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2-03-16

读写算(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道德法治

于 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于晓

(江苏省南京秦淮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小学在教育改革中应加强劳动教育和课程教学体系的结合,在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着正确的认知,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中要理解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根据小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小学生的劳动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同时要重视劳动实践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小学教育应当重视最新提出的劳动教育目标并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小学教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之中。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对小学生能力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小学学校和小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知识和培养道德素质,更要让小学生在学校中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一、探讨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通过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劳动启蒙教育,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主要是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对弘扬优秀的劳动教育和美德具有极强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以课程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进而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通过深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与道德理念、价值观念以及制度规范等具有紧密关联,在劳动教育深化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劳动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德,进而切实体会劳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该教育工作下,小学生能够顺利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使其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成果,传承优秀文化与美德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身负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能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让学生通过劳动活动明白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即在一扫一洒中洗涤心灵,在一粥一饭中懂得感恩,实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丰富学生的精神文明。另外,课程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劳动教育、价值观念以及精神,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缺陷

(一)认知存在偏差,逻辑有待加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虽然涉及较多内容和生活领域,班级、家庭、社会等,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过于注重教材内容的教育,小学生在学习和活动参与过程中无法正确了解劳动理念和精神,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抵触劳动活动。除此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在生活领域中提取劳动教育的点,没有按照逻辑结构分布,导致教育逻辑存在缺陷,有待加强。

(二)未贴合学生特点,缺乏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实际教育中,主要以认知教育为主,与实际生活中的劳动存在脱节现象,而且,没有综合考虑小学生特点,更关注学生劳动时的即时表现,学生无法从劳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无法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而言,对于劳动教育,其主要是发挥塑造性格、培养习惯以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停留在课堂,虽然通过游戏、竞赛等趣味性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劳动相关知识理论和基本方法,但课时较短,这无法让学生将即时的劳动热情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劳动行为,往往在课后又回到原点,教师缺少小学生表现欲这一特点的考量,进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三)实践活动教育急需完善

大多院校考虑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开展的实践活动教育较为单一,布置的家庭劳动教育较简单,甚至存在部分家长敷衍了事,实践活动和人格塑造并未落实,劳动实践与劳动价值的培养工作存在割裂感。

三、研究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深化路径

(一)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架构教育逻辑

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具备基础的劳动技能、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小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深化劳动教育的同时让小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让小学生具备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学校和在家庭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劳动和喜欢上劳动。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需要在劳动相关的章节内容中展开劳动教育。例如,小学一年级课程在《我们爱整洁》这一章内容中详细指出了最基础的劳动知识,通过教学让小学生注意个人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在整洁相关的劳动活动中注意衣物的干净和书桌的整洁等内容,让小学生从小事上养成整洁和劳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呈点状分布,且内容较淡薄,所以,应通过充实劳动教育话题的方式构架教育逻辑,让话题成为教育内容的连接点,同时对教育场域进行拓宽,让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呈连续、螺旋态势。在充实劳动话题、拓宽教育场域时,应根据不同年龄开展差异化劳动内容教育和活动,以日常生活为话题中心,从而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各年级的成长经历发布差异化家务劳动内容,比如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回收等,开展系列回收利用课程;或是围绕社会服务让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适应学校纪律要求。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实现课堂教育的延伸,组合利用学校场域,通过贴合实际生活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及其相关理念和精神,体验劳动感受。

(二)根据教育目标和小学生特点进行劳动教育

1.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需要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劳动的不同培养目标,还要了解国家教育改革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根本性目的。小学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启蒙和引导,对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进行启蒙,对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实践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具备初级的劳动意识和了解正确的劳动观念,从个人整洁的劳动习惯培养开始让小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能力,让小学生知道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学校主动帮助打扫教室卫生和维护校园环境,引导小学生在家庭中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2.深入研究小学生劳动的特点

