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故事:求效不拘形,用心方为真*
2022-03-16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幼儿园 梅 芳
一、教研背景和教研问题
新一轮的“新教师研磨课”活动开始了。本次研磨领域限定在艺术领域的美术。美术活动组织经验较薄弱的新老师暗暗发愁,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谢老师设计了一个手掌印画活动,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特别多。她十分担心活动时幼儿会“乱”,迫切希望能把活动安排得既有趣又有序。
活动中涉及的材料包括颜料、小盘子、排笔、水桶、擦手布、水彩笔、油画棒、纸张、展示板等等,纷繁杂乱。怎样才能把这些材料安排得井井有条、方便使用,又不会让场地过于拥挤呢?
二、教研过程
(一)第一次研讨
第一次研讨发生在年轻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备课商议过程中。关于活动流程,谢老师已有较清晰的思路,但她有两个问题拿不准,于是与自己的好朋友叶老师一起讨论:第一,给幼儿提供哪些颜色的颜料用来印画?第二,怎样把颜料弄到幼儿的手掌上去印制图画?叶老师也是一名新教师,在美术活动的组织经验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她非常热心,向谢老师提供了自己的两条建议:第一,色彩越多越好,就像大师的油画作品,色彩特别多,缤纷绚烂,即使随便重叠混合,看起来也还是很有艺术感;第二,让幼儿用排笔蘸取颜料刷在手掌上进行印制,就不会弄得到处乱七八糟,有利于保持整洁卫生。谢老师觉得有道理,采用了叶老师的建议。
这次教研活动是由谢老师自发展开的,可以看出她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希望把活动组织好,对于自己的困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向同事寻求帮助。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教研活动,也是执行起来最简便的一种形式。但是,谢老师寻求的帮助对象——叶老师,与她自己处于同一能力水平上且在相关领域的活动组织经验上并没有更多优势,所以,较难带来更有效的研讨结果。
(二)第二次研讨
按照和叶老师研讨的结果,谢老师进行了一次借班试教,邀请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教研主任作为指导教师前来听评。
活动过程中,谢老师按照叶老师的第一个建议,提供了颜色多达十余种的颜料供幼儿使用,桌子上摆放得满满当当。幼儿非常感兴趣,每个幼儿都选择了好多种色彩,在印画时无限制地叠加混合,印出来的作品脏乱灰暗,缺乏美感。
谢老师提供了很多排笔,大小不一,使用前未做说明和指导。有的幼儿选用了很小的排笔,在手掌上涂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耗时几分钟了,由于体温的作用,前面涂的颜料开始干燥,又要反复涂抹颜料,导致作品完成得特别慢。
在活动中,谢老师和指导教师还遇到了未预料到的新问题:幼儿将使用过的排笔直接投泡在小水桶里,水很快就染色浑浊了,再次将排笔拿出来蘸取其他颜料时,因为带着脏水,不仅串色,而且大幅度稀释了颜料,使得作品湿漉漉的,很难晾干。
指导教师课后与谢老师、叶老师一起评议,认为:教师不能想当然地组织美术活动。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颜色都是用心调制过的,如何叠加也十分讲究,并不是随意而为。无控制的混色很难体现出美感。本次活动有很多操作细节需要注意,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必然无法保证良好的活动效果。材料需要提供那么多吗?到底给几种颜色合适?如何让取色和印制简单又快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谢老师应自己去尝试体验所有的活动环节,探索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
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传帮带”式的指导,谢老师邀请的指导教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组织指导方面颇有经验,有能力在第一时间看出问题并为她提供较有效的帮助。指导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过多具体的指点,而是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让谢老师自己去探索、体验,旨在促使谢老师带着问题去试错,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第三次研讨
活动后,谢老师带着问题向组织美术活动经验较丰富的骨干教师请教。很多骨干教师提供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谢老师记录了他们的建议,希望从中甄别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新教师主动向中青年教师请教,这是一种很好的梯队培养的教研方式。这种教研方式在解决新教师经验不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激发中青年教师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有利于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和经验源源不断地分享给新教师,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助力。新教师要学会在听取各方的不同意见后,结合自己的习惯与需要进行筛选,切忌囫囵吞枣、全盘照收。
(四)第四次教研
谢老师带着新的设计重新请教指导教师。这一次,指导教师针对之前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与谢老师一起拟定了新的策略:第一,仅向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既可避免幼儿在选择色彩时浪费时间,也可保证作品的效果,不会出现杂乱的作品;第二,将颜料置放在合适的容器中,幼儿直接用手蘸取颜料再印画,简便又快捷;第三,给每组幼儿配一桶水、每个幼儿配一条擦手布,需要换色时直接洗手并擦干,避免串色和稀释颜料的问题。同时,指导教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细致的操作建议,如调试和控制好颜料色彩明度,颜料盘的大小、深浅要适合幼儿的操作,颜料盘的厚度以及如何固定才能不被幼儿手掌带起,印画纸应选用吸水性高一些的纸,等等。
新的设计参考了许多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建议,比之前的方案更合理,但依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有的建议也不切实际。指导教师对建议进行梳理提炼、去伪存真,提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策略。相信谢老师在经过这样的指导之后,能深刻意识到“教学策略千万条,优中选优需动脑”的道理,形成严谨探究、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
(五)第五次教研
按照最终的设计方案,谢老师借班找了四五名幼儿来体验操作环节,观察、检验新的活动设计执行起来是否合理、有效。
这个过程由谢老师独立完成,她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继续优化设计方案,规避、调整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小范围试教实际上是一次单人的内省式研讨行为。谢老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意识得到了一次主动提升,脚踏实地的严谨工作习惯也再次得到培养。
(六)第六次教研
最后,谢老师在“新教师研磨课”活动中展示了这个美术活动。活动效果良好,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一致赞许。有的听课教师还从中学习到了一些方法,感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要这样啊!”同时,大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仅提供三种色彩的作品看起来是清爽干净了,但也稍显单调。是否可以给每组提供不同的三色,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色彩进行印画活动?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秩序,又能在作品上看到更丰富多元的表现。谢老师和指导教师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打算在之后的活动中继续尝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思维和局限,即便是具有较出色专业能力的指导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大范围的园级研讨活动,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集采众长,同时也能使好的经验和策略在第一时间让更多教师学习并复制、推广。谢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群体展示活动中获得了认可和表扬,这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激发她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教研收获
第一,充分而细致的准备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充分而有效的细节设计和课前准备是一个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但这种设计和准备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师的想象,而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在充分了解和必要尝试的基础上,细致、细腻地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才不会出现“设而徒劳,备之无用”的尴尬。
第二,树立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教研理念。实际上,除了听评课,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其他的教研方式。我们要充分重视各种教研方式,鼓励教师以自己需要的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把教研变成一种植入教师骨子里的自觉习惯和主动意识。
第三,教研无处不在,用心才能有效。从这个案例中能明显看到,谢老师自身“完善活动方案”的积极愿望是推动这一系列教研行为的强劲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研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为了教研而教研”的活动。唯有内在动力(主动思考、用心琢磨)才是教研有效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不同的教研形式带来不同的效果。整个教研过程中,谢老师采取了自主探索和他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自主探索属于主动获得,效率可能偏低,但理解原理、印象深刻;他人指导属于被动获得,通常更优质有效,但可能属于机械记忆,容易遗忘。同时,幼儿园采取了小范围商议与大范围观摩相互补充的方式,先由个体发现、提出、解决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再开展大范围的研讨,使教研成果覆盖更多教师,达到更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