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堂

2022-03-17黄海花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潮州音乐课流行音乐

文∣黄海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中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方面。目前,部分初中音乐教师通常按照教材来上课,而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情感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强,但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广,对常规音乐课容易产生音乐审美疲劳,没有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新音乐课堂可以通过课外音乐素材资源丰富课堂、充实课堂,有效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音乐课堂质量,使学生学会欣赏、歌唱、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粤教花城版初中音乐教材从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全局出发,穿插岭南地方特色音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层次和推进目标明确;针对广东地区学校的音乐课程实用性强。广东省潮州市一些学校灵活运用教材,渗透各种课程资源,运用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课程,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充实音乐知识,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本文探讨音乐教师如何通过运用有趣、有价值的素材资源来开展音乐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融入视觉画面,培养学生音乐人文理解能力

从文化视觉出发的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点展现的音乐是不同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并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现阶段音乐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潮州市部分农村小学音乐课开展不完善,部分初中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且初中学生对生活感受较少,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不高,难以进入音乐意境,不能充分理解音乐的情境。因此,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内涵,设计恰当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把视觉形象与声音情境结合起来,在看中听、在听中看。利用画面充实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具体可在课前、课中准备一些与教材音乐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电影)等,也可根据需要自编。

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课前准备一段描绘“春天的早晨,森林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呈现出一派你唱我和、你呼我应的欢乐情境”的静音视频。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该视频,提出思考问题:“视频描绘了什么?你觉得它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师生互动后,教师再提出问题:“给你几段音乐,请选择为这段视频配曲”,进而再给出几段音频,其中有一段是“苗岭的早晨”片段,让学生选择。这样将音频和视频分开展示,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奇妙之处。先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堂,再引导其欣赏音乐。

视觉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聆听音乐的欲望。学生被美丽的景色吸引的同时也纳闷起来了:今天的音乐欣赏课要改为音乐创编课?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今天音乐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起走进苗岭的早晨,如果我们能先通过视频画面联想音乐,再聆听音乐联想到画面,那我们的音乐课就是一段苗岭奇妙之旅。”这时再完整播放一遍视频,学生的内心充满了画面感,被乐曲迷住了,还不由自主地边听边议论:“这是什么鸟在叫呀?”“诶!那是什么鸟在歌唱?”“乐曲里似乎有人在跳舞”……学生完全投入到音乐中,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乐曲速度、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充分感知音乐,感受到 “苗岭的早晨中,到处鸟语花香,人们很早就起来劳动,当劳动歇息时,青年男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人们对新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 。

二、借助流行音乐素材,提升学生对多元音乐的审美能力

按教材的课程安排,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以“传统、高雅音乐”为教学载体,注重知识的专业化教育,个别“传统、高雅音乐”与现阶段学生兴趣似乎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借助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喜欢“传统、高雅音乐”?流行音乐曲调有时代性、节奏性强,歌词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喜好。近几年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等综艺节目,很多歌曲符合现在学生的审美,学生都非常喜欢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阶段流行音乐紧密联系,渗透一些恰当的、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愉悦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实际教学中,可选择一些与教学曲目的主题、格调、表现形式相同或相近的流行音乐,在课中穿插,通过风格、唱法、情感等引导学生对比。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代在奔驰”管弦乐曲《火车》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流行歌曲《火车》,还可以播放《坐上那火车去拉萨》,这两首动感的歌曲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火车的意境后,再问学生:“想不想听其他两首外国的‘火车’啊?”以此巧妙地引入课题,再开始管弦乐曲《火车》的教学。

在欣赏九年级下册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时,可以延伸到有歌手用粤语唱了《彩云追月》,还有演绎灵歌风格的《彩云追月》,听完这两首曲子,学生的情绪都高涨起来了,也喜欢上了这首曲子,教师再把学生带入广东音乐的课题,欣赏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任光创作的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一首典型的探戈舞曲。应答式的对话仿佛云月的嬉戏,呈现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的意境,音乐优美典雅不失灵动,韵味盎然引人入胜。教师利用两首改编成流行音乐的《彩云追月》,初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广东音乐,由此课堂目标基本达到。通过该课学习,学生能对不同音乐风格、不同语言的歌(乐)曲进行分析,还可尝试编创不同风格的《彩云追月》,让他们初步感受和理解相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唱法表现多样化的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引入乡土音乐素材,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在学习教材中本土音乐文化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和人文历史,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喜爱感。例如学习潮州乡土音乐时,让学生了解潮州音乐文化包括潮州歌谣、潮州音乐、潮州歌册等,潮州音乐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也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岭南春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潮州音乐《画眉跳架》,让学生聆听它的旋律,再与歌曲《岭南春早》作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索《岭南春早》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明晰,《岭南春早》与潮州音乐《画眉跳架》之间的关系,它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特色,旋律写作运用了很多民族音乐的传统发展手法,诸如:“鱼咬尾” “句句双”等,曲式结构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原则。其前奏吸取潮州大锣鼓的特点,同时教师让学生用食指在课桌上敲击基本节奏,并结合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教师还可以利用特色歌谣润色课堂,选用各种表现当地特色的歌谣作为教学资源补充内容。

八年级上册潮州小锣鼓“画眉跳架”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了解潮州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增强潮州音乐认同感和喜爱感”。教师引导学生除了学习主要音乐《画眉跳架》之外,还欣赏潮州歌谣、潮州歌册,拓展课堂内容,增添乡音乡情魅力。欣赏完《画眉跳架》,教师可以让学生吟唱自己熟悉的潮州歌谣,教师再用潮州方言吟唱《百屏花灯歌》,学生模仿。由于节奏简单,学生很快就学会吟唱。接着再让学生说出“百屏花灯歌”中的故事,说说他们知道的潮州特产,再引导他们学习吟唱《特产歌》。这首方言歌谣旋律简单,又寓知识于其中,韵味十足,活泼有趣。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实效性也高。将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凸显课堂的乡土特色,还能达到教育的双赢效果。

近几年,潮州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潮州大锣鼓进校园”活动,部分学校的学生对潮州音乐室外乐和室内乐都比较熟悉,能演奏部分乐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结合教材中的《画眉跳架》《岭南春早》等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自编锣鼓的鼓点节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吃透新教材的精神和理念,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学生易接受的手段和方法,巧妙应用音乐素材资源,让学生在视觉情境中聆听,在聆听中理解、感受、探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潮州音乐课流行音乐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