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表现性评价困境与对策
2022-03-16于凯荔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于凯荔(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劳动教育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方面存在单一片面性。表现性评价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设立,关注差异性的评价任务设计,多元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促进劳动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多元化。
新时期劳动教育和教育评价改革对劳动教育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为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应当对劳动教育评价进行实质性探索,构建新的评价系统,提高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成效。
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困境
劳动教育评价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评价过程本身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具有教育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劳动教育评价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
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单一片面。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界定,“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只注重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简单随意。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以简单的等级或者量化分数对劳动结果进行评价,劳动过程中以随意的口头评价“你真棒”“做得真好”等笼统评价语。显然这样的评价缺少科学性,难以与劳动目标形成一致性。
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刻板。劳动教育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其他主体参与性非常低。违背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实现教育评价对教育主体的激励作用。
劳动教育评价忽视评价对象的差异性。目前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一刀切的评价问题,各学段的劳动任务统一,评价方式也相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生各个学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具体内容、方式和要求也应所不同,相应的劳动评价指标也相应存在差异。
劳动教育评价成果功利性取向严重。由于劳动结果具有可视性,因此各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以最终的劳动成果来直接评价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效果。这种评价趋势容易造成劳动教育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整个劳动过程。
小学劳动教育表现性评价实施策略
表现性评价的内涵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师生根据设计好的评价要素、内容、指标等对学生各种行为、表现和状态进行检测。”这与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过程中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评价对象多元性要求是相通的。
立足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依据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内涵: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从这五方面设计表现性评价目标,将核心素养“可视化”,实现劳动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创设真实情境,深化劳动过程。劳动教育不仅学习劳动知识,更注重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为了不让劳动教育脱离现实生活,表现性评价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力求与现实生活贴近,在劳动过程中对学生劳动表现进行评价。
依托任务驱动,应对差异性需求。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将表现性任务科学细化,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层深入的子任务。评价标准也要根据学生差异进行调整,实现差异性教学。
坚持主体多元化,提高评价有效性。只有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结果才能做到公正科学,学生、家长等其他与劳动相关人员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