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的策略
2022-03-16杨国平
杨国平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的策略
杨国平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师生关系不融洽、知识结构杂乱等问题,从教学环节预设、教学方法整合和课堂环节优化等维度,提出了氛围营造等十二个策略。研究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教学,更讲究艺术性与规律性及细节性,需要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初中;数学教学;提问能力;情境;解题小组;激励性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衍生出了自主构建主义与以学生为本等新型教学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职责理念与教育思想转变,围绕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重点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观念与方式中脱离出来,实现学习质量与效率持续提高。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意义有三:一是有利于强化主体认知,二是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三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基于自主构建主义的数学学习,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质量及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滞后,二是师生关系不融,三是知识结构杂乱。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笔者基于相关文献研读及教学经验总结进行了梳理,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预设教学环节
(一)氛围营造,使学生敢问
营造开放性与轻松和谐的氛围,是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想法,主动学习与提问,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沉闷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加强课堂氛围改善意义重大。首先教师应当放下师道威严,切实发挥朋友作用,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质疑与提问及想法表达的鼓励。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学生问题意识逐渐强化,对学生提出的无逻辑或简单的问题,不能训斥嘲笑或不耐烦。其次加强提问风气的营造,逐步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的表现欲与成就感,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与敢于提问的习惯。提问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营造良好的提问风气,让学生以提问为荣,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多留给学生互动与质疑及提问的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兴趣驱动,使学生愿问
教师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尤为重要,师生提出的问题,在深度与高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是简单的,或错误、零散与荒谬的,但都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体现。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鼓励支持与积极的评价,肯定并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带动学生高层次的发展。唯有强化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才能确保提出问题的深入性。教师应当耐心地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从而强化学生的存在感与思考的积极性及求知欲望,更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任务引领,使学生能问
兴趣是学生深入学习与有疑惑及积极思考后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想促使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知识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与产生疑惑,最终提出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其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程度,直接关系到思维活跃性,从而影响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持续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布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困惑与认知冲突,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在知识经验与思维碰撞中,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有提高学生知识消化与提出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更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等教学目的。
如,“工人师傅为了检查屋顶的下横梁是否水平,就在点A处挂一重锤,然后测一下BD与CD长就行,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在问题情境设计上,基本上以课本节前图为主,但受学生生活经历欠缺的因素影响,学生对横梁知识了解相对片面,因此直接进行抽象提炼。问题情境的设置,主要目的是通过悬念,铺垫性地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通过“测一下BD与CD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其目光锁定在点D,为后续的猜想与推理及归纳得出性质做好准备。
优化后的情境设计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图片放置,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则表示教室黑板的下边沿是水平的,以此激发学生猜想与学习的兴趣。虽然设计思路无变化,但在选材上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了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与生活性,选择检测黑板下边沿是否水平的问题。但该情境设计的实践效果,仍无法满足提高学生提问能力与思维拓展的教学目的。为弥补此前设计的不足,在情境设计中从学生已知“重锤线是竖直方向”的经历入手,思考“它与水平方向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利用三角尺与重锤等教学工具,在黑板上画一条水平直线,引导学生思考“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上的哪个位置时,所画的直线是水平的”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边转动三角尺,以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为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问题设置应当更加简明,思路指向应当更加清晰。尤其是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点D位置的变化与直线BC方向的变化,相对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的引入设计,更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猜测及推理。整改后的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直接猜想到过BC中点时所画直线能水平。
二、整合教学方法
(一)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可选择以下四个策略:一是动态演练情境:通过多媒体引起视觉感官刺激,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为学生质疑提问创设了直观的条件。二是问题猜想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进行假设,从而发现与猜想。如在找规律教学中,让学生总结规律的同时持有怀疑的态度与不同的想法,从而主动为规律总结的不确定性与不完整性,引入更多的验证条件与猜想其余的可能。学生持续性的质疑,会逐步提高问题的维度。三是操作活动情境:将新知识与需解决的问题设计教学实验情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及动手操作,实现做中学与独立思考,从而逐步了解渗透其中的新知识与问题答案。鼓励学生围绕条件变换等方式,提出更多新的问题,以丰富教学知识的内涵。四是现实数学情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设置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使其深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有更多的发现。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利用教室内学生的座位为坐标系,学生为坐标系内的一点,让学生互相提问所处点的坐标。学生在提问中会结合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如两个坐标点的差异等问题,拓展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实现教学重点难点轻松攻克。
