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诊改研究
2022-03-16陈佶
陈 佶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当前,国家制造行业处于瓶颈期,已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正面临着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不上;从院校的角度看,近年来装备制造大类的招生逐年下降,学生不愿从事制造行业的相关工作。在此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如何与企业需求形成零对接成为一项重大课题。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进行质量诊改,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的零对接[1]。
1 智能制造专业群职业仓的建设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仓建设为例,在企业智能制造改革升级中,大部分岗位由原来的传统人工转向机器人操作,因此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职业仓建设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入手,对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企业及应用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从岗位入手,包括对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以及所对应的校内课程知识与技能需求进行梳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仓的建设依据职业仓的概念从横向分类、纵向分级将企业岗位进行划分,参照国家1+X 职业技能标准将企业工作内容需求与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相融合,搭建职业图谱,形成岗位能力分析表[2]。
2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整改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应与企业的就业需求实现零对接。为更好地实现对接效果,高职院校需要在企业的帮助下筛选出相关专业,例如:在对国内中信戴卡、北京发那科、法士特、汉德车桥等数家智能制造升级的领头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与企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将企业升级后所带来的需求转变对应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结果显示,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在纵向思维上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大部分企业在招不到合适技术技能人才的情况下选择了自主培训或转化内部员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及工业机器人专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专业共享型核心课程,从单一技能的培养转变为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要突出模块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即构建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3 专业建设中融入课程思政
学生从高中阶段升入到大学阶段,教学标准也随之改变,高中阶段教学授课的三个维度是知识、技能和素质,单纯地要求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并在个人素养上有一定的高度。而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更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为此,应将课程思政引入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大国工匠的严谨、细心与精益求精,培养学生愿意为中国制造业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这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深感大国工匠的情怀与技艺,为祖国的制造行业添砖加瓦[3]。
4 校企共育智能制造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借助企业平台培养适合国内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在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的今天,企业招人难,许多企业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培训学院。当前,国家职业院校改革的宗旨是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同协作育人,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课程体系有效融合,以便更好地培养适合当前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具体路径包括:一是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双导师制度,合作育人;二是将企业课程资源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中,在校期间即完成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三是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引入到高职院校之中,在校期间完成企业的岗前培训内容,使学生毕业即达到上岗的标准[4]。
企业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支持,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也需要企业的密切配合。只有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将优秀资源共享、互补不足,共同开展诊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工作,才能达到合格的育人标准,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