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讨的价值探寻
2022-03-16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庄爱平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庄爱平
案例研讨是以案例为载体,以对案例所反映的实际教育情景的分析、讨论、交流和研究为重点,以追求多元化、整体化的价值为目标的教研形式。案例研讨是当前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他们拥有的最宝贵和丰富的资源就是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为教师开展案例研讨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经验基础。①
目前,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案例研讨活动,但很多一线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研讨的价值。本文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讨论案例研讨的价值,希望能转变一线教师的意识,提高案例研讨的实效。
一、转变参与教研活动的方式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参与过程。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亲身参与到真实的情景中,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倾听教师自己的声音”③、要求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引进教研活动的呼声日渐高涨,人们认为教研活动应立足于顺应教师的需要、适应教师的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
与专题报告式的“只听不做”、现场考察式的“只看不做”、参与讨论式的“只说不做”的传统教研形式不同,案例研讨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和实践式的新型教研形式④。案例研讨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在教研互动中角色的转变。这个转变,概括起来就是从被动教研走向主动教研、从个体教研走向合作教研、从接受教研走向探究教研。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由于教研动力来自外部,教研内容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压力过大,丧失教研信心,敷衍了事或形式上的教研等消极的现象随处可见。案例研讨的案例是发生在教师自己身边的教学情况。案例研讨的魅力在于让教师经历和享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研成果可以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研讨这种教研形式能把经验与理论、生活与实践、行动与思考联系起来,能让教师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体验,能够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建构专业知识的兴趣,是一种典型的“建构式”的教研方法。教师在案例研讨中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建构实践智慧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类的智慧活动。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他们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积累着丰富的实践智慧⑤。这些实践智慧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由于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有高有低、反思态度有强有弱、努力程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使得他们的实践智慧对于自己的实践活动存在着或正向或偏向甚至是反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及其程度、性质,教师本人可能未能清楚地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种影响需要以某种状态加以调整,使之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案例研讨为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教师借助于案例研讨,个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价值、理解和态度,就可能从隐性转化为显性。借助团体力量或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实践智慧或得到确认、提升,或得到纠偏,已有的“不确定”的经验得到整合,个人的智慧因与集体智慧的碰撞而成为大家共有的、更高水平的智慧⑥,成为指导实践活动强有力的武器。实践智慧也因此发展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及其案例研讨是产生新的教育思想的沃土。案例研讨是教师内化教育思想的一种有效行为,也是教师摆脱盲从或不需要任何思考就拿来的盲目行为的有效途径。缺少深入的案例研讨,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可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对于实践的指导价值。
许多一线的教师经常抱怨:理论是空洞的,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一旦进入实践,常常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极为复杂的情境之中,所掌握的理论在这一片“沼泽似的低地”中毫无用武之地,以至于受到强烈的“现实的震撼”;专业理论和教育实践似乎存在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⑦。事实上,从理论的学习到运用,需要经历一个“学习—内化—运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需要教师个人自觉的反思、内在的领悟,更需要集体的沟通、互助。
案例研讨脚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艘船”,上承理论,下启实践,具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借以实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的功能。案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情景的具体描述。它既以实践为基础,又以理论为指向。案例的撰写,要求教师用专业的教育理论去指导自己进行情景描述。没有理论的情景描述,是没有生命力的。案例研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也是要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研讨的出发点。案例研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教师在研讨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案例研讨的灵魂,也是案例研讨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研讨的对象是案例,而案例的内容是描述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案例研讨就是要对案例中所反映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分清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判断问题的实质,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讨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养成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并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去解决部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却是在教师能力范围之外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成了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甚至成了影响他们专业成长的绊脚石。一个案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问题的书面反映,案例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进行案例研讨,首先选择的是反映教师实践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案例研讨基于教师实践的需要,能够引发教师积极的关注并激发他们研讨的热情。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依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在一定理论的指引下,就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案例研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讨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态度。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管理者、专家、教师以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为中心,展开积极有效的讨论、质疑、批评和分析。教师在积极的互动中获得新的启迪,产生对问题的新认识,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以此来提高自己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案例研讨中的案例是来自教学一线教师亲自经历的“故事”⑧。这些案例源自真实的教学情境,内容贴近日常的教学实际。它们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和共通的困惑。每一个案例或说明一个观点,或呈现一种现象,或提出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用心去品读这些案例,多角度分析这些案例,能帮助教师积累反思的素材、拓宽视野、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并从中产生“共情”。一旦未来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类似的案例情景,教师就可以迁移研讨所积累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解决问题。