(二)多角度引导促学生提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中,应当注重自身示范作用的发挥;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钻研课本,立足教材提出问题,通过定理如何运用与概念含义及注意点等问题,实现书本高度概括。二是引导学生观察新旧知识的关联,围绕知识冲突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建立思维导图的同时,发现更多知识点的关联与矛盾,引导学生多角度与多路径的思考,提高思维水平的同时,促使其不断发现新的探索。三是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围绕题目,提出已知条件可得出哪些结论与是否存在基础模型、是否应该添加辅助线等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逐步强化数学思维,以及解题速度与能力。习题解答后,鼓励学生从答案入手反向推敲出题目,如编拟新题等方式,从新的角度发现探索涉及的公式与概念等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四是在错题辨析中提出问题。在错解辨析中,可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质疑能力。教学中故意留些漏洞,以引起学生的警觉。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纠错,更利于学生批判眼光看待问题习惯的养成。教师的备课做不到面面俱到,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会出现许多的突发奇想,教师应当灵活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困惑与冲突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备课也只是纸上谈兵,面对活跃思维的初中生,针对冷不丁冒出的念头与想法,也会让教师手足无措。教师应当鼓励与善用学生的提问素材,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利用高潮连连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多途径引导规范性提问
实现多途径引导学生规范性提问,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巧妙设答,鼓励学生阐述问题解答的过程,多通过综合性与概括性等类型的问题,多方面培养学生完整叙述问题解答过程的能力,逐渐纠正表述不清的问题;四是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步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证明2》教学中,学生对证明知识相对熟悉,为了让学生经历从简单说理向严谨规范表述的演绎推理过渡的过程,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同时能够把演绎推理的过程合乎逻辑地表述出来。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什么是证明与为什么要证明及怎样证明。教学前需将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等多维度教学目标,贯彻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们要从学生认知生长点入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高效展开教学活动。从思考“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该说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议论与表达想法。此时学生说出了测量与对折等实验方法,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的同时,更应当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述。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能够确定上述说法正确,但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说明吗?”的问题。从贴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更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突显了教师语言精练与简洁的艺术美感。要围绕例题层层引导与逐步示范。学生对几何说理学相对熟悉,但难以规范地表述出来,对证明的认识停留在直觉与经验层面上,问题提出与解决的策略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在“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环节中,可从还原已有的认知经验入手,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和为180°的相关定义或公理,提问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与想到了什么?给予平角与平行线下的同旁内角等思考方向的指导,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拓展思考路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包括“过点A作平行线”或“过点B作平行线,用同位角”“用同旁内角”等猜想。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教师在黑板上罗列出学生的猜想,并进行详尽的表述。
三、优化课堂环境
(一)合作引导学生竞争性提问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不断激起不服输的斗志与良性竞争意识,最终让学生进行竞争性的提问。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各小组编拟一道相关的运算题。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头脑风暴,在讨论交流中完成编题与检验及完善等学习任务,引导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纠错或进行更深层次的改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提问能力与严谨学习态度及思辨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化。
(二)解题小组构建促学生提问
解题小组每天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分类与清理解决后的问题,明确记录问题提出者与解答者,定期进行问题总结。解题小组解决当天尚未解决完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教师一并解决。同时,采取解题小组学生提问加分的激励方式,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提问技巧与态度及方式的传授,讲解问题的类型与适用范围等要点,逐步强化学生提问的规范性、科学性及严谨性。
(三)实验操作设计促学生提问
数学实验以各种数学材料为对象,而实验操作的思维目的性更强,需利用等式或图表或指定的教学材料等辅助内容完成。但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推理及质疑、提问等能力的作用价值毋庸置疑,更利于实现思维逻辑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提出问题,通过教学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对比结论与猜想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有法而无定法。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教学,更讲究艺术性与规律性及细节性。要求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 王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0(10):158.
[2] 王芳.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10):198.
[3] 黄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0):32.
[4] 朱美玉.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策略[J].江西教育,2020(27):34.
[5] 宋红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J].新课程,2020(37):205.
[6] 龚丽卿.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J].江西教育,2020(21):62.
G632
A
1002-7661(2022)03-01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