以“一生会接触到的法律”一问开启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大门,旨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其次,教师精讲法律的评价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法律心怀敬畏之心。在生情和炼意教学主题上,教师的讲授意在评价与提升。学生经过内化与讨论学习之后,有一定的收获,此时教师再进行一定的讲授,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以及对内容的升华,协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力。教师进行践行主题的讲授时则意在总结,此时课堂接近尾声,教师进行总结,以此使整个课程结构呈现一体化。

2.学生自学:在进行学知主题教学时,让学生在知悉法律的作用后,于课后继续探索与归纳。在进行生情主题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材料建立“亮—考—帮”体系,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对正反面案例的分析,既是对知识的运用,也是对自我法治观念的强化。在炼意主题教学时,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方面是让法治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使法治知识鲜活起来,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通过切实的体验,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增强其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讨论:德育具有复杂性,其教育对象是特殊的,因而在施教过程中不应该贯彻知识的绝对灌输,而要给予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当然,这里的讨论空间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义。比如,“住在高楼上的居民从楼上投掷饮料瓶,砸到了楼下的小女孩属于何种违法行为?”“为什么都是高空抛物案件,有些承担民事责任,有些承担刑事责任?”学生法治观念的输出有利于教师及时检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的讨论对象不仅仅是同学,还可以是教师。教师能够在讨论中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及时起到点睛作用,由此推动高效的互动,保障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守法内化讲授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维护法治权威需要全民守法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