能够成为研讨对象的案例,通常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不解或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的教学质量必将受到影响。案例研讨为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供重要的平台。借助案例,教师可以集思广益,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与同事的交流互动中激活头脑中已积淀下来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积累新的有益经验,并在实践反思中自觉去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
教学案例显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异常点进行处理的过程。对这些重点、难点与异常点的解决和突破,可以使参与研讨的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规律、突破教学的瓶颈,使得教师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五、增强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生成和发展的必要途径。名师和教书匠的区别之一是名师善于反思,从反思中明得失、知长短⑨。反思已成为名师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名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常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自己对于教学理论的认识,把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案例记录着教师的教育实践经历,它集实践、理论和反思于一体。通过对案例的研讨,教师许多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入有意识的层面,这样就使教师的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开展经常性的案例研讨,可以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提升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从来源看,教师研讨的案例一是来源于幼儿园内部教师自己撰写的案例,二是来源于网上、刊物上发表的外部案例。前者需要教师在研讨活动前撰写,后者需要研讨组织者进行精心挑选。无论是哪一种来源的案例,都需要教师以专业理论为前提,对蕴藏于案例中的教育实践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理念、动机和态度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撰写案例,不仅需要教师发现、记录自己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审视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审视自己的行动动机及隐含于行动之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念。案例撰写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审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因此,案例撰写也就成了教师对自身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隐含于自身行动中的缄默理论或实践智慧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别人的外部案例,同样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教师通过对别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思考为什么在相同的教育情境下自己没有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教育认识的问题还是教育态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己应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反思,能够为教师提供借鉴别人教育教学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深刻地把握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更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
六、提高科研素质
随着科研兴园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行促思”模式逐渐成为园本科研的主要模式。案例研讨把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拥有许多原始的、直观的、生活的、真切的体验。这些鲜活的、富有生命动态的体验,可以使他们在教育生涯中进行原汁原味的研究和探索。案例研讨可以改变教师的教研意识,使得教师的研讨不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引导他们从“被教研”走上“真教研”,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案例研讨的实质就是行动研究。案例研讨可以促进教师感性地描述自己的教学言行,理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提炼和总结,能不断地发现、归纳存在于案例中的那种原汁原味的理论、策略。案例研讨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成果。
七、建立学习共同体
案例研讨不是一项个人的工作,它要求在合作的前提下,以群体研究的方式展开对案例的分析、解读和讨论。对一个案例的成功研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力量。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在智慧的相互撞击和经验的相互共享中使经验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
案例的内容实际上是教育情景中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解读,也就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放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分享,可以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能够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大家互相信任、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提升案例研讨的质量和层次,形成一个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办法大家找的浓郁教研氛围。教师在案例研讨中能够找到专业发展的归属感,体验到事业成长的幸福感。
案例研讨是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专业成长方式。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深入的解剖,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做出个性化的理论解读,使教师去体验、品味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获得经验或吸取教训,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注释
①④张学敏,侯佛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桥梁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43-47.
②潘裕民.案例式培训增强教师实践性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0-04-16(5).
③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7.
⑤黄耿东.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15(6):28-31.
⑥陈大伟.教学案例研究的三种指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5(5).
⑦罗东周.教学案例研究解读与撰写[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6):20-22.
⑧张乐.“教学案例研究法”的解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3):59-61.
⑨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