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强化特色建设一流专业的实证研究
2022-03-18姜梦婕
赵 坤,姜梦婕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双万计划”的实施为各类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依托美术学省级一流学科的优势,牵引特色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发展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以美术学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形成了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学科之间深度融合、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1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概况及特色
美术学学科是吉林艺术学院最早成立的具有本科和硕士两级培养层次的学科,创建于1958年,1993年成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6年在吉林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验收中获得“优秀”,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在学校美术学等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牵引下,绘画专业2007年成为吉林省首批特色专业,2014年成为首批吉林省品牌专业,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雕塑专业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中国画、美术学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中,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1.1 绘画专业
形成了具有东北文化时代精神的油画创作群体,致力于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并成为中国写意性油画的重要力量;基于版画的现代性,深入开展版画的综合语言研究,对版画观念、现代技术和材料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代表了东北版画的学术高度。立足本省,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尊重民族传统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逐渐确立起具有东北地区时代特色的学术方向,在全省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
1.2 雕塑专业
由王丙召(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作者)和李守仁教授组建,确立以造型基础和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的教学体系。在传承的基础上,将数字逻辑审美、信息化科技融入当代雕塑教学。使该专业既保持了传统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了3D数字科技的材料及设备应用技术,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
1.3 中国画专业
以北宗山水的核心孙天牧、北派山水画家王庆淮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主张为基础,不断探索有东北人文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绘画创作形式及理论研究,被学术界称为“关东画派”。近年来,本专业学者围绕以东北及长白山地区文化为主线的研究思路,继承并充实“关东画派”学术内涵,在中国美术界确立“长白山画派”学术品牌,为探索国画艺术新形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4 美术学专业
继承传统,定位前沿。专业方向设置国内领先,古画修复装裱方向、美术馆管理方向为国内最先开设,艺术策划批评方向、艺术品经纪方向为国内领先开设。以学术传统涵养为根基,以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为定位旨归,形成了当代艺术、地域美术、文博、经纪等方向上的学术特色。
2 一流专业建设举措
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加快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学院“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建设思路指导下,绘画、雕塑、中国画、美术学专业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经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定位目标
以新时代文艺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立足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规律,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美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模式化、人为化框架,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打牢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基础,强化和扩展创作展览实践,使课堂教学和创作、艺术实践融为一体,与文化市场紧密结合。秉持“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教学理念,契合国家及区域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在绘画领域从事创作、教学、研究的应用型创新艺术人才。 建设专业特色鲜明、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创作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成果显著、全省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绘画专业。
2.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
学院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为先导,科学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实地调研并收集了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6所不同层次院校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制订本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专业带头人和教学专家团队共同探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邀请外校的相关教育学专家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培养方案的准确可行;经过多次修改和探讨形成现行的培养方案。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增加实践与实验教学比重。一方面,学分制与工作室敞开制度相结合,通过选修课选课制度打通工作室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缩减室内写生课程学时,增加室外风景写生课时,增设创新创业类型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素养显著提高,学生作品参展层次和获奖数量明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为省级、国家级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率、就业率也随之提高。
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深化教学研究,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运用启发式、参与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创造思维。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为基本特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体验、发现、探究和创新贯穿全程,实施基于“三层次”“三模块”“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层次”指“基础类实验教学层次、综合类实验教学层次、创新类实验教学层次”;“三模块”为“造型与展示模块、创作与应用模块、艺术素养与技能模块”;“三结合”是指“实验教学与造型基础、与个人创作、与社会实践”分别相结合[1]。使教学、科研、创作、应用以有机结合与融合的形式,贯穿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以项目辅助教学,以社会服务深化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以成果检验教学的良性互动。鼓励学生跨界、跨学科交流,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绘画专业教学团队
充分利用吉林省及学校培养引进人才的政策,培育、引进、提升学术骨干,加大选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访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力度,加强与业界有影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机构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治学水平和学术层次,打造一支德艺双馨、教学与创作俱佳、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专业化教学团队。
在教师引进上,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有关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如“长白山域外高端人才引进”“长白山本土创新人才”“长白山青年后备人才”[2]等,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为专家工作室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高端人才营造一流的教学和创作环境。
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建以“名家带名师、名师带团队”的层级领导机制、老中青“传帮带”的技能传承机制及高层次专业互访、学术交流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2],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为指导,打造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教学团队。积极主办国际、国内艺术领域高端学术会议,为教师参与高层次学术活动创造更多机会。
