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E”模式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探索——以大班“谁的自行车”项目为例

2022-03-16杜俏翰

读写算(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链条环节幼儿园

杜俏翰

基于“5E”模式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探索——以大班“谁的自行车”项目为例

杜俏翰

(杭州市绿洲花园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本文将基于建构主义思想下的“5E”模式和幼儿园项目活动相结合,对“谁的自行车”项目活动优化实施进行了探究与实践。教师通过问题参与、探究、设计与制作、解释、深入或延伸5个环节,与幼儿共同确定项目主题,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探究热情,促进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深度学习,对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幼儿园项目活动;“5E”模式

幼儿园项目活动是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自主性的深入探究活动。也就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围绕生活中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团体讨论、制定计划、实际探索、展示成果、分享交流等方式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但是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师不知如何开启项目活动、项目问题无法确定、在项目活动推进中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促使其开展深度学习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借助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5E”模式助力幼儿园项目活动的有效实施,由此开展了系列实践探索。

一、对“5E”模式的本土化解读

“5E”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此模式的环节为: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e)。这一模式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要方法”等基本理念以及五个阶段的基本内涵与幼儿园项目活动相似且提供了指引,因此在“谁的自行车”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运用此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二、“5E”模式指导下的项目活动实施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项目活动是由问题引发,从幼儿的参与开始,这个环节也是整个项目活动的开始。本项目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偶发谈话,进行充分引导,从而促发了问题的产生。在这一环节中要激发幼儿参与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并聚焦问题,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明确项目结果,使幼儿对问题或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有一个初始的概念或理解。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知道接下来要参与的活动是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这样幼儿就能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并且愿意为达成这个目标持续努力。

【案例1:我想要的自行车】

1.幼儿偶发谈话,教师抓住兴趣

周一上午幼儿来园时,楚尧一到幼儿园就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站在一旁的棋宝听到了说:“我家也有自行车,是粉色的,昨天爸爸还带我在楼下骑自行车呢。”

“我哥哥家也有很漂亮的自行车”菲菲自豪地说。

多多说:“我爸爸说也要给我买辆自行车类”。

棋宝问多多:“那你爸爸要给你买什么自行车”?

多多回答道:“超市里那种有四个轮子的”……

2.教师问题引导,激发幼儿参与

孩子们就自行车这个话题讨论开了,笔者作为玩伴加入了幼儿的讨论。

T:“哇!你们这么多人有自行车啦!我也有哦!我的自行车和你们的一样吗?”幼儿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

T:“不一样在哪里?”

棋宝说:“你的自行车大,我们的小。”

多多又说:“我们后面有两个小轮子的,大人的自行车没有。”

“那你们后面的小轮子有什么用呢?”笔者紧跟着问。

多多叫了起来:“我知道!我知道!那个轮子是不让我们摔倒的!”

孩子们一直持续着这个话题:有的说是保持平衡,也有的说为了好看,还有的说是为了跑得更快……虽然说法不一,争论不休,但是对自行车这个话题似乎很感兴趣。

3.聚焦问题,明确项目活动

T小结:“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敢于想象,还有了自己想制作的自行车,那自行车到底有哪些部件组成,又怎么样才能让自行车动起来呢?老师不着急告诉你们这其中的奥秘,小朋友们自己分组探索关于怎样做一辆自行车的秘密吧! ”

【分析】“5E”模式下的这个环节中,问题可以是幼儿发起的,或是由于项目或学习的需要由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我想要的自行车”案例就是始于幼儿自己的话题。活动中,教师根据需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就问题进行探索,与幼儿共同明确要达成的项目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辆自行车。但幼儿对于如何设计制作自行车是缺乏考虑的,这要归因于幼儿在这些方面是没有经验的,所以在小组设计自行车之前,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在设计之前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的问题——自行车由哪些部件组成?怎样才能让自行车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促进思考

探究环节是涉及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背景活动,在正式设计制作之前进行的探索准备工作,往往以思维认知的方式呈现。本项目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运用师生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资料的收集等方式帮助幼儿建构自身对本项目活动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尚未说明或是解释关于自行车的一些构造和原理,幼儿可能毫无头绪或是认为无法达成任务,此时教师就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唤起幼儿的记忆,并鼓励幼儿尝试,促进幼儿思考。

【案例2:认识生活中的自行车】

1.观察静态的自行车

笔者所在幼儿园具有一定地理优势,门口就有自行车棚,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静止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述(绘画、语言交流、黏土模型等)。

棋宝:“我知道这个是公共自行车,没有后座的,我外公那辆自行车是有后座的,可以送我上幼儿园。”

听听:“我书上看到过,自行车有把手、车轮,还有车架。”

多多趴下身去观察:“快来看,那个像齿轮一样是什么呀? ”

多多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他幼儿也纷纷趴下去看。

悠悠:“这不就是链条吗,上次我爷爷的自行车链条都掉了,哈哈哈哈哈。”

……

【分析】在观察静态自行车的过程中,幼儿探究了自行车的结构及部件组成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解决了第一环节中的第一个问题:自行车由哪些部件组成?

2.观察行驶中的自行车

有了之前观察的基础,教师再让幼儿观察路上行驶的自行车,考虑到行驶中的自行车孩子可能会看不清楚,因此教师会用手机视频记录下来,回到教室供孩子们继续或重复观察使用。

第一小组。昊昊:“您们看哪个轮胎在转,所以(自行车)才能动起来。”多多:“我想起来了,在两个车轮中间呢,那个就是链条!有链条轮胎才会转动。”这时其他幼儿也好像受多多提醒想到了:“是的,我也看见过!”

