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金钥匙
——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2-03-17王婧琨
王婧琨
朗读是小学生开始阅读之旅的起点。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这样定义朗读:朗读是讲究语言准确、流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传达作品丰富细腻情感内涵的情感活动,是一门要用心揣摩、用情表达的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1]
然而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及家长平时并不重视朗读,学生在家几乎没有大声朗读的机会。学生没有充分感知文本,自然在课堂上会听得迷糊、学得痛苦,更别说进行阅读实践活动了,尤其是遇到需要进行评价或抒发感受的题目就无从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方法,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以读代讲,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真正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读后说。
一、学前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笔者会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避免因课堂时间不够,只能浮光掠影读一遍的现象。学前读的要求是:一读得正确,借助工具书,纠正字词读音,扫清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不丢字落字,读得字字响亮;三读得流利,琅琅上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读后,笔者会对较难的段落或古诗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增强语感。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齐读,有利于学生在齐读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同时也特别照顾了那些语言感觉比较差、朗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避免了他们在单独朗读时,会因为胆怯造成的尴尬,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逐渐找到大声朗读的感觉,树立信心,久而久之朗读能力会随着信心的增强而逐渐提升,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全班朗读能力的目的。
学前读,除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预习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和熟识字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笔者要求学生预习中借助学前读要达到“三会”的标准:一是会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初步读懂课文;二是会参照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初步从文中尝试寻找答案;三是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圈、点、批、注,借助圈、点、批、注找出重点或不懂的问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上讨论。
二、学中读:切实“读懂”文章
笔者会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文字表达,以不同的小而精的切入口帮助学生读懂全篇课文,对课文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继而感悟、理解并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2]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三点:第一,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第二,鼓励学生先自主进行品读、琢磨、讨论;第三,建立大局观,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要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进行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切忌进行孤立的词、句、段学习和训练。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对课文的词、句、段的运用进行思考及理解,弄清楚课文中词、句、段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从而更透彻地理解全文意思,更精准地感悟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借助书后习题中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整体结构,回忆并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笔者利用课后习题给出的短语,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哪些是描写风声的,哪些是描写水声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声音的生动词语具有哪些特点。笔者以本课生动优美、有特色的词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知本篇课文总分的表达结构,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感知入手,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一中心句做为统领,深入课文去发现、理解,并继续探究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有了中心句的统领,学生会紧紧围绕中心句,从整体视角出发思考问题,避免了以单独欣赏优美词语或句子为主要学习活动所带来的缺陷。
三、学后读:深入体会文章
朗读是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过程,同样也是将语言文字理解内化后再输出的学习过程。这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融入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感受、去感悟。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例如,语文教材《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生动。首先,笔者通过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拟声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生活体验交流感受,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都从何处听到过滴滴答答或叮叮咚咚的声音,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其次,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关注朗读声音的变化,读出那种“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感觉,然后笔者依次出示小溪、河流、大海的图片并搭配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并交流声音的变化。最后,笔者与学生合作读课文,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合作朗读,读出具有交响乐一般魅力的“合奏”,也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直观感受到印刷在课本上的文字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方法恰好符合课文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声音的变化,深刻体会到课文中描写声音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笔者还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布局的层次,深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特点。为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评价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其次评价要恰如其分,清楚具体,既要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又要明确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四、读后说:内化情感体验
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延伸。教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后,笔者在这节课结束后,留给学生查阅小兴安岭相关资料的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尝试学写小兴安岭的导游解说词。在下节课上,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以及自己所查阅到的资料,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这种借助解说词形式进行表达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帮助他们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情和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加真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反反复复地带领学生朗读,直到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