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管窥

2022-03-16刘海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政治

刘海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我国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热切关注。党和国家多次指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要求高校采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国家对品德与心理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应在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流教育方案的同时,持续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活力,并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使大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现代化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现代教育家认为,大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心理、政治和道德(法律)教育等几个层面。高校利用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原有的思想政治学科,形成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具有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合思想政治和心理学两大学科的理论,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和精神剖析,有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同时,二者的融合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完成素质育人的教学任务,培养出品德优良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令他们更易接受心理知识的灌输,心理教育则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度,保证思想教育的顺利推行[1]。这两个方面皆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潮流,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补短,大学生亦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以磨砺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可否认,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方式等层面具差异性,但这些差异对两者的结合没有任何不利影响,两大学科的正确融合对促进大学生思想进步、心理成长和行为端正有积极作用,有助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优质人才。

2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特有优势

2.1 协同育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具有开拓作用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步遵守教育的客观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两个规则,才能培养出有勇气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环,只有把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写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中,才能使教育更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更好地完成育人的使命。心理测试、面对面沟通和咨询讲座等方法都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助校方摒弃传统、古板的教育模式,将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正确的政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传递给大学生。此做法不但使大学生更全面地适应自身的思想和心理诉求,而且使高校的教育模式更具创新性[1]。

2.2 协同育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增强作用

旧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以大学生群体为基准,主要为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而非巧妙的引导,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不利于高校就大学生的个体差别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欠缺针对性的不良表现。心理辅导则讲究聆听大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放松身心融入教育环境中,能够增加对老师的信任度。心理辅导采用老师与大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模式,除了拉近师生距离外,也方便老师站在大学生的立场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取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大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交流,师生共同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倍增。

2.3 协同育人对心理健康育人价值具有提升作用

全国各高校对开展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欠缺协调的长期问题,高校的教育方案也没能使两者在教育理念、载体以及方式等多方面体现明显的联系。部分高校只对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忽视对其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反映这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欠缺价值。过去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故出台相关政策以提升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有效的心理辅导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价值。此做法既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又有助于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价值观[2]。

3 高校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3.1 顶层设计配合科学管理

顶层设计对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配合具有关键作用。高校不应该把教育目标放在以往重视的思想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灌输上,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及实施心理教育规划,才能防范大学生突然性的情绪崩溃,原则设定可参考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效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离不开资金和资源的物质支持,否则会降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校方需要谨慎设计教育方案,设定合理的、可行性高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才能消除两个学科的原有弊端,使大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另外,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多样化活动以增强自信心,并达成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目标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责任[4]。

3.2 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合理发挥和运用

目前,很多大学生有利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习惯,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独特的学习模式,因而高校也可以透过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的优势,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深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层面,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亦不自主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5]。高校应当把握网络能够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和知识点的优点,将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输送给大学生,或者是利用网络作为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展师生心理交谈的新途径,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对设计迎合大学生需求的教育方针也有一定帮助。

3.3 协同各项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具有莫大作用,由于校园文化涵盖了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等多个向度,如何协调各项校园文化的内容也是高校应当谨慎考虑的。其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关键点,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作文比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得陶冶情操和塑造美好品德的正向成果,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亦能在过程中得到提升;大学生参与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其他活动,如摄影、书法和音乐会等则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大学生也可以透过参加文体活动,如唱歌比赛和田径运动等磨砺意志力。

4 结语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停留在过去,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补充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顺应他们在当前社会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感受到校方的理解与尊重。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原有思维上进行拓宽的教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必须紧随新时代的变化,将心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入思想政治学科才能不断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达到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提升的目的,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