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2022-03-16许建荣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许建荣(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小学)
劳动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有弹性的,教学的内容是课内课外、校园社区融通的,劳动评价是多元交互的。三者推进有助于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去实践和探索,有助于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议中重新把劳动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劳动教育怎样落地,落在什么地,落地后怎样开枝散叶,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劳动课程时间的安排
按照传统课程理解每周应单设一节劳动课,通过固定的时间落实劳动课程,实施后我们发现固定的劳动课虽然能够保证劳动的时间,但是往往因时间所限,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样态,让劳动教育停留在体验的表层。为此,我校对劳动课程的时间进行了二次改进。通过“日打散”与“月整合”的方式,让劳动课因为时间的改变实效起来。“日打散”即每天早晨到校后开展5分钟的“劳模精神驻我心”的演讲活动,通过人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劳动是无上光荣的事情。每节课前3分钟鼓励学生通过整理、收拾自己身边的地面、桌面、空间,享受整洁的快乐,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其责任心。每天自选10分钟完成自己承担的班级责任——浇花、擦玻璃、拖地等,在劳动体验和劳动认可中,感受劳动的价值。“月整合”即把每个周一节的劳动课程整合到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学生全员参与主题劳动,例如“我是小小农场主”“废衣改造”“小厨房大厨师”活动等等。“月整合”使时间变零为整,让参与更深入,让体验更深刻,让劳动课程落地有声。
劳动课程内容的丰富
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劳动体验。现在大多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六个大人呵护的现状。日常小事大人基本代劳,小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自理能力消退,劳动意识薄弱,缺少吃苦精神,为此学校开设劳动意识启蒙课和日常劳动体验课。体验课中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知识,例如收拾书包,穿脱外套,摆放教室桌凳,管理室内花草等,学生一旦掌握技能,会非常自信,劳动状态会大大改观。同时给家长捶背,洗袜子等亲子类劳动,既可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可培养孩子从小就知晓孝道是美德的思想。
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劳动卫生、劳动安全、劳动习惯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劳动行为美,劳动创造美,懂得尊重劳动者,学会劳动合作,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打扫社区、自制学习器材、废物再利用、厨艺大比拼、种植达人、职业体验等各种主题劳动,让学生在汗水与智慧中学会创造与合作,懂得吃苦与坚持,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有意义的劳动课程资源,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识,就会有所突破。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劳动教育进行“五育融合”,让孩子意识到劳动不只是在乡村、工地、工厂里存在,也在班级乃至课堂的学习中发生,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种融合式的思考方式让劳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劳动课程评价的融合
为了改变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劳动教育单项运行,独立评价的现状,学校用多元“交互式”评价机制,形成“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实施、评价—学校展示评价—家庭(社会)改进”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例如,学校开展主题劳动“小厨房大厨师”课程,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洗菜、切菜、炒菜、摆盘等活动,活动后,学生针对劳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评,家长予以他评,教师根据任务单、评价表以及班级展示群中记录进行班级评价和指导,学生根据最终评价进行技艺的改进,从而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