第二小组。听听:“我看就是脚踩的那个才能让自行车动起来,如果不踩的话自行车就停了。”悠悠:“才不是呢,上次我爷爷链条掉了,踩了也没用,自行车还是不会动的。”听听:“你不信看视频啊。”于是第二组幼儿再次进行视频回顾,最终在辩论中得出结论。

第三小组。棋宝:“我好想把那个框框(链条挡板)拿掉看看,链条到底长啥样啊?”豆豆:“就是齿轮呀。”棋宝:“可是我家里的那个玩具上也有齿轮,看起来跟链条的齿轮不一样。”豆豆:“那你明天带来我们看看。”棋宝:“要不我回去问问妈妈吧。”

【分析】幼儿通过看视频、讨论、辩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对自行车进行了探究并有了各种猜想,以解决第一环节中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行车动起来?

3.小组交流分享

通过两次的不同观察后,教师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在活动中,大家通过探讨,基本上对结论有了共识——自行车基本结构有:车架、车轮、车座,连接车轮的部件是链条,自行车行驶时车轮在滚动。如果做深入探讨幼儿知道是由链条带动车轮转动,自行车才能行驶起来。

豆豆:“我回去问过妈妈了,自行车要有链条才能动起来,所以自行车链条最重要。”

T:“大家都认同吗?自行车哪个部件最重要?”

悠悠:“我觉得车把手才最重要,那你没有把手怎么办,都乱骑了。”棋宝:“就是啊,这样很危险的。”豆豆:“那你没有链条还不能动了呢,我觉得链条重要。”听听:“没有链条也是可以动的,只要在马路上行驶就能动了。”多多:“自行车的车把手、车座、车架、车轮每一个都很重要的,少了一个就不是自行车了。”

T:“自行车到底有哪些部件组成?”

昊昊:“我们知道自行车有车把手、车轮、车架、车座。”棋宝:“你们刚才还漏说了一个,还有脚踏板呢。”

【分析】在“认识生活中的自行车”这一案例中,幼儿在不断地合作探究,从观察静态自行车到观察行驶中的自行车,再到小组交流分享。孩子们探究知道自行车的结构特征以及让自行车动起来的原因,最后在交流中发生冲突再有了共识,整个过程教师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并适当提供支持,激发他们进行深度学习。

(三)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这个环节为幼儿提供实际运用已有知识的机会,并且使幼儿更深入了解问题的核心。本项目中教师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车轮滚动的制作以及自行车的整体设计,幼儿根据小组的设计构想以及使用自行寻找的材料进行制作并进行试验。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尝试解决问题。

【案例3:制作自行车】

问题1:自行车车轮无法滚动

教师关键提问:“你们觉得是什么导致自行车车轮动不了?你们想怎样解决你认为的这个问题呢?”

问题2:自行车轮滚动时会左右摇晃

教师关键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让自行车车轮左右摇晃的?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3:两个轮胎不能同时滚动

教师关键提问:“你们认为两个轮胎不能同时滚动的原因是什么?那该怎样才能让两个轮胎连接在一起,同时滚动呢?”

【分析】通过前面的探究环节,幼儿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本环节中进行实践——制作自行车。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遇见问题——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再次尝试,在这样反复试验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自行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科学解释,补充完善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给予幼儿解释并重新思考探究内容的机会,经过实际操作幼儿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感知经验,就会对涉及的抽象的概念有更清晰、更形象的理解。“谁的自行车”项目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解自己组的设计经验,这不光是孩子表达交流的过程,还是检验幼儿是否能够合理解释自己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并且教师通过有目的提问幼儿是如何达到的何种目的,就是幼儿在解释的过程。

【案例4:介绍我们的自行车】

幼儿在介绍自己组设计的自行车时,看似天马行空,事实上对自行车的结构特征以及各部件的功能已经基本掌握,如,A介绍的时候说:“车把手在左边(幼儿介绍时的方位),车座椅在中间。”虽然通过之前的实际制作自行车,关于链条没有一组是成功的,但是当他们在介绍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解释。如,C在介绍的时候说:“虽然,我们的自行车链条制作失败了,但是它的两个轮胎还是可以滚动的。”D在介绍的时候说:“链条是上下连接的,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自行车不一样,是小丑叔叔骑的。”这也说明了幼儿对链条的作用已经掌握理解了,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很好地建构了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的关系。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此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对探究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本项目借助文学作品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方式进行拓展延伸。“谁的自行车”这个绘本内容以“这是谁的自行车”为主线,带给孩子许多悬念的情节线索,能有效引发孩子们大胆联想,能使孩子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对于自行车的认知应该从认识部件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因此,笔者试图将这个绘本设计成语言活动,把两者结合,让幼儿根据自行车特征配对相应的动物,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行车。

三、基于“5E”模式开展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几点收获

(一)三点启示

1.借助“5E”模式开展项目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后通过问题参与环节与幼儿共同确定并开启活动。

2.利用“5E”模式的探究、设计与制作、解释三个环节,在项目活动不断推进中进一步促使幼儿开展深度学习。

3.基于“5E”模式项目活动中师幼的不断互动,让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认识到项目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记录并支持幼儿。

(二)两个关注要素

1.要善于观察:实施幼儿园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有洞察力。

2.要灵活运用:教师在利用“5E”模式展开项目活动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这5个环节程序,应灵活加以运用。例如问题参与、探究、解释环节,可以反复交替呈现,有助于引导幼儿思维深入。

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静态化的,希望教师实践中有创造性,才能使项目活动生动鲜活。

[1] 彭杜宏,倪欣星.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2017(10).

G612

A

1002-7661(2022)03-0043-03

猜你喜欢

链条环节幼儿园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个性链条
我爱幼儿园
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
欢乐的幼儿园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爱“上”幼儿园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别克君越正时链条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