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2022-03-16张爱莉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综合性汉字劳动

张爱莉(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并不是将劳动教育硬生生地植入语文学习,把语文课上成劳动课。相反,它是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劳动教育是过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最终目标。开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实的劳动,在劳动体验中激活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抽象的符号,实现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完成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吸收,让劳动过程变成语文教学的情境,为语文学习服务。

一、打破单元年级限制全学程渗透

部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的深度纵向螺旋式上升,人文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纵横串联起来构建成知识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需“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心中有全局。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主题下开展的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本单元本册书,要走出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每一册书,渗透在各个课型、各个学段中,达到横向突破,纵向关联。同时还要考虑到各个年段的孩子认知能力的不同,体现层级性、系统性。

拿“中华传统节日”来说,这个话题在部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并不是在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栏目,而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并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始末,涉及“和人一起读”、识字、阅读、习作各种课型。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开展劳动教育,还需要与教材同步,把这一主题下的劳动教育渗透在话题每一次出现时。而纵观整个学习过程,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学习从最开始简单的习俗的了解逐渐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与之相应的劳动教育的渗透则从简单的手工制作逐渐上升为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双线并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编排的纵横关联,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主题下开展的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次性的,而是与语文学习同步,要前勾后连,循序渐进,基于主题,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基于主题多角度融合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也可以是劳动精神、劳动思想的培养,而且要有劳动有教育,不可为劳动而劳动。所以,综合性学习主题不同,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遨游汉字王国”,以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精神的培养为主。通过分析与劳动有关的汉字的特点,发现藏在汉字里的劳动知识,还原古人的劳动场景,体会劳动的艰辛,唤起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如形声字“耘”,形旁“耒”,本身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形状像木叉的农具,是用来翻土的。所以与“耒”有关的字大都与农事活动有关。“耘”是拔草,“耕”是犁地,“耜”是古代起土的农具……一个形旁,牵出了一串字,让学生认识了古人的劳动工具,了解了古人的劳动方式,体会到了古人劳动时的辛苦。形声字的“趣”和劳动的“苦”与“乐”都在汉字里了。

与之不同的是,“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侧重劳动技能的培养:依托传统节日,承袭节日习俗,制作传统美食、节日里专用的手工艺品,比如包粽子、做香包、搓花绳,手工做龙舟等,通过劳动传承传统文化。

三、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助力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实践,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在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光靠语文课上的几次活动,不管从语文目标的达成,还是劳动教育来说,都显得力度不够,很难走深走实。要实现深度学习,真正从中获益,提高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让课程为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知识支撑和课程支撑。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因地制宜,将校园文化建设中劳动文化的重心放在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上。编写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校本教材,创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其中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材按年段制定了不同的主题:一、二、三年级以收集学习劳动题材的诗词为主,在诗词中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古人劳动的场景,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四、五、六年级以了解劳动史为主。通过介绍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劳动方式、水利工程、农作物等,让孩子从劳动史的角度对劳动有纵向认识,在劳动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进行横向对比,多方面了解南北差异。在学习了劳动教育课程后,再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会事半功倍。比如,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的大门”,学生搜集到的劳动题材的古诗,有对劳动者的赞美,有对劳动者的同情,有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涉及到古代的生产劳动。这对于远离农业生产劳动的城市学生来说,是个知识盲区。但四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读本》,正好对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介绍,有了这个知识储备,这个难点就容易突破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诗中的真意,与诗人共情,通过劳动诗文熏陶的教育目的也更容易达成。

四、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发力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比,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比较特殊。为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活动效果,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比如,四年级下册 “轻叩诗歌的大门”、六年级下册 “奋斗的历程”都要求制作小诗集。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提高制作诗集的质量,同时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特色课程“立体书制作”,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立体书诗集。立体书诗集,不但有文字,还要有立体插图。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为诗歌画出相匹配的插图,而画插图本身就是对诗歌内容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五年级下册 “遨游汉字王国”,依托学校开设的“活字印刷”特色课程,让学生们在社团时间把自己认为有趣的汉字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把汉字的趣味性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近距离接触“四大发明”,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二年级下册办“节日美食展”,由于条件限制,当学校无法完成美食的制作时,需要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在家里完成美食的制作,并拍成视频,在云端完成展览。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区、饭店合作,完成这次活动。

猜你喜欢

综合性汉字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热爱劳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