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思维方式、分析思维方式与汉英语言对比研究

2022-03-16王美敬杨丽丽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方人整体事物

王美敬,杨丽丽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0 引言

“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思维方式是日常关注事物、处理事件并对他们进行分类、记忆甚至反思的方式。”[1]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说 “世界各民族之间关系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语言的差异性,更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模式的不同。”[2]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控制和影响着语言的输出,深挖并对比语言形式形成的深层原因,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加强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大有助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任何教学干预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改变学习者的注意焦点, 以使某些语言特征更可能引起学习者注意, 并最终加以掌握。”[3]换句话说,只有当学习者充分注意到了语言形式时, 语言吸收才会真正产生。高职学生基本成年,东方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固定,接受和使用外来思维相对困难,如果通过对比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英语这种语言形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相关文化,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形成,减少东方思维负迁移,进而大幅度提高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对于英语教学,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连淑能教授曾说:“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因素,这无疑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3

1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

当今世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个主要的文化体系,因此形成了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体系、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体系、民族性格、传统习俗、心理特点、哲学思想等,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环形思维和主体思维等;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倾向于分析思维、抽象思维、直线思维和客体思维等。其中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是东西方思维方式中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英汉语言出现了相应的差异,通过对比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汉英这两种语言形式的形成因素,从而加强和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能力。

1.1 整体思维方式与分析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最基本的种类,即整体思维方式和分析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互相制约、平衡协调的有机整体。”[4]296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要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倾向于整体思维的人在观察事物时习惯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汉语中的“天人感应、天人一理、天人一气、万物一体”都表明中国人是倾向于整体思维的。“分析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尤其突出对象及其属性做深入的分析研究。”[4]302倾向于分析思维的人在观察事物时习惯于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西方人通常要深入考察分析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的性质、地位、作用、联系等以探究规律来掌握现象,因此西方人更加倾向于分析思维。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一个人在大脑中无法分解一个物体或事件,那么他就不能够抓住物体或事件的本质,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相同的道理,假如一个人不能把一个物体或事件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就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掌握,他的认知就单一化。因此,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在思考活动中是互相联系的,任何国家的思维模式都包括整体思维模式和分析思维模式。只是西方人更喜欢分析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更喜欢整体思维方式。

2 整体思维方式与分析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互相联系:思维方式控制着语言的表达,是语言表达的内在机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传达和反映思维的内容,同时影响着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和分析思维方式对汉语和英语句式的影响有别于其它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句式结构方面的差异

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先整体后局部地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整体形象或意义,在语言方面,注重语句的整体意思。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汉语是意合。意合是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是基于词汇所具有的意义的逻辑关系,句子的整体意思不太依靠各种语法连接手段,语法性不明显。 西方人习惯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结构、层次和细节等。英语语言为形合。形合是指词与词之间的连接需要依靠各种语言手段来获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如连接词或词汇变形,语法性明显。中国的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顺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地描述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感官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壮阔和奇妙后,经过斟酌词汇,把这种感觉直接映射到语言上,从整体到局部,多使用表达实际意义的实词,少虚词并且无词汇变形,语法非常简单。“It is always a low single-storied building divided into segments like a strip of chocolate, with grocery,butchery and bottle store under one corrugated iron roof.”[5]这是英国当代作家Doris Lessing的著作《野草在歌唱》第2章里的一句话,描述了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大草原上商店的状况。汉语翻译为“它总是一个单层建筑,波纹状铁皮屋顶,下面分割成许多隔间,就像巧克力条一样,有杂货店、屠宰场和酒铺。”西方人习惯于分析思维,他们在观察商店内部结构时,首先会细致观察里面的小隔间及其功能。然后,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实词按照主、系、表的结构表述出来,这和汉语一致,但是在连接各个实词时却使用了很多虚词,如连接介词(into、like、with、under)、连词(and)、名词复数变形(segments)、过去分词(divided、corrugated)、单数谓语(is)。这些语法元素按照逻辑严密的语言法则把实词连接到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所见到的景象,所以英语通常不是将思维直接投射到语言中,而是经过了细致的语法加工的语言。

