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2022-03-16王丽
王 丽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是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的。产教融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是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工匠精神”是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一种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涵盖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严谨专注等促进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1]。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要抓住在产教融合这一大环境下践行工匠精神的契机,并且充分认识到现代工匠精神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将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1 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双方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合力缺失
校企双方在现代工匠精神培养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合作理念。“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当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体现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一种方式[2]。然而,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仅限于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而学校在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安排之间缺乏细致统一的规划,使得学生实训和教学脱钩,影响了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也违背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初衷。部分企业在合作中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不愿意再加大对学生培养的投入,漠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培养。校企双方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是阻碍校企深层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3],也是无法实现对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原因。
1.2 产教融合政策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关于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机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尤其是在宏观管理上,但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失,有些甚至是空白。对于企业来说,缺失的是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人事安排、财政优惠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缺失的是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界定标准、合作中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的标准和全过程的评价制度。这些具体政策和机制缺失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难进一步融合。
1.3 师资队伍有待组建
高职院校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实际成效[4]。高职院校只有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很多高职院校提倡和要求在职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但由于企业、学校、教师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能力上有待提高。而影响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兼职教师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校企双方没有达成统一标准。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课程建设等深度工作很少,且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这就不利于形成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
1.4 高职学生基础素质相对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相对薄弱。文化素养方面,学生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精准把握知识要点。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普遍较差,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更不要谈学习新知识、拓展新思维的能力,遇到困难便会选择退缩,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前沿信息一无所知,就不要谈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和了解了。心理素质方面,高职学生大多是文化成绩较差或者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很容易自卑和自暴自弃。有些学生对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和专业持无所谓的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处于消极的状态,对于将来所从事的岗位没有认识。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浮躁,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正视,眼高手低,很难成为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2 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措施
2.1 改进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长远发展的基础是双方在合作的时候实现共赢,所以利益驱动机制是必须要建立的。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学校要尽量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也要尽可能地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创造更多的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双方在教育资源、技术技能、管理要素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5]。同时借鉴德国和美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学生管理、教材编写、课程设定、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实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2.2 构建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如在校园内安放大国工匠雕塑、工匠文化景观、工匠精神宣传展板等,还可以组建各类工匠的大师工作室。从学生生活、学习的校园里营造出让学生能够产生共振共鸣的物质文化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如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可以围绕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等开展,有意识地用现代工匠精神思维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以及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推崇。校园行为文化方面需要分两步走,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规范教师的言行,通过在课堂、在实训、在课余生活等方方面面来教育学生,来宣传现代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另一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家或者行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创造学生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体验现代工匠精神,从而使得工匠精神真正融入他们的思想。
2.3 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中教材仍旧是课程内容的主线,对照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置方案,其课程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要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感知现代工匠精神,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所学专业的要求,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首先要明确各个岗位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通过将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解、细化后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合的感受。其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可能地引入行业内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一起开发课程,这样才能够将生产一线的先进技能和工艺融入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中。
2.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方式是开展实践活动,这取决于他们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等。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质量。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只有做到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达到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6]。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成效。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通过观摩优质教师的授课、深入企业、换位思考等方式不断地加强学习,从而找到匹配教师自身能力、经验和习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体,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效来调控教学进程。其次,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骨干教师与企业对接,共同进行技术攻克、现代工匠精神课程开发等,更要组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会,加强教师的培养。最后,要引进兼职教师,加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让学校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呈现在课堂上,有效促进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