教师团队结构优化方面,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及“吉艺访问学者项目”等,派出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访学深造,进一步优化学术团队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海外经历结构等,与留学人员签署回聘保证书,引导人才带着成果返校工作,努力打造教学科研水平高、创作欲旺盛、德艺双馨的省级以上科研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
2.5 完善“以执行国家标准、培育质量文化为主线”的质量保证体系
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学校、分院、专业三级管理,以分院为重点;加强自查自纠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工作责任制,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日常工作效率,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并融入相关评价和就业考核;加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的培养,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意识。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激励办法,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校的《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学生成绩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培养政策细化方案》《毕业展演季制度实施方案》《考试违纪、作弊认定方法及处理规定》《优秀毕业创作作品收藏管理办法》等51个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建立了学生学习过程激励、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
2.6 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中地共建专项资金、省财政厅专项资金等,增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了绘画综合材料实验中心、油画修复工作室、世界经典油画版权复刻版临摹室,完善了工作坊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流程,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在北京市“中国宋庄”艺术区、798艺术区,吉林省博物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白山八里坡风景区、山东省崂山风景区等建立了一批条件优越的写生实践基地。完善巩固已有的23个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校内外互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3 一流专业建设成效
依托学科优势,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在2019 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2020年雕塑专业成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中国画、美术学专业也成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3.1 教学队伍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以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中国画院首批研究院、省教学名师、省学科领军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10人(含二级教授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5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6%,海外经历占11%,双师型占100%。新增省级创新团队(东北表现主义油画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绘画教学团队)1个。通过长期的学脉传承,形成了具有东北文化时代精神的创作群体,并成为中国写意性油画的重要力量。教学和创作植入长白山地域文化元素,推出一批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人民心声、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吉林特色的创作精品。
3.2 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风景写生”相继被评为为省级优秀课、省级精品课,并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版画”等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揭裱与修复”被评为省级精品课,《中国现代主义表现大系》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自编教材《油画风景写生》获批省重点教材建设立项。
3.3 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各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展览和比赛,屡获佳绩。多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已经在国内知名高校、美术馆、画院等文化教育、管理机构成为骨干,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级和省级绘画专业机构及国内知名的博物馆(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用人单位都得到一致好评。
3.4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教学、科研立项层次得到提高。近五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21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余项,其中人才培养项目4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项。省级以上教学、科研立项40项。以科研创作为载体,17人次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4人次获长白山文艺奖,其中有1人获长白山文艺奖最高奖。
3.5 社会服务贡献突出
打造精品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学科骨干教师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一批美术精品,其中作品《小康之家》入选“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梦系撒哈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故乡山川》参加在塞尔维亚举办的“2019丝路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入选“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同时还创作了大型纪念性雕塑南昌起义和系列油画“一汽之魂”。
创建美育基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17年建成“世界经典雕塑绘画复刻馆”,通过导览、讲座等方式实现展览和美育的社会性功能,惠及长春23所中小学,发挥了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策划、主办《文化中国·魅力吉林暨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主题展》《精神·图式——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巡展》等80余场次高层次展览,其中8成作品来自本学科师生。弘扬了中华传统绘画精髓,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抗疫扶贫援藏助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2018年组织38名师生赴西藏日喀则高质量地完成7 400平米的壁画。利用画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中央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爱传递到雪域高原。深入吉林省6个贫困村,绘制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巨变、脱贫攻坚事迹、农村美好生活为题材的壁画14 000余平。举办“爱握手”假肢公益捐赠活动,为40名残疾儿童开发专属3D打印假肢。受教育部国际司委托,承办了《携手抗击疫情,共迎美好明天》中俄艺术高校联盟2020线上画展,主办了“和衷共济、协同艺心”抗击疫情专题美术作品线上展等。
依托基金项目,开展高端人才培训。2016年至2019年,先后举办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北方写意性油画、北宗山水画艺术”3个全国性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为行业培养了一批高端艺术创作人才。
3.6 条件建设明显提升,资源条件不断改善
近年来,学院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省内院校中最先进的美术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引进一批国际前沿的数字化技术设备。目前仪器台件数达200余件,包括具备国际领先技术水准的酷卡机器人、德国克鲁兹古画扫描仪、尼龙粉末3D打印机等,硬件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同类实验室领先水平。依托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6个省建、校建教学科研平台,7个实验室和20个校外实践基地、校内教学场所51个。
4 结语
学科与专业在大学建设发展中始终相辅相成。学科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础建设之一,对高校的改革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以“双万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初步实现了依托学科强化特色建设的目标,形成了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学科之间深度融合、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