当今时代的小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经常过分宠爱和过度爱护,家里的劳动基本不会让孩子参与,没有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意识。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也很少会理解劳动的辛劳和劳动的价值,更不会主动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有的小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很缺乏。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这个时代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等劳动方面的特点,根据小学生在劳动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例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的劳动教育内容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身边最基础和最简单的劳动活动内容开始,让小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和书包等简单的物品。

3.关注学生劳动情感态度,塑造劳动精神

在正确认识小学生劳动特点后,为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该精神不仅包括劳动价值、劳动尊重、劳动态度,还包括劳动体验的积极情感,例如勇于创新、劳动价值的认同等,多项要素构成了劳动精神。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中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对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进行平衡,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是否秉持着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态度。由于小学生对于劳动行为是无意识的,且其劳动行为大多指向家长或教师的表扬与肯定,针对该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细心引导。例如,将黑板擦干净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是希望教师能够在干净的黑板上心情愉快地书写,引导学生对劳动行为产生情感感悟,将其作为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基础,依托于劳动成果带来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劳动感悟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此促进其劳动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三)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1.加强劳动教育的课堂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展开劳动实践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方面、生产方面和服务方面展开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还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小学教师应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劳动实践,让小学生在课内的劳动实践中实现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在整洁相关的劳动中让小学生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可以在家务活相关的劳动教学中教学生叠衣服的技巧和洗衣服的方法。

2.加强劳动教育的课外实践

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局限在小学道德和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更加复杂的劳动实践,让小学生掌握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劳动技能。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家务相关的劳动技巧后让学生回到家里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家里亲自动手洗红领巾等简单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帮助家人整理衣柜并将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可以额外让学生跟家人学一项家务的技能或者让学生和家人一同做家务。小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清理和除杂草的劳动实践活动,或者为学生提供社区劳动服务的志愿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掌握更多的劳动能力。

3.加强劳动教育的家校联合

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很多劳动能力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来源于家庭环境中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劳动培养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应当在劳动教育方面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和家庭中共同为孩子创造适合孩子的劳动机会,让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各个环境中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学校应当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学,在学校和家庭中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另外,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时,应注重劳动价值的培养,要求学生家长分享劳动经验和精力,以此推动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工作。除此之外,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具有一定层次性,例如,在面向低年级小学生发布家庭劳动教育任务时,可以从自我清洁、维持个人卫生开始,或是休息日整理自己房间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提高劳动启蒙教育质量;对于中年级小学生,可以从家庭责任的角度布置家庭劳动活动,保持启蒙劳动活动内容的同时,让家长以实际情况为前提布置家务活,让学生能够认同劳动,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从“法”和“情”的角度布置家庭教育任务,让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感觉到自身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参与家庭劳动的责任,以此体现对家庭的关爱与重视,将劳动教育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和教育,逐渐过渡至劳动价值观念的认同方面,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工作的逐步递进,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四)依托于“教学做合一”思想开展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加强教学教学工作的衔接性,培养学生的劳动美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在实际生活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在实际深化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立足于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将热爱劳动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劳动习惯进行培养。比如教室卫生的打扫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劳动时间装扮教室,通过该方式让学生思考劳动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落实脑力劳动,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行为进行正视,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在“学”方面,主要是夯实“做”的基础,即利用劳动案例启发学生劳动思维,帮助学生终生学习与劳动的意识,院校也应提供助力。例如开展“建设美丽校园”等活动,打破劳动班级这一传统的激励手段,并与院校标准要求相结合,以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做”这一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若想要有效深化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相关传统美德,应从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入手,内容和方法不再过多赘述,应充分发挥劳动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全面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四、结论

小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教学的方法以及劳动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和意识,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认识到劳动在提高个人能力素养、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劳动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一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

[1] 唐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0(30):101-102.

[2] 方峥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J].福建教育,2020(21):45-47+61.

G628,G40-015

A

1002-7661(2022)03-0159-03

猜你喜欢

劳动道德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