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幼儿如厕行为观察与分析的价值

2022-03-16福建省邵武市托幼中心尹立群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如厕卫生间案例

福建省邵武市托幼中心 尹立群

如厕排便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行为,但是幼儿如厕行为的背后蕴藏着复杂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幼儿如厕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信息。

[案例一]小韬在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头两个月里,从未有过要在幼儿园里排便的倾向和行为。每天早上家长送他入园离开时,他总是会哭泣大约十分钟,在随后的一日活动中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的哭闹现象,但在活动中的活跃度不高。一直到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正在正常活动的小韬突然大哭不止,无论教师怎么询问,小韬都只顾哭泣不回答,直到教师闻到了大便的味道,才明白小韬把大便拉到了裤子上,便带着小韬去清洗并换上了干净裤子。教师在跟家长反馈小韬把大便拉在裤子上的情况时了解到小韬在家里要是想要拉大便的话只会跟妈妈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韬没有再出现大便拉在裤子上的情况,也依然没有在班级卫生间拉过大便。

一直到了第二年的十月,小韬已经升到了中班。一天,在游戏时间里,教师注意到平时对游戏比较专注的小韬突然在教师周围走来走去,还时不时地皱眉头,表现出不太舒服的样子。当教师询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时,他又摇摇头。教师一连询问了好几次,他始终都是摇头回应。大概五分钟后,教师才突然明白了什么,连忙问:“小韬,你是不是想大便?”小韬这才用力地点了点头。教师连忙带着小韬跑向厕所,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小韬的内裤上还是沾了些许污物。但是这次小韬没有大哭,而是安静地配合教师处理弄脏的裤子。

在经历这次“便便”事件后,小韬和教师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随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小韬又有两次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皱眉、紧张的表情,教师也很快地识别出这是小韬要大便的信号,立马给予了回应和帮助。到了中班下学期,小韬终于开始用语言来向教师表达“我想拉大便”的需求,并且能够独自完成这项“活动”。

小班幼儿入园,意味着要与父母或者其他亲密的依恋对象分离,容易因此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常常出现哭闹不止、精神不振等表现。在入园适应期间,幼儿的排便行为容易出现各种情况和问题。通过对幼儿排便情况的观察和跟进,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情况,甚至能加速幼儿的适应过程。

“案例一”中,小韬从刚开始抗拒在班级卫生间大便,到最后能够主动地完成排便,这个过程表面上是幼儿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但实际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幼儿对于幼儿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上的适应和接纳的过程。因为排便这件事需要在一个安全、放松、舒适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尤其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排便具有更加复杂的象征和意义。那么,为什么有一些幼儿一开始不愿意在幼儿园排便呢?

一、幼儿不愿在幼儿园排便的原因

(一)肛欲期的心理特征

肛欲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每个幼儿在三岁前都会经历一个心理上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会通过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就是通过刻意憋着的方式,来体验由紧张到放松带来的生理快感。因为幼儿在这个时期会觉得大便是他的创造物,是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创造物,而且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所以习惯性地在幼儿园里憋着大便。有的幼儿会把自己的大便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他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一部分幼儿“舍不得”把自己的大便留在幼儿园,就故意憋着“带”回家,有时候哪怕拉在裤子上,也不告诉教师,悄悄地“带”回家。这种情况是较多幼儿常常经历的事。在幼儿园里,有时来不及去卫生间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没憋住,幼儿也会把大便拉在裤子里。

(二)环境转变过程中的不适应和不习惯

幼儿时期是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稳定的秩序感带给幼儿安全感。对于每个幼儿来说,家庭的环境是他熟悉的、有序的,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幼儿在自己的坐便器上进行排尿和排便的练习,慢慢地就变成了他的习惯。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坐便器,幼儿的熟悉感和秩序感被打破,他就会在内心产生极大的焦虑和抗拒,从而拒绝在新的、不适应的幼儿园环境中排便。如果幼儿本身生活能力弱、不能独立完成如厕,这种不适应情况出现的概率会更大,因为在家里家长可以有精力照顾幼儿的排便情况,而到了幼儿园,幼儿被关注和照顾的机会会少很多。要是幼儿在幼儿园里不愿意拉大便,只是因为不适应和不习惯这个因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对幼儿园、班级的熟悉和自我照顾能力的提升,幼儿是能够进行正常排便的。

