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疗法研究

2022-03-16孙广丰刘洪富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锻炼者疗法状态

孙广丰,刘洪富,王 杨

(1.吉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要程度的认识以及追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但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运动损伤的风险。致使运动损伤产生的因素繁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录有“举重用力”“五劳所伤”等致伤因素。随着运动损伤现象的不断频发,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会将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归因为训练的水平不够、运动者的状态不好,或者将原因归结到环境因素,如对场地环境、气候的不适应。近来,有许多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导致伤病出现的重要因素,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关于心理影响因素以及关于心理康复疗法的研究。本文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等方法,以吉林警察学院健身锻炼学生为调查对象,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健身锻炼学生上,研究导致他们出现运动损伤的相关心理因素及主要心理康复疗法,并且根据损伤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加快康复速度[1]。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公安院校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18~20周岁的在籍学生。其中男同学106人,女同学84人。有效问卷共190份,出现运动损伤者共176人,占比92.6%。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警察学院健身锻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调查受试对象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以此作为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的健身锻炼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男同学运动损伤情况较女同学严重。损伤人数为100人,占受测男同学人数的94.3%,女同学损伤人数为76人,占受测女同学人数的90.5%(表1)。

2.2 不同项目的健身锻炼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由表1可知,选择足球项目的学生运动员损伤占比最高,而自行车、跑步项目的学生运动员损伤占比最低。

表1 不同项目健身锻炼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统计

2.3 造成健身锻炼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健身锻炼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有七个方面。其中,应激反应水平、心理准备、运动动机与心理障碍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2人、48人、48人与47人,分别占运动损伤总人数的18%、16%、16%、16%(表2)。通过调查还了解到:不同损伤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有很多种,且往往是由多种心理原因合力造成的。

表2 造成健身锻炼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的心理因素统计

2.3.1 应激反应

体育健身锻炼是在应激的环境下进行的。为了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在运动前对运动环境作出准确的认知,并对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提前预判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激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运动员是否有受伤史或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有压力或摩擦事件的发生也是应激状况出现的主要诱因。应激反应可以在相对程度上对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及出现的概率进行预测。运动员损伤和积极应激事件关联不大,消极事件与运动员损伤有很大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之前受过伤的健身锻炼者再次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大,是因为其心中有过阴影,对运动锻炼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和抵触感。他们的健身锻炼也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在健身锻炼当中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锻炼。除此之外,生活中应激事件的出现也会对运动者在参与健身锻炼时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如人际关系困扰、工作或生活中的阻碍等都会对运动者的应激反应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运动者在健身锻炼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身心状态不佳,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不同的的认知评价也会导致不同应激状态下运动者的生理变化。负面的认知评价会导致运动者注意力下降和神经紧张,从而导致运动者身体不协调以及运动准确性迅速下降,提高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

2.3.2 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参与运动的动机直接影响个体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消极的运动动机会使运动者的心理产生变化,导致运动者的应激水平迅速提升,不能将自身实际的运动水平完全展现出来。造成运动动机不够端正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来自外部动机[3]。如运动者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在日常的训练中急于求成,往往会引发运动损伤的出现。

2.3.3 心理准备

在健身锻炼时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心理上使运动者调整赛前状态,提高健身锻炼者的机体代谢水平,使运动者的体温升高,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保护运动者,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并且帮助健身锻炼者获得良好的练习成果。所以,运动前的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心理准备充分的运动者来说,缺乏心理准备的健身锻炼者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会更高。所以,运动前进行充足的心理建设,可以帮助运动者的运动状态维持在最佳的水平,发挥最大的效能。而缺乏心理准备则会使健身锻炼者在运动中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犹豫不决的现象,导致运动者的能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3.4 心理障碍

运动焦虑是导致运动者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更是运动者出现心理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其主要可以分为状态与特质焦虑两方面。特质焦虑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运动者出现情绪障碍,尤其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使运动者的精神涣散,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差,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与身体活动。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导致运动者出现焦虑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其担心自身无法克服障碍或者达到某一目标而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的情绪往往会使运动者出现紧张不安或者担忧的心理状态。除了运动焦虑外,自卑也是一种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一种心理障碍。自卑的运动者在运动时往往会对自己进行过度的保护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反而会对心理和身体机能产生过度的消耗,这种状态在运动中主要体现为注意分散、退缩、动作敷衍等现象。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运动也很容易加大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

