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教学法在中医院校西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8刘达,塔光
刘 达,塔 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1]。要充分认识创新发展对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将创新发展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动力。推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为我国输出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2]。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改革。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育水平的质量,我国的医学院校实施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翻转课堂”“微课”“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引入,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起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其中,微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1 微课教学法的应用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 概念。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 David Penrose 提出“知识脉冲”[3]。在我国,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4]。微课实质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者某一个知识点,提前制作教学视频(包含教学内容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学生课前自主选择时间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在传统教学课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
医学高校中微课的使用相对较多,但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队伍对微课的认识参差不齐。医学院校对微课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学校没有意识到微课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不能搭建相对配套的教学平台,无法对教师进行培训,这使得教师对微课认识落后,应用不足。即使教师使用微课形式授课,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往往也不够明确,难以形成完整的微课课程体系,教学参与者积极性不高。第二,视频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先进,网络视频的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教学视频的整体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师对微课教学方式不是很熟悉,计算机操作也不熟练,自身工作压力大,时间受限。第三,网络信息存在干扰性,可能影响学生自律性。在微课视频使用过程中,各种广告及其他干扰信息多,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性。如果自控能力不强,学习时容易被网络信息干扰,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微课教学内容上,对学习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教学。第一,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时间宜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利用零星时间反复学习重点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短视频内容,既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增加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大大避免网络信息的干扰,避免分散注意力[5]。第二,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应避免内容过多。主要内容可包括视频教学、课堂测验等。涉及问题要集中,主题要突出,重点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泛泛而谈。第三,目前微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而且传播形式多样,教师要多进行网络学习。提高自身的视频制作水平。
2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组织形式,翻转课堂作了大部分的改变,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活动,学生提前对基本知识进行熟悉或掌握。课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目的是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中、课后顺序转换成课前、课中。其以学习者为中心,受到了师生的欢迎。2007年,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发现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视频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我国的教育学者是从2015年开始研究翻转课堂的。沈瑛等[6]、高照等[7]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比较早,认为翻转课堂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增加了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在我国,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教育的研究相对单一,教学体系和方法仍不完善,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8]。一是学生的困难。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接受新模式需要时间。观看视频、查找病例、分析病情,需要比传统课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因准备不足,也有一定的压力。二是教师对课堂内容设计不足。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大纲或者教学目不匹配,达不到预期效果,课前和课堂不能交互支持。另外,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不高,会影响教学效果,吸引性较差。三是客观条件的局限。如小组人数过多,为了保证教学课堂进度,只好压缩小组汇报讨论的时间,导致课堂讨论难以深入。此外,课堂教学条件不足,如教室的桌椅设计、话筒不足等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导致课堂效果打折。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方法如下: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前设计教学内容,切莫“喧宾夺主”。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并承担自主学习的责任。第二,课中,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转换为两者合作的关系。师生都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能力。教师在课中只是讲解重难点,帮助学生解惑。第三,教师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音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前将教学资源储存,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平时不断学习,并把学生作为主体,提高其高阶认知能力。第四,积极与院校沟通,保证课堂教学条件。第五,个性化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线测评功能,及时和教师沟通,反馈问题,教师辅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由PBL教学法发展而来,即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临床的热点、生活的焦点等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最后以学生为主体,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70年,哈佛大学首先应用CBL教学法,教学过程受到好评,后来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相继借鉴和使用此法。1989 年,北京医科大学聘请合作单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大卫·肯迪教授详细介绍了CBL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9-11]。随后,教育学者们不断探索并发展CBL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难点无法忽视,即总是结合疾病发展过程进行课堂学习,学生往往会脱离理论知识重点,而紧靠课程理论又会偏离实际情况。内科学教学面对的是医学院校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其临床知识背景掌握不全面,也成为影响CBL教学法普遍应用的又一难题。解决方案如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自行查阅文献,寻找针对性的课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2]。有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13]。
4 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
“西医内科学”是临床医学课程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且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可以说学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上文所述诸种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有独特的优点,但同时有其无法忽视的缺点,单纯用一种方法无法满足教学规划。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临床热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快速地让学生从理论阶段向临床过渡,这些是内科学教师更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
例如,讲解冠心病的时候,涉及血管动脉硬化的知识点,可用微课动画或者图片表示血管横截面不同程度的狭窄,既直观地展示管腔的动脉硬化,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程度的狭窄能够引发什么样的临床症状。讲解冠心病心绞痛时,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设置课前自学活动,让学生提前接受相关信息。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设置生活中热点而有趣的问题,如电视剧中的人物为什么生气时手放在胸前?含服几粒药物以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他吃的可能是什么药物?接下来讲解冠心病药物治疗时,可以选用传统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多种教学法联合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从事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应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学习实践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