(三)紧张的情绪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排便是一件在身心放松状态下能够完成的事;如果情绪紧张,那么很有可能无法顺畅排便,因为只有让肛门括约肌放松下来,才能让大便通畅地排出体外。但是,在入园适应的初期,大部分小班幼儿带着紧张、焦虑等情绪,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自然无法顺利地排便。

另外,幼儿园的卫生间并不是封闭的,而且大多数幼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如厕的活动。对于一些敏感的幼儿来说,这种大小便“被围观”的感觉就极容易让他紧张得拉不出来。如“案例一”中的小韬,教师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每次小便时间他都要排在后面,等多数幼儿小便完出来后他才进去。对于这一类型的幼儿,教师需要稍微给他多一些的自由和等待,照顾到他们的对生理隐私敏感的需要。

二、观察幼儿排便情况的价值

幼儿的排便情况体现着幼儿安全感和放松感方面的心理状态。通过对班级幼儿排便的追踪、观察和了解,能够评估和判断幼儿在班级的适应情况和个性特征,获得更多关于幼儿心理状态的信息。

(一)评估幼儿在班级里的适应状态

“案例一”中小韬在班级排便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小韬学习独立排便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小韬对幼儿园及班级的适应和接纳的过程。他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放松感在前几次的排便过程中逐渐提升,最后足够支撑着他进行独自排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排便行为的变化,关注他们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评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案例二]小诺三年来从未在幼儿园里大便过。中班的时候,小诺的母亲跟教师反映小诺有很长一段时间未曾排便。教师尝试引导小诺在班级卫生间大便,但是没有成功。小谢入园一周后就能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自如地在班级卫生间排便。通过其他方式的评估,两名幼儿在幼儿园三年里的适应都很正常且健康。

通过幼儿的排便情况,教师还可以看出幼儿的某些心理发展的特征,比如安全感。安全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在生命的早期,如果一个幼儿对整个世界构建出了稳定的安全感,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活动的时候能感受到轻松、自由、安全;相反,如果一个幼儿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不是那么稳定的话,他会很容易感受到紧张和警惕。“案例二”中小谢和小诺相比较,很明显,小谢的安全感会更稳定和强烈些,因此他在一个新环境中适应得更快、开放度更高。

(三)了解幼儿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倾向

有时候,排便会成为幼儿的一种行为模式,以此来获得或者逃避某些事情。

[案例三]小元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幼儿。在小班的下学期,教师发现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小元会悄无声息地“消失”。经过几次寻找,教师才发现小元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排便。班级的保育老师也反映每天睡午觉的时候,小元常会一个人爬起来,到卫生间进行排便。一周大概有三次,每次都是换好睡衣躺下去二十分钟左右,小元就会起床去卫生间。

“案例三”中的小元借助排便的理由,来达成一些“目的”:在午餐不想吃的时候,借助排便,暂时逃避吃饭;睡午觉时,自己无法快速入睡,通过去排便,来让自己从睡午觉的氛围中抽离出来。有的幼儿有时候在活动中坐不住,想动一动、走一走,又担心被批评,这时排便也会成为很好的理由……对于有些幼儿而言,排便是一种避免和缓解焦虑、压力、紧张情绪的防御机制。教师对这类幼儿排便情况的观测,可以了解幼儿在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容易紧张和焦虑、为什么会紧张和焦虑,以便调整教育策略,为幼儿构建更加轻松的心理氛围。

三、小结

如厕行为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幼儿的排便情况会因人而异,因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而异,也会因幼儿近期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而异。并不是幼儿不在幼儿园排便,就意味着他对幼儿园生活不适应,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排便时间正好处于幼儿园生活作息时间之外。幼儿教师要善于对幼儿排便情况进行观察、追踪和分析,尤其需要关注“有而不排”的幼儿及其行为,及时排查容易引起幼儿身心焦虑、紧张的因素和氛围,促进幼儿更加舒适、轻松地成长。

猜你喜欢

如厕卫生间案例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卫生间抢劫案
PLC和触摸屏在卫生间控制系统的应用
我帮你上卫生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且谈如厕
在卫生间里“玩一会儿”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