2.3.5 人格特征

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一些健身锻炼者只有对少数的事件或者情境才会出现应激反应,多数的事件或情景都难以对他们产生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成就动机与特质焦虑、内、外控特点、情感支持与回避特点、心境状态等人格特征影响健身锻炼者的压力反应。另外,具有攻击易怒、支配类型的性格特征的运动者出现损伤的几率会更高。具有A型性格特点、支配欲强的运动者更易发生损伤[4]。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概念对损伤进行预测,通过多方面的认知活动来降低受伤的可能性。

2.3.6 心理疲劳

运动者在参与高强度的比赛或者训练的过程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在心理上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当能量消耗即将殆尽时,相较于运动疲劳产生的影响,心理疲劳造成的影响往往会对运动者产生更为严重的打击,会使运动者产生消极的状态,降低运动的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进行大强度的练习或比赛,则会使运动者的情绪状态产生巨大的转变,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如果在这种状况下不做出及时且适当的调整,则会引发运动损伤的出现。

2.4 健身锻炼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治疗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知,健身锻炼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疗法主要为以下五种。其中,最常见的心理康复疗法为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目标设置疗法,采用这三种心理康复治疗方法的人数分别为62人、46人、32人,分别占运动损伤后康复治疗所有方法比例的28%、21%、14%(表3)。

表3 健身锻炼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治疗方法统计

2.4.1 目标设置疗法

设定切合实际的康复目标,既能加快运动损伤的康复速度,又可以良好地疏导这些损伤锻炼者的心理,有利于为运动损伤者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进而使他们的注意力直指当下的康复治疗任务,认知焦虑心理状态逐步改善,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并完成最现实的期望,对运动损伤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要想使康复的结果令人满意,设置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的,是可实现的、有时间阶段的。

2.4.2 认知疗法

健身锻炼者在潜在运动环境下的错误认知,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因此,对健身锻炼者在应激环境的认知和评价进行正确的引领,是预防运动损伤产生的重要步骤[5]。不合理的信念不利于受伤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损伤发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其认知态度,解决受伤者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事情一旦发生,健身锻炼者应该更注重恢复期,不能频繁地回想受伤时的情景。应该正确树立认知态度,客观地对待已经发生的问题,分析造成损伤的原因,可以尽量规避此类情况的发生。教练员和医务人员也应该积极鼓励健身锻炼者,这有助于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而健身锻炼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学治疗,这有助于快速恢复自身情况。

2.4.3 心理演练疗法

心理演练主要是指练习者通过积极、有意识地利用在自身大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对练习的内容进行想象。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运动者更好地感知身体,增强动作记忆,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受伤者维持原有的运动能力及水平,还可以缓解运动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健身锻炼人员可以在出现运动损伤后通过观看成功锻炼的视频或者对自己以往参与运动锻炼时的情境进行回想,在脑海中形成并反复演练所记住的技术动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听音乐及进行放松练习等手段,提升想象的效果,帮助受伤者尽快克服心理阻碍,加快受伤者的康复速度。

2.4.4 自我暗示疗法

开展自我暗示的手段多样,默念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6]。出现运动损伤的患者用默念对自身开展暗示,用一些积极向上的话语帮助自己坚定信心。如出现运动损伤的患者可以说“我非常不希望自己受伤,但是这种状况既然出现了,我就有勇气和信心与伤病斗争,战胜伤病”。而不是说一些消极的话语,如“我受伤了,肯定再也无法达到以前的状态了”。

2.4.5 音乐调节法

音乐在无形中会对人的身体及意识产生影响,可以使人们产生兴奋、镇定等情绪。因此,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运动练习的强度以及难易程度,配合不同形式、风格的音乐,不但会使运动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还会帮助运动者缓解紧张的情绪,克服心中的恐惧感。在康复期间,通过音乐来调节心情,配合阅读疗法一起让心情舒缓、放松,可以达到快速康复的效果。

2.4.6 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兴起于美国,在欧洲国家普遍流行,可以辅助治疗身体疾病,使身体更好地恢复功能,对运动损伤的恢复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治愈因心理障碍、抑郁、精神性焦虑、紧张、恐惧、偏执症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运动损伤。使受伤期间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康复期间的恢复状况良好。此方法与音乐调节法并用,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是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且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越来越频繁。导致健身锻炼者出现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很多种,且多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治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运动损伤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用多种多样且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手段对运动损伤者提供积极的帮助。

猜你喜欢

锻炼者疗法状态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状态联想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