2.2 地点时间状语的位置差异

因为中国人习惯从整体观察事物,而地点和时间往往是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所以中国人倾向于先观察时间和地点,然后再去观察在这个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例如《孟子》中的名句“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把天和地放在前面,而人放在后面。西方人习惯从局部到整体观察事物,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习惯把地点和时间放到句尾。比如中国的古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 就是把地点“浔阳江头”和时间“夜”放到了前面,而具体事件“送客”被放在后面。然而,相应的英文翻译却是 “When I see friends off by the river at eve hours.”[6]208这 句 英文把地点by the river和时间at eve hours放在了句尾。再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诗人把“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放在了句首,而相应的译文 “Often did I see you in King Qi’s dome, I sometimes heard you sing at Lord Cui’s home.”[6]79则把这两处表述地点的词放在了句尾。同样的还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见舅姑”,译文为 “Red candles burnt in nuptial room last night;She waits to meet new parents till first light.”这些诗句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在进行表述时,习惯先表述地点和时间,而西方人则习惯把地点、时间放在句尾。

2.3 具体时间、地点表达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在表达具体时间方面也是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而西方人则是习惯从局部到整体来表达。例如,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和平大道1号,而英语的顺序恰恰相反,为No.1 Heping Street,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时间表达上,中国人往往把表示最大范围的时间放到前面,然后依次放置较小范围的时间,而西方人则是相反的顺序。如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用英语表示的话就成为2p.m.on 1 October 1949或 2p.m.on October 1,1949。

2.4 姓名表达方面的差异

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以相互区别的身份标识和符号,中西方姓名的差异也蕴含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姓氏代表的是家族,是整体;名代表的是个体,是局部。从姓名的结构上来说中国人习惯把姓放在前面,而名字放在后面。“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人更强调集体主义的观念,强调大局意识,关键时刻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西方人把名字放在姓氏的前面,体现了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更为强调个人的权益和需求,在关键时刻个人利益可以超越集体利益。

2.5 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构成方面的差异

因为汉民族善于整体性思维,所以构词方面有高度的概括性,而英语通常不会使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同类词语来描述或者定义事物,不特别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汉语经常把事物命名为一类,整体表现其性质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别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归类,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方面。如名词类的四轮马车、三轮车、自行车、小汽车、出租车、卡车、火车、公交车、救护车、救火车等就是把“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统一命名为“车”,然后再根据各种“车”的特点在其前面添加相应的词汇进行区分,而英语通常不会给予统称,而是把这些车进行分别命名,相应英语为 wagon、tricycle/pedicab 、bike/bicycle、 car、taxi、truck、train、bus、ambulance、fire engine。再比如汉语中常见的人们、男人、女人、成年人、小孩、老人、友人、病人、敌人,用英语表示就是 people、man、woman、adult、child、senior citizen 或 old people、friend、patient、enemy。形容词构词方面,汉语基本以“的”结尾,这也体现了出一定的统一性,意思方面概括性也很明显,描写“白”的常有白字,如洁白的、纯白的、雪白的、乳白的、灰白的、银白的、苍白的、煞白的等;描写“黄”时常带黄字,如金黄的、桔黄的、姜黄的、鹅黄的、深黄的、土黄的、蜡黄的等等。动词的构词也有这种现象,只是相比名词和形容词少。比如汉语中的慢跑和快跑在英语中相应的词是jog和run。还有汉语的全身起跳、单腿跳、小步轻跳、骤然一跳,在英语里也是4个不同的词汇,即jump、hop、skip、leap。

3 结论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对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和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英语教学中,以汉语为基础,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进一步剖析构成这种现象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率。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作为中西方人民两大主要思维方式体现在汉英语言中的很多方面,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对比研究世界上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这样才能对教材具备充分的敏感性,也才能针对某些语言点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展开。

猜你喜欢

西方人整体事物
美好的事物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奇妙事物用心看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