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策略 打造有效课堂

2022-03-16严丽仙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新知教材

严丽仙(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

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优化教学策略,注重从学生之知入手,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数学课有“人情味”。本文重点以《重叠问题》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一、找准学习材料,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梳理教材,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定位数学知识的“位置”,才能把握准学习材料的核心。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导入新知时,从学生自己参加学校举办的六一活动唱歌和跳舞的情况入手,让学生理解到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接着引出数学问题:参加这次六一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由“趣”导读,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唱歌和跳舞的学生身份重复了,初步感悟“重复”,激发求知欲望。

这样的教学不仅直接扣住了学习的材料,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而且还把教材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握准学习材料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要紧扣数学本质地选择学习材料,恰当地使用学习材料,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学习材料,才能体现我们有智慧的数学课堂,即用比较短的时间,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建立起内在联系,才是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二、唤起学习经验,构建有效课堂的要点

由于数学学科不像语文学科那样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挖掘数学教材,选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有趣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授内容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畏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要点。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觉得两个活动小组共有几人?(喜欢跳绳的有9人,喜欢踢毽的有8人。)可是据老师所知这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没有17人呀?请同学们找找问题出在哪儿了,动手试试。得出了:

(1)用连线的方法找出了问题所在——有3个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2)用在相同名字上面做记号的方法找出了有3个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看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跳绳分别有哪个同学,喜欢踢毽的有哪几个同学,两样都很喜欢的有哪几个同学?同时还能方便数人数?

从站队到画图,学生经历了由形象到抽象这一思维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直接切入学习的要点,识别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存在的局限,少走弯路,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感知识新知的生长点,破解难题,方法优化,让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助力器,把握集合本质,感受数学好玩。

三、激起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的重点

构建有效课堂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激学生之情,让孩子静静思考的时间长一些,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一点,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寻”理过程,以情促教,以情促知,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数学的本领,是构建起有效的数学课堂的重点。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冰墩墩带领大家一块去大草原看看,接着媒体出示20只羊,伴着画外音,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你们知道了来了多少只羊吗?是怎样数的?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有的学生说:我2个2个地数,数出20只;也有的学生5个5个地数,数出20只;也有的学生说:“我是10个10个地数,数出一共有20只……

教师精心地设计与组织数学的教学内容,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冰墩墩情境,激学习之情,激学习之趣,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心情感到挺舒适、很快乐、较成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渗透数学思想,构建有效课堂的亮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要深入挖掘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适当地放手,适时地“退出”,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中,不断地渗透数学思想,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点燃学生创造数学的灵感,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肥沃土壤,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大亮点。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探究新知时,我巧妙地运用动手摆一摆的方法来进行突破数数过程中的难点。

一估:教师说看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喜羊羊还给大家带来一些植物的种子,请大家抓一把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个?

二摆:到底有多少个?请把这些种子都拿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要求: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有的学生是把10颗贴一行,有10行,就能看出是100。

有的学生是每10颗放一圈,有10圈,就能看出是100。

借助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10个十是一百的概念的理解中,又渗透数学思想,优化思维,同时也建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渗透数学文化,构建有效课堂的热点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数学史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科学而适量、灵活而多样,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介绍数学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凸显“立德树人”。因此,“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是我们当前“双减”背景下,数学教育关注的热点。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巩固环节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借助集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则出示了生活中的例子,利用相似的题型帮助学生将解题方法进行应用,巩固所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呈现数学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我们画的集合图,又叫什么名字?是谁发明的呢?利用希沃白板播放维恩图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到集合图的来历,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携手数学文化,同探有效课堂。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是多样的,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同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思考、表达,才能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养,内化与升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人文、应用等价值,学生能达到厚积数学知识,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做到有效